风起萧萧度关山 ---读《关山旧梦》有感

今天,能参加高续华老师诗集《关山旧梦》的首发式,非常荣幸。
  收到这本浸透着诗人沉甸甸的诗歌,我仿佛看到汭水河畔,关山顶上,一位卓尔不群的诗人迎风而立,那份神情,仿佛在仰天长啸:“君不见,明月一出照关山。君不见,春天归燕何时现……”这本诗集,由:“关汭花语、心灵跋涉、记忆如歌、方可荟萃、往事如烟、人事如水、历史如歌”等七个章节,600多首诗歌组成,并由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陇上著名学者刘振华老师作序。诗集装帧大气、素雅,既有诗人的高洁风骨,也有华亭书法家的吟诗抒怀,挥毫泼墨,更有画家的浓妆重彩,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格调,独特而不失风雅,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续华老师,能够在繁杂的工作、生活之余,笔耕不辍,辛勤耕耘、坚守文学创作几十年,写下了无数篇佳作,出版发行散文、诗歌、论文等书籍,成为小城里出版发行著作最多的教师,让我万分敬佩,又十分仰慕他的才华。
  身为小城里的作家诗人,他的生命起源于此,和这片热土息息相关。所以,在他的作品里,读者能感知到他的生命,他的思想、他的灵魂离不开这块土地,故他的作品能够立足于本土文化,用浓郁的笔墨,饱满的情感,去抒写家乡的山水,风物、人情,还有他的情感浪花,人生经历,亲情友情。
  在第一辑关汭花语里,透过一行行诗句,我看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愫。开头篇:《关山中》,他这样写道:“汭水绕云滞,吴山梦已归。风雨送春晚,不见苍鹰飞。”竟五言四句,就勾勒出关山的恢弘气势,汭水的蜿蜒曲折。可见诗人的梦中,关山,雄伟得连那苍鹰都不见了踪迹。笔调大气磅礴,寥寥几笔,就把华亭的人文地理勾勒的维妙维俏、淋漓尽致,极有画面感,让读者一看就会联想翩翩,真是阅山万里,跃于笔端。第二辑《心灵跋涉》中《跋涉》中这样写道:“文学艰辛在于勤,多读深思自知明。小小雄鹰跋涉宇,一身春绿关山闻。”从这一首诗里,我看到了一位作家对文学的痴爱,锲而不舍的追求,并告诫人们作文应善于冥思,勤于思考,方才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第三集《记忆如画》中。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都会记忆过往,在过往中捡拾失去的点点滴滴,不管是苦涩,还是幸福,都值得我们去凭吊,去讴歌我们失去的青春岁月。在这一集里,续华老师用审视自我的态度回忆了自己所走过的路。有安口二区的老院里,打闹玩耍、努力学习的少年;庆阳师专学习深造的青春剪影;庆阳合水县实习的青涩,华亭一中、华亭二中、西华初中工作的经历。每一首诗歌,都笔墨厚重,心怀若谷。有情感奔涌的波浪,也有低谷的忐忑不安,情感细腻,自然流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位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他不图名利,看淡荣华,特立独行,在三尺讲台上,用知识浇灌花朵,用道德感化学子。而今人已中年,满头华发,满脸皱褶诉说说着苍茫。在他的人生长廊中,他就像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真是:“三尺黑板写春秋,杏坛高歌天际开”。第四集方寸荟萃中,作者情感如丝如缕,有耕耘之夜的:“历史翻开夜雨,一柱蚊香青烟。木匠天子错位,三更灯火未眠”的忐忑心理描写。那种夜雨中的孤独,唯有一柱蚊香陪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长夜,去抒发一个有一个心绪。送《儿去上海海关学院》中他这样写道:“海阔凭鱼跃,洋深浪无穷。楼高天不净,浊气排长空。”这首长诗中的四句,深刻的表达了一位父亲的深思远虑和意味深长,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虽然楼很高,但天空还会有乌云注气,我希望你可以像鱼儿一样,排除艰难险阻,去拨开云雾,施展才华。这是一首多么意寓深刻的诗歌,也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和爱戴。第五辑,往事如烟中,作者用浓彩重抹的笔调,写下了《咏史》《秦始皇》《刘邦》《题汉武帝》等诗歌,彰显了历史人物的诗篇。这些在中国历史烟尘里的英雄人物,在他的笔下表现的大气磅礴,栩栩如生,真是妙笔生花,可见绪华老师的文墨和对知识的积累、储备是多么的厚重。第六辑,人事如水中,他写了《黄昏》《麻雀》《秋雨抒怀》《竹子》《牡丹》,这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动物、花草、秋雨,以小见大,以情抒怀,给我们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诗人能够站在低处,放眼世界,的高远境界。第七辑,罹世如歌。这一板块,集中体现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中国的历史歌谣》《祖国境内的缘故居民》《原始的农耕文化》直到《黄帝》《夏、商、西周的兴亡二首》《灿烂的青铜文化》,从这些彰显远古文化,体现人类进化、演变过程的古诗中,我看到了续华老师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研究,是很难在方寸间,写下如此广搏、丰满、深刻,彰显历史云烟、风云变幻、潮起潮落的诗歌,可见,阅读,是开启我们心灵之光的一把金钥匙,唯有阅读,才能让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世界。
  一首古诗,能够用简易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意向,实属不易。这里面,包含着作家长时间的创作实践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可以看出,续华老师在古诗词创作中,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诗意盎然、平仄对仗、前呼后应,体现了古风的特点。
  风起萧萧度关山。愿续华老师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能够在关注民生中,体现底层人生活的作品,这样更能体现一位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时间关系,粗略的读完了这本诗集,仍意犹未尽。我不会写诗,仅从我的感官写下一点体会,不到之处,还望续华老师和在坐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2023年3月5日完稿于陋室
声明:本网站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