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舅是个残疾人,可他的残疾并不是天生的。
二舅从小很聪明,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那时候实行全市统考,镇上农村的学校一共收上去三份试卷,其中一份就是我二舅的。初中快要毕业的那个夏天,二舅突然发高烧,就请假回到了家,我的姥姥请来了隔壁村里的赤脚医生吴大拿,吴大拿给二舅开了退烧药,吃了却不管用;就打了一针退烧针,却还是没有效果,于是吴大拿就打了第二针,第三针,第四针,二舅的高烧终于退下去了,可是二舅却下不了床了,他的左腿从膝盖以下没有了知觉,他残废了。
残废后的二舅不再去上学,中考在即,急坏了学校里的老师,他班里的几位老师轮番上阵,三番五次来到姥姥家苦苦相劝,最后一次甚至校长都亲自上场了。可是二舅闭着眼睛躺在床上,任谁劝说都默不作声——残废了的二舅蜷着左腿侧身面向墙壁,一言不发,像极了断了腿的卧龙先生。
老师们无奈,看着一位极有前途的学生颓废如此,只能付与一声叹息,死了心。二舅从此就拒绝下床,一日三餐都要姥姥端到床前的凳子上,除了上茅房,他是不会离开房间的。任凭我母亲和大姨怎么劝说,二舅始终不为所动,床成了他日夜坚守的遮挡他身心创伤的堡垒。
二舅在床上不仅仅是睡觉,他还看书,除了他酷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还有一本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赤脚医生手册,他白天看,夜里也看,疯狂地看了一年,期间他还试着在自己腿上按摩,拔罐,甚至拿着姥姥缝衣服的针练习针灸。
可是二舅的腿不是伤了,而是废了,所以二舅久病并不能成医,他的那些自我治疗根本没有效果。
第二年,二舅死了心,他扔掉了那本赤脚医生手册从床上爬了起来,但是他还是没有勇气走出院子,他每天呆呆地坐在姥姥家那个四四方方的老院子里,茫然地看着天空,就像一只坐在井里的大号青蛙。
姥爷拆掉了睡了半辈子的土坑,准备做一张大木床,木料是现成的,自己种在田地里的梧桐树,长了好几十年,两个人都抱不住。姥爷请了隔壁村最有名的木匠吴三保,每天管两顿饭,两盒烟,一天两元钱的工钱,除了做一张大床,还有他和姥姥的寿材。
二舅不看天了,开始看吴三保做木匠活。几天后,吴三保做完活走了。二舅对姥爷说:“爹,你给我弄一套做木工活的工具吧。”姥爷问他想干啥,二舅说他想去做木匠活。姥爷问他你会吗?二舅说这几天看吴三保做活,早就看会了。姥爷不相信,借了吴三保的工具递给二舅,二舅二话没说,用做床剩下的木头边角料做了一个小板凳,你别说,还真像回事!姥爷也挺痛快,马上跑到村边的铁匠铺给二舅打制了一整套木匠工具。
二舅终于在残疾后的第三年走出了院子,他来到生产队,让队长给他派活,队长就让他给队里做板凳,一天做两个,一个一毛钱,相当于正常人一天的工分,二舅可以养活自己了。
又过了几年,二舅照常拄着拐杖来到生产队,队长却告诉他:“以后不用来了,生产队没了。”
二舅问为什么,队长说:“党中央实行改革开放了,田地也承包到户了,以后各自过好各自的时光就行了。”
在生产队失了业的二舅马上“改革开放”,他开始游走在镇上的各个村子给人家做木工。在生产队这些年,二舅不仅仅只做板凳,他早就通过各种家具杂志自学了很多家具的做法,所以他的木匠技艺也是日渐精进,慢慢超越了隔壁村的吴三保,很受村民们的喜欢。
这一天二舅去隔壁村给一户人家做木匠活,在路上遇到了吴大拿,二舅的废腿就是拜他所赐。看着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走过来的二舅,吴大拿的脸上突然现出一丝不忍之色:“要是现在,我早被你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道:“你个龟孙,要是在现在,老子会让你下辈子都翻不过身来!”二舅转身离去——他忘不掉腿刚废掉那几天,他做梦都想抄起菜刀,砍了这个毁了他一生的庸医。
时间真是一副良药,不仅淡化了悲伤,也淡化了仇恨,过了这些年,二舅认命了,他也原谅了吴大拿。
村里开始实行各种扶贫济困措施,二舅是残疾人,只要办下残疾证,就可以享受残疾补助。可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二舅的残疾证怎么也办不下来。二舅很失望,他听别人说可以去上访,他就想去北京找大官为自己做主。二舅拿着这些年干木匠活攒下的钱,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可是他到北京一下车就迷了路,更是找不到别人说的上访的地方。迷路的二舅被警察发现了,警察一看他是外地人,问他来北京干什么?二舅当然不敢说自己是来上访的,他就说自己有个堂弟在北京某部当兵,自己是来探亲的。
警察把二舅送到了堂弟当兵的部队,堂弟看到二舅也是喜出望外,让他住进了部队里,趁着空闲还带着二舅去北京的几个著名景点逛了逛。故宫,颐和园,长城,十三陵自然看了个遍,二舅还特地让堂弟带他去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二舅说,我这辈子最敬佩的就是毛主席,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在部队住了一个星期,二舅依然不说回家,堂弟也不好意思赶他走。没想到又过了几天,战友们见了堂弟都说二舅是个人物。堂弟懵了,后来他才知道,二舅早就跟连长混熟了,他看到连队开会战士们都坐个小马扎,不舒服还易坏,就自告奋勇用部队里淘汰的旧床板为连队做起了小板凳。二舅并不喜欢跟人闲聊,干活速度也是很快,在八十年代部队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二舅的手艺顿时赢得了连队领导的青睐。二舅一个连队接一个连队做活,做了板凳还做柜子,做了柜子又做桌子,到哪儿都受到战士们的欢迎。就这样,二舅在部队呆了好几个月才回老家。
后来堂弟退伍后说起二舅的北京之行,最让他难忘的是,有一次他去澡堂洗澡,看见二舅也在,正要跟他打招呼,突然看到一个老头正在给二舅搓背,那个老头竟然是堂弟没见过几次的部队首长王师长,堂弟吓得澡也没洗,穿上衣服就悄悄溜了出来。等二舅出来堂弟把他拉到一边说:“哥,你知道给你搓澡的那个人是谁吗?”
“管他是谁,反正他挺会搓背的,说话也挺好听!”
“那是我们的王师长!哥,你这派头真是盖帽了!让师长给你搓背!”二舅也吓得脸变了色,回想一下好在自己没有说错话,也算没有闯祸。
也就因为这件事,二舅提前结束了他的部队木匠生涯,回到了老家,后来村里人问他北京怎么样,二舅其他没有多说,只是说:“北京人搓背搓得很好。”
二舅因为残疾,三里五村没有那个女子愿意嫁给他,他渐渐成了人们说的光棍,可是他的两个妹妹长大成人后,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人家。妹妹的好日子定下后,二舅心里很不舍,他也想为妹妹们做些什么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大姨和我母亲结婚时的所有家具,每一张图纸,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玻璃,每一根装饰条,每一个螺丝,每一遍油漆,都是由二舅一个人完成的。
八十年代的农村,女子最时兴的彩礼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女子们的陪嫁不外乎几条棉被,简单的日常用品,如果娘家再陪送一套家具,那是很引人注目的。
二舅知道,自己家里穷,妹妹们出嫁陪送不出昂贵的东西,但是因为这一套家具,婆家绝对会高看妹妹一眼,日后也能更好的看待妹妹们。有人可能会说:一个农村木匠,能做出啥样的好家具?绝对是土的掉渣。但是你们别忘了我的二舅是见过世面的,他照着家具杂志上最流行的样式设计图纸,用的油漆也是当下大城市里最流行的奶白色浅绿色浅蓝色,而不是以前农村里时兴的大红大绿,家具做好后,二舅还买来了很多洋气的标贴贴到家具上,什么上海牌,北京牌,香港牌,市面上流行的牌子他都可以给你搞到。
所以那几年,二舅做的婚嫁家具就代表市面上的流行时尚,引领着家乡的家具潮流。
姥爷去世后,年迈的姥姥日夜担心二舅的将来,恰好,本村有人在路边捡到一个刚出生的女孩,二舅知道了,就领养了这个弃婴,取名“宁宁”,他对姥姥说养大这个女孩将来为自己养老送终。
为了养活宁宁,二舅把孩子寄养到了大姨家里,自己拼命在周边做工赚钱,因为缺少陪伴,宁宁的性格比较孤僻和叛逆,遭到了村民的议论,说孩子不懂礼貌,可是二舅却不在意,他懂得这个一出生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冷漠,你还怎样让她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
十几年前,长大后的宁宁找到了心仪的对象,结婚前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二舅再次展现出过人的魄力,二十多万元的房子他出了十几万,那是他多年来做工的全部积蓄。
二舅掏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他和姥姥依旧住在乡下破旧的老房子里。他不后悔,尽管他跟宁宁没有一丝血缘关系,可是他愿意为宁宁付出,因为宁宁一直叫他爸爸。这就是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既伟大又卑微。
二舅除了姥姥和宁宁,最牵挂的还有一个人,一个女人。
二舅在三十岁之前,也有人给他说对象。看着媒人们介绍的那些歪瓜裂枣似的女人,二舅拒绝了,他对别人说这辈子他只能顾住自己,就是娶了媳妇也顾不住人家,所以就不动娶亲的心思了。后来领养了宁宁,别人也就不再给他说媒了。
其实二舅心里曾经住过一个女人,那就是邻村的李二妮。
二舅还是年轻小伙子的时候,有一次去李二妮家做木工活,那时二妮才刚满二十岁,眉清目秀,黑发如云,杏眼如星,二妮的一颦一笑都让二舅心动,二妮对这个木工技艺高超的小伙子也暗暗倾心,把一片爱意都倾注到了一茶一饭间。可惜爱情的种子刚刚萌芽,就被二妮的父母察觉到了,他们怎么会让自己漂亮能干的女子嫁给一个残疾人呢?活干完后,二妮的父亲就赶紧结清了工钱打发走了二舅,临走时还暗示二舅,二妮马上就要订亲了……从此李二妮就成为二舅心中的白月光,他的心里再也住不进其他女人。
李二妮很快嫁到了隔壁村,男人是个好瓦工,修房盖屋是个好手,常年累月跟着建筑队在外面干活,只有农忙或年节时才回家几次。这样,家里的重活和累活李二妮就有些力不从心。二舅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就经常去二妮家帮她做些重体力活,二妮也经常帮二舅做些针线上的活事,两个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熟络,经常来往,二妮家的两个孩子也喜欢上了二舅,亲热地叫他“二舅”。到了后来,李二妮的老公也从人们的议论中得知了二舅的存在,可是他并没有跟二妮离婚,甚至连生气都没有,三个人就保持着这种微妙的关系而且多年相安无事。
后来,二舅和二妮的关系就彻底公开了,其实一开始两个人就没有藏着掖着。李二妮开始作为二舅家的正式一员,出席家族中的红白喜事等大小事务,对二舅更加体贴入微,经常来到姥姥家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二舅做工回家也能吃上一碗热饭,顺手把今天挣到的钱递给二妮。
二舅和二妮的交往渐渐引起了家人的不满,首先是二舅的几个兄妹提出了异议:他们一开始是支持二舅和二妮来往的,更期望二妮离婚后嫁给二舅,当看到二妮不离婚,他们就有点不满了,认为二舅是在给二妮“拉帮套”,二妮跟二舅交往就是图他做木匠活挣的那点血汗钱。
大人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宁宁一见到二妮就毫不客气地喊她“老狐狸”,在学校喊自己班里二妮的女儿为“小狐狸”。对于家人的反对态度,老实的二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既不舍得心中的白月光,又不愿意违背家人的意愿,他和二妮的交往也收敛了好多,由公开活动转入了地下活动。
这年秋收,二妮的老公回来收秋,走的时候就带走了二妮,据他说工地上缺少一个做饭的,他让二妮跟他一起去工地挣钱,两个孩子留给了自己的父母代为照顾。可是快过年的时候,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二妮和他老公在工棚用煤火炉取暖时,因为天气寒冷通风不畅,双双煤气中毒死亡。二妮和她老公的骨灰后来被工友带回了家乡安葬,好些天,二舅的脸上都没有笑容,话说的更少了,人也好像突然苍老了许多。
尽管我多次跟二舅闲话家常,说东道西,可二妮始终是我不敢提及的话题。二妮和二舅的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有留下,只剩下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每次想及,提及都像是无情的撕扯,会带下皮拽下肉,让二舅心痛。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十年又过去了,二舅还算是老当益壮,可是姥姥却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现在农村做家具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正是二舅挣钱的好时候,他很想出去为自己多挣一些养老钱,将来自己老的做不动了就不用拖累宁宁。但是姥姥现在的生活却不能自理了,为了不连累二舅,姥姥甚至把绳子挂到门框上想要自杀。那次可真的把二舅吓坏了,从此以后他不敢留母亲一人独自在家了。
为了生计,二舅依旧得去做木工活。他买了一辆三轮电动车,每次去做活都在车厢里铺上厚厚的被褥,带着姥姥一起去。到了别人家,二舅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自己再去做活,姥姥就跟别人闲聊。有人陪伴着,姥姥的心情自然好多了,再也没有寻过短见。我的二舅是个残疾人,可他的残疾并不是天生的。
二舅从小很聪明,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那时候实行全市统考,镇上农村的学校一共收上去三份试卷,其中一份就是我二舅的。初中快要毕业的那个夏天,二舅突然发高烧,就请假回到了家,我的姥姥请来了隔壁村里的赤脚医生吴大拿,吴大拿给二舅开了退烧药,吃了却不管用;就打了一针退烧针,却还是没有效果,于是吴大拿就打了第二针,第三针,第四针,二舅的高烧终于退下去了,可是二舅却下不了床了,他的左腿从膝盖以下没有了知觉,他残废了。
残废后的二舅不再去上学,中考在即,急坏了学校里的老师,他班里的几位老师轮番上阵,三番五次来到姥姥家苦苦相劝,最后一次甚至校长都亲自上场了。可是二舅闭着眼睛躺在床上,任谁劝说都默不作声——残废了的二舅蜷着左腿侧身面向墙壁,一言不发,像极了断了腿的卧龙先生。
老师们无奈,看着一位极有前途的学生颓废如此,只能付与一声叹息,死了心。二舅从此就拒绝下床,一日三餐都要姥姥端到床前的凳子上,除了上茅房,他是不会离开房间的。任凭我母亲和大姨怎么劝说,二舅始终不为所动,床成了他日夜坚守的遮挡他身心创伤的堡垒。
二舅在床上不仅仅是睡觉,他还看书,除了他酷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还有一本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赤脚医生手册,他白天看,夜里也看,疯狂地看了一年,期间他还试着在自己腿上按摩,拔罐,甚至拿着姥姥缝衣服的针练习针灸。
可是二舅的腿不是伤了,而是废了,所以二舅久病并不能成医,他的那些自我治疗根本没有效果。
第二年,二舅死了心,他扔掉了那本赤脚医生手册从床上爬了起来,但是他还是没有勇气走出院子,他每天呆呆地坐在姥姥家那个四四方方的老院子里,茫然地看着天空,就像一只坐在井里的大号青蛙。
姥爷拆掉了睡了半辈子的土坑,准备做一张大木床,木料是现成的,自己种在田地里的梧桐树,长了好几十年,两个人都抱不住。姥爷请了隔壁村最有名的木匠吴三保,每天管两顿饭,两盒烟,一天两元钱的工钱,除了做一张大床,还有他和姥姥的寿材。
二舅不看天了,开始看吴三保做木匠活。几天后,吴三保做完活走了。二舅对姥爷说:“爹,你给我弄一套做木工活的工具吧。”姥爷问他想干啥,二舅说他想去做木匠活。姥爷问他你会吗?二舅说这几天看吴三保做活,早就看会了。姥爷不相信,借了吴三保的工具递给二舅,二舅二话没说,用做床剩下的木头边角料做了一个小板凳,你别说,还真像回事!姥爷也挺痛快,马上跑到村边的铁匠铺给二舅打制了一整套木匠工具。
二舅终于在残疾后的第三年走出了院子,他来到生产队,让队长给他派活,队长就让他给队里做板凳,一天做两个,一个一毛钱,相当于正常人一天的工分,二舅可以养活自己了。
又过了几年,二舅照常拄着拐杖来到生产队,队长却告诉他:“以后不用来了,生产队没了。”
二舅问为什么,队长说:“党中央实行改革开放了,田地也承包到户了,以后各自过好各自的时光就行了。”
在生产队失了业的二舅马上“改革开放”,他开始游走在镇上的各个村子给人家做木工。在生产队这些年,二舅不仅仅只做板凳,他早就通过各种家具杂志自学了很多家具的做法,所以他的木匠技艺也是日渐精进,慢慢超越了隔壁村的吴三保,很受村民们的喜欢。
这一天二舅去隔壁村给一户人家做木匠活,在路上遇到了吴大拿,二舅的废腿就是拜他所赐。看着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走过来的二舅,吴大拿的脸上突然现出一丝不忍之色:“要是现在,我早被你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道:“你个龟孙,要是在现在,老子会让你下辈子都翻不过身来!”二舅转身离去——他忘不掉腿刚废掉那几天,他做梦都想抄起菜刀,砍了这个毁了他一生的庸医。
时间真是一副良药,不仅淡化了悲伤,也淡化了仇恨,过了这些年,二舅认命了,他也原谅了吴大拿。
村里开始实行各种扶贫济困措施,二舅是残疾人,只要办下残疾证,就可以享受残疾补助。可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二舅的残疾证怎么也办不下来。二舅很失望,他听别人说可以去上访,他就想去北京找大官为自己做主。二舅拿着这些年干木匠活攒下的钱,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可是他到北京一下车就迷了路,更是找不到别人说的上访的地方。迷路的二舅被警察发现了,警察一看他是外地人,问他来北京干什么?二舅当然不敢说自己是来上访的,他就说自己有个堂弟在北京某部当兵,自己是来探亲的。
警察把二舅送到了堂弟当兵的部队,堂弟看到二舅也是喜出望外,让他住进了部队里,趁着空闲还带着二舅去北京的几个著名景点逛了逛。故宫,颐和园,长城,十三陵自然看了个遍,二舅还特地让堂弟带他去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二舅说,我这辈子最敬佩的就是毛主席,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在部队住了一个星期,二舅依然不说回家,堂弟也不好意思赶他走。没想到又过了几天,战友们见了堂弟都说二舅是个人物。堂弟懵了,后来他才知道,二舅早就跟连长混熟了,他看到连队开会战士们都坐个小马扎,不舒服还易坏,就自告奋勇用部队里淘汰的旧床板为连队做起了小板凳。二舅并不喜欢跟人闲聊,干活速度也是很快,在八十年代部队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二舅的手艺顿时赢得了连队领导的青睐。二舅一个连队接一个连队做活,做了板凳还做柜子,做了柜子又做桌子,到哪儿都受到战士们的欢迎。就这样,二舅在部队呆了好几个月才回老家。
后来堂弟退伍后说起二舅的北京之行,最让他难忘的是,有一次他去澡堂洗澡,看见二舅也在,正要跟他打招呼,突然看到一个老头正在给二舅搓背,那个老头竟然是堂弟没见过几次的部队首长王师长,堂弟吓得澡也没洗,穿上衣服就悄悄溜了出来。等二舅出来堂弟把他拉到一边说:“哥,你知道给你搓澡的那个人是谁吗?”
“管他是谁,反正他挺会搓背的,说话也挺好听!”
“那是我们的王师长!哥,你这派头真是盖帽了!让师长给你搓背!”二舅也吓得脸变了色,回想一下好在自己没有说错话,也算没有闯祸。
也就因为这件事,二舅提前结束了他的部队木匠生涯,回到了老家,后来村里人问他北京怎么样,二舅其他没有多说,只是说:“北京人搓背搓得很好。”
二舅因为残疾,三里五村没有那个女子愿意嫁给他,他渐渐成了人们说的光棍,可是他的两个妹妹长大成人后,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人家。妹妹的好日子定下后,二舅心里很不舍,他也想为妹妹们做些什么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大姨和我母亲结婚时的所有家具,每一张图纸,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玻璃,每一根装饰条,每一个螺丝,每一遍油漆,都是由二舅一个人完成的。
八十年代的农村,女子最时兴的彩礼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女子们的陪嫁不外乎几条棉被,简单的日常用品,如果娘家再陪送一套家具,那是很引人注目的。
二舅知道,自己家里穷,妹妹们出嫁陪送不出昂贵的东西,但是因为这一套家具,婆家绝对会高看妹妹一眼,日后也能更好的看待妹妹们。有人可能会说:一个农村木匠,能做出啥样的好家具?绝对是土的掉渣。但是你们别忘了我的二舅是见过世面的,他照着家具杂志上最流行的样式设计图纸,用的油漆也是当下大城市里最流行的奶白色浅绿色浅蓝色,而不是以前农村里时兴的大红大绿,家具做好后,二舅还买来了很多洋气的标贴贴到家具上,什么上海牌,北京牌,香港牌,市面上流行的牌子他都可以给你搞到。
所以那几年,二舅做的婚嫁家具就代表市面上的流行时尚,引领着家乡的家具潮流。
姥爷去世后,年迈的姥姥日夜担心二舅的将来,恰好,本村有人在路边捡到一个刚出生的女孩,二舅知道了,就领养了这个弃婴,取名“宁宁”,他对姥姥说养大这个女孩将来为自己养老送终。
为了养活宁宁,二舅把孩子寄养到了大姨家里,自己拼命在周边做工赚钱,因为缺少陪伴,宁宁的性格比较孤僻和叛逆,遭到了村民的议论,说孩子不懂礼貌,可是二舅却不在意,他懂得这个一出生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冷漠,你还怎样让她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
十几年前,长大后的宁宁找到了心仪的对象,结婚前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二舅再次展现出过人的魄力,二十多万元的房子他出了十几万,那是他多年来做工的全部积蓄。
二舅掏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他和姥姥依旧住在乡下破旧的老房子里。他不后悔,尽管他跟宁宁没有一丝血缘关系,可是他愿意为宁宁付出,因为宁宁一直叫他爸爸。这就是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既伟大又卑微。
二舅除了姥姥和宁宁,最牵挂的还有一个人,一个女人。
二舅在三十岁之前,也有人给他说对象。看着媒人们介绍的那些歪瓜裂枣似的女人,二舅拒绝了,他对别人说这辈子他只能顾住自己,就是娶了媳妇也顾不住人家,所以就不动娶亲的心思了。后来领养了宁宁,别人也就不再给他说媒了。
其实二舅心里曾经住过一个女人,那就是邻村的李二妮。
二舅还是年轻小伙子的时候,有一次去李二妮家做木工活,那时二妮才刚满二十岁,眉清目秀,黑发如云,杏眼如星,二妮的一颦一笑都让二舅心动,二妮对这个木工技艺高超的小伙子也暗暗倾心,把一片爱意都倾注到了一茶一饭间。可惜爱情的种子刚刚萌芽,就被二妮的父母察觉到了,他们怎么会让自己漂亮能干的女子嫁给一个残疾人呢?活干完后,二妮的父亲就赶紧结清了工钱打发走了二舅,临走时还暗示二舅,二妮马上就要订亲了……从此李二妮就成为二舅心中的白月光,他的心里再也住不进其他女人。
李二妮很快嫁到了隔壁村,男人是个好瓦工,修房盖屋是个好手,常年累月跟着建筑队在外面干活,只有农忙或年节时才回家几次。这样,家里的重活和累活李二妮就有些力不从心。二舅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就经常去二妮家帮她做些重体力活,二妮也经常帮二舅做些针线上的活事,两个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熟络,经常来往,二妮家的两个孩子也喜欢上了二舅,亲热地叫他“二舅”。到了后来,李二妮的老公也从人们的议论中得知了二舅的存在,可是他并没有跟二妮离婚,甚至连生气都没有,三个人就保持着这种微妙的关系而且多年相安无事。
后来,二舅和二妮的关系就彻底公开了,其实一开始两个人就没有藏着掖着。李二妮开始作为二舅家的正式一员,出席家族中的红白喜事等大小事务,对二舅更加体贴入微,经常来到姥姥家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二舅做工回家也能吃上一碗热饭,顺手把今天挣到的钱递给二妮。
二舅和二妮的交往渐渐引起了家人的不满,首先是二舅的几个兄妹提出了异议:他们一开始是支持二舅和二妮来往的,更期望二妮离婚后嫁给二舅,当看到二妮不离婚,他们就有点不满了,认为二舅是在给二妮“拉帮套”,二妮跟二舅交往就是图他做木匠活挣的那点血汗钱。
大人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宁宁一见到二妮就毫不客气地喊她“老狐狸”,在学校喊自己班里二妮的女儿为“小狐狸”。对于家人的反对态度,老实的二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既不舍得心中的白月光,又不愿意违背家人的意愿,他和二妮的交往也收敛了好多,由公开活动转入了地下活动。
这年秋收,二妮的老公回来收秋,走的时候就带走了二妮,据他说工地上缺少一个做饭的,他让二妮跟他一起去工地挣钱,两个孩子留给了自己的父母代为照顾。可是快过年的时候,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二妮和他老公在工棚用煤火炉取暖时,因为天气寒冷通风不畅,双双煤气中毒死亡。二妮和她老公的骨灰后来被工友带回了家乡安葬,好些天,二舅的脸上都没有笑容,话说的更少了,人也好像突然苍老了许多。
尽管我多次跟二舅闲话家常,说东道西,可二妮始终是我不敢提及的话题。二妮和二舅的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有留下,只剩下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每次想及,提及都像是无情的撕扯,会带下皮拽下肉,让二舅心痛。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十年又过去了,二舅还算是老当益壮,可是姥姥却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现在农村做家具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正是二舅挣钱的好时候,他很想出去为自己多挣一些养老钱,将来自己老的做不动了就不用拖累宁宁。但是姥姥现在的生活却不能自理了,为了不连累二舅,姥姥甚至把绳子挂到门框上想要自杀。那次可真的把二舅吓坏了,从此以后他不敢留母亲一人独自在家了。
为了生计,二舅依旧得去做木工活。他买了一辆三轮电动车,每次去做活都在车厢里铺上厚厚的被褥,带着姥姥一起去。到了别人家,二舅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自己再去做活,姥姥就跟别人闲聊。有人陪伴着,姥姥的心情自然好多了,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这一年,二舅66岁,姥姥88岁,二舅戏称母子俩是“6688”组合,走到哪儿都是一道母慈子孝的靓丽风景线。
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二舅的眼力大不如以前,他就收起了做木工活的工具,不再走街串巷给人做活了,在家里全职照料姥姥。每天早上给姥姥洗脸,一日三餐精心伺候,下午陪姥姥锻炼,晚上为姥姥洗脚。
母子锻炼又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线。姥姥每走二十步就得坐下歇十秒,二舅每走二十步就会落后姥姥三米,赶上这三米正好需要十秒,两个人再接着往前走。两个人这么默契的配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二舅最喜欢做拽面条,配上西红柿炒鸡蛋,这也是姥姥最喜欢吃的。
宁宁成家后虽然住在县城,但经常回来看望二老:老奶奶和老父亲。想当初,二舅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宁宁,更别说对她进行教育了,可是今天的宁宁却成为村里最孝顺的孩子。可见让孩子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身教胜于言传,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们虽然小,可是大人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得见,他们以后也会像大人那样对待自己的长辈。
二舅虽然不再做木工活了,但还是有人来请他帮忙,谁家的东西坏了,第一个就想到二舅。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年岁高的老头老太太,东西坏了,送维修店去修,先别说得花钱,到镇上需要走三十里山路,离县城更远。所以村子里不管是插线板,收音机,床头灯,还是燃气灶,洗衣机,水龙头,甚至是孩子们的玩具车,电磁炉,二舅都修好过。可以说,村子里的一切农具,家具,电器,车辆,二舅不会修的只有三样: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因为这些东西二舅也没有。
二舅会的不仅仅是这些。姥姥有胃病,他就给姥姥做针灸,按摩;有人家盖了新门楼,嫌门楼上光秃秃的不好看,二舅就自己设计图样,给人家画上去:村子不远处的山上修了座寺庙,房檐和柱子上的龙都是二舅画好并雕刻上的;甚至于村里没有神婆,二舅也担任起了算命先生,他自己制作了抽签用的竹筒和竹签,通过看书学会了批八字,算阴阳,你别说,二舅算命还挺准的,三里五村也有人去找他算命的。
二舅还做过一个二胡,他用木头做胡身,电话线里面的铜芯做弦,竹子做弓杆,钓鱼线做弓毛。我们这儿没有蟒蛇,二舅就上山抓了几条双斑锦拼成一张琴皮。二舅做成的土二胡不仅有模有样,还能拉出调子来,可惜被弟弟当锄头玩,给弄坏了。
村里人给二舅起了个外号叫“歪子”,但是我们都清楚,我们都爱这个歪子,也离不开这个歪子。二舅常说他能顾住自己就不错了,其实他顾住了整个村子。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八九岁,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吃国家饭的城里人,现在他可能住着单位分的房子,享受着国家发的退休金,生活在城市里的某个角落,悠然自在,颐养天年,成为一个充满闲情野趣的老顽童,如果是这样,那该多好啊!
太遗憾,真的是太遗憾了!我问二舅有没有这么想过,二舅说从来没有,只有从不回头看的人才会拥有快乐。遗憾谁能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却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这就是我的二舅,当他遇到挫折,人们都以为他要颓废一生时,他却坚强地生活了下来,而且活出了传奇般的经历。人生就好像一个牌局,胡一把好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自强自立,让我心生敬意。
二舅的人生之路还在继续,尽管不知道这条漫漫长路终究会通向何处,但是我坚信,它一定会是一个接一个传奇。我的二舅是个残疾人,可他的残疾并不是天生的。
二舅从小很聪明,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那时候实行全市统考,镇上农村的学校一共收上去三份试卷,其中一份就是我二舅的。初中快要毕业的那个夏天,二舅突然发高烧,就请假回到了家,我的姥姥请来了隔壁村里的赤脚医生吴大拿,吴大拿给二舅开了退烧药,吃了却不管用;就打了一针退烧针,却还是没有效果,于是吴大拿就打了第二针,第三针,第四针,二舅的高烧终于退下去了,可是二舅却下不了床了,他的左腿从膝盖以下没有了知觉,他残废了。
残废后的二舅不再去上学,中考在即,急坏了学校里的老师,他班里的几位老师轮番上阵,三番五次来到姥姥家苦苦相劝,最后一次甚至校长都亲自上场了。可是二舅闭着眼睛躺在床上,任谁劝说都默不作声——残废了的二舅蜷着左腿侧身面向墙壁,一言不发,像极了断了腿的卧龙先生。
老师们无奈,看着一位极有前途的学生颓废如此,只能付与一声叹息,死了心。二舅从此就拒绝下床,一日三餐都要姥姥端到床前的凳子上,除了上茅房,他是不会离开房间的。任凭我母亲和大姨怎么劝说,二舅始终不为所动,床成了他日夜坚守的遮挡他身心创伤的堡垒。
二舅在床上不仅仅是睡觉,他还看书,除了他酷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还有一本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赤脚医生手册,他白天看,夜里也看,疯狂地看了一年,期间他还试着在自己腿上按摩,拔罐,甚至拿着姥姥缝衣服的针练习针灸。
可是二舅的腿不是伤了,而是废了,所以二舅久病并不能成医,他的那些自我治疗根本没有效果。
第二年,二舅死了心,他扔掉了那本赤脚医生手册从床上爬了起来,但是他还是没有勇气走出院子,他每天呆呆地坐在姥姥家那个四四方方的老院子里,茫然地看着天空,就像一只坐在井里的大号青蛙。
姥爷拆掉了睡了半辈子的土坑,准备做一张大木床,木料是现成的,自己种在田地里的梧桐树,长了好几十年,两个人都抱不住。姥爷请了隔壁村最有名的木匠吴三保,每天管两顿饭,两盒烟,一天两元钱的工钱,除了做一张大床,还有他和姥姥的寿材。
二舅不看天了,开始看吴三保做木匠活。几天后,吴三保做完活走了。二舅对姥爷说:“爹,你给我弄一套做木工活的工具吧。”姥爷问他想干啥,二舅说他想去做木匠活。姥爷问他你会吗?二舅说这几天看吴三保做活,早就看会了。姥爷不相信,借了吴三保的工具递给二舅,二舅二话没说,用做床剩下的木头边角料做了一个小板凳,你别说,还真像回事!姥爷也挺痛快,马上跑到村边的铁匠铺给二舅打制了一整套木匠工具。
二舅终于在残疾后的第三年走出了院子,他来到生产队,让队长给他派活,队长就让他给队里做板凳,一天做两个,一个一毛钱,相当于正常人一天的工分,二舅可以养活自己了。
又过了几年,二舅照常拄着拐杖来到生产队,队长却告诉他:“以后不用来了,生产队没了。”
二舅问为什么,队长说:“党中央实行改革开放了,田地也承包到户了,以后各自过好各自的时光就行了。”
在生产队失了业的二舅马上“改革开放”,他开始游走在镇上的各个村子给人家做木工。在生产队这些年,二舅不仅仅只做板凳,他早就通过各种家具杂志自学了很多家具的做法,所以他的木匠技艺也是日渐精进,慢慢超越了隔壁村的吴三保,很受村民们的喜欢。
这一天二舅去隔壁村给一户人家做木匠活,在路上遇到了吴大拿,二舅的废腿就是拜他所赐。看着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走过来的二舅,吴大拿的脸上突然现出一丝不忍之色:“要是现在,我早被你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道:“你个龟孙,要是在现在,老子会让你下辈子都翻不过身来!”二舅转身离去——他忘不掉腿刚废掉那几天,他做梦都想抄起菜刀,砍了这个毁了他一生的庸医。
时间真是一副良药,不仅淡化了悲伤,也淡化了仇恨,过了这些年,二舅认命了,他也原谅了吴大拿。
村里开始实行各种扶贫济困措施,二舅是残疾人,只要办下残疾证,就可以享受残疾补助。可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二舅的残疾证怎么也办不下来。二舅很失望,他听别人说可以去上访,他就想去北京找大官为自己做主。二舅拿着这些年干木匠活攒下的钱,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可是他到北京一下车就迷了路,更是找不到别人说的上访的地方。迷路的二舅被警察发现了,警察一看他是外地人,问他来北京干什么?二舅当然不敢说自己是来上访的,他就说自己有个堂弟在北京某部当兵,自己是来探亲的。
警察把二舅送到了堂弟当兵的部队,堂弟看到二舅也是喜出望外,让他住进了部队里,趁着空闲还带着二舅去北京的几个著名景点逛了逛。故宫,颐和园,长城,十三陵自然看了个遍,二舅还特地让堂弟带他去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二舅说,我这辈子最敬佩的就是毛主席,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在部队住了一个星期,二舅依然不说回家,堂弟也不好意思赶他走。没想到又过了几天,战友们见了堂弟都说二舅是个人物。堂弟懵了,后来他才知道,二舅早就跟连长混熟了,他看到连队开会战士们都坐个小马扎,不舒服还易坏,就自告奋勇用部队里淘汰的旧床板为连队做起了小板凳。二舅并不喜欢跟人闲聊,干活速度也是很快,在八十年代部队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二舅的手艺顿时赢得了连队领导的青睐。二舅一个连队接一个连队做活,做了板凳还做柜子,做了柜子又做桌子,到哪儿都受到战士们的欢迎。就这样,二舅在部队呆了好几个月才回老家。
后来堂弟退伍后说起二舅的北京之行,最让他难忘的是,有一次他去澡堂洗澡,看见二舅也在,正要跟他打招呼,突然看到一个老头正在给二舅搓背,那个老头竟然是堂弟没见过几次的部队首长王师长,堂弟吓得澡也没洗,穿上衣服就悄悄溜了出来。等二舅出来堂弟把他拉到一边说:“哥,你知道给你搓澡的那个人是谁吗?”
“管他是谁,反正他挺会搓背的,说话也挺好听!”
“那是我们的王师长!哥,你这派头真是盖帽了!让师长给你搓背!”二舅也吓得脸变了色,回想一下好在自己没有说错话,也算没有闯祸。
也就因为这件事,二舅提前结束了他的部队木匠生涯,回到了老家,后来村里人问他北京怎么样,二舅其他没有多说,只是说:“北京人搓背搓得很好。”
二舅因为残疾,三里五村没有那个女子愿意嫁给他,他渐渐成了人们说的光棍,可是他的两个妹妹长大成人后,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人家。妹妹的好日子定下后,二舅心里很不舍,他也想为妹妹们做些什么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大姨和我母亲结婚时的所有家具,每一张图纸,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玻璃,每一根装饰条,每一个螺丝,每一遍油漆,都是由二舅一个人完成的。
八十年代的农村,女子最时兴的彩礼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女子们的陪嫁不外乎几条棉被,简单的日常用品,如果娘家再陪送一套家具,那是很引人注目的。
二舅知道,自己家里穷,妹妹们出嫁陪送不出昂贵的东西,但是因为这一套家具,婆家绝对会高看妹妹一眼,日后也能更好的看待妹妹们。有人可能会说:一个农村木匠,能做出啥样的好家具?绝对是土的掉渣。但是你们别忘了我的二舅是见过世面的,他照着家具杂志上最流行的样式设计图纸,用的油漆也是当下大城市里最流行的奶白色浅绿色浅蓝色,而不是以前农村里时兴的大红大绿,家具做好后,二舅还买来了很多洋气的标贴贴到家具上,什么上海牌,北京牌,香港牌,市面上流行的牌子他都可以给你搞到。
所以那几年,二舅做的婚嫁家具就代表市面上的流行时尚,引领着家乡的家具潮流。
姥爷去世后,年迈的姥姥日夜担心二舅的将来,恰好,本村有人在路边捡到一个刚出生的女孩,二舅知道了,就领养了这个弃婴,取名“宁宁”,他对姥姥说养大这个女孩将来为自己养老送终。
为了养活宁宁,二舅把孩子寄养到了大姨家里,自己拼命在周边做工赚钱,因为缺少陪伴,宁宁的性格比较孤僻和叛逆,遭到了村民的议论,说孩子不懂礼貌,可是二舅却不在意,他懂得这个一出生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冷漠,你还怎样让她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
十几年前,长大后的宁宁找到了心仪的对象,结婚前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二舅再次展现出过人的魄力,二十多万元的房子他出了十几万,那是他多年来做工的全部积蓄。
二舅掏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他和姥姥依旧住在乡下破旧的老房子里。他不后悔,尽管他跟宁宁没有一丝血缘关系,可是他愿意为宁宁付出,因为宁宁一直叫他爸爸。这就是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既伟大又卑微。
二舅除了姥姥和宁宁,最牵挂的还有一个人,一个女人。
二舅在三十岁之前,也有人给他说对象。看着媒人们介绍的那些歪瓜裂枣似的女人,二舅拒绝了,他对别人说这辈子他只能顾住自己,就是娶了媳妇也顾不住人家,所以就不动娶亲的心思了。后来领养了宁宁,别人也就不再给他说媒了。
其实二舅心里曾经住过一个女人,那就是邻村的李二妮。
二舅还是年轻小伙子的时候,有一次去李二妮家做木工活,那时二妮才刚满二十岁,眉清目秀,黑发如云,杏眼如星,二妮的一颦一笑都让二舅心动,二妮对这个木工技艺高超的小伙子也暗暗倾心,把一片爱意都倾注到了一茶一饭间。可惜爱情的种子刚刚萌芽,就被二妮的父母察觉到了,他们怎么会让自己漂亮能干的女子嫁给一个残疾人呢?活干完后,二妮的父亲就赶紧结清了工钱打发走了二舅,临走时还暗示二舅,二妮马上就要订亲了……从此李二妮就成为二舅心中的白月光,他的心里再也住不进其他女人。
李二妮很快嫁到了隔壁村,男人是个好瓦工,修房盖屋是个好手,常年累月跟着建筑队在外面干活,只有农忙或年节时才回家几次。这样,家里的重活和累活李二妮就有些力不从心。二舅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就经常去二妮家帮她做些重体力活,二妮也经常帮二舅做些针线上的活事,两个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熟络,经常来往,二妮家的两个孩子也喜欢上了二舅,亲热地叫他“二舅”。到了后来,李二妮的老公也从人们的议论中得知了二舅的存在,可是他并没有跟二妮离婚,甚至连生气都没有,三个人就保持着这种微妙的关系而且多年相安无事。
后来,二舅和二妮的关系就彻底公开了,其实一开始两个人就没有藏着掖着。李二妮开始作为二舅家的正式一员,出席家族中的红白喜事等大小事务,对二舅更加体贴入微,经常来到姥姥家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二舅做工回家也能吃上一碗热饭,顺手把今天挣到的钱递给二妮。
二舅和二妮的交往渐渐引起了家人的不满,首先是二舅的几个兄妹提出了异议:他们一开始是支持二舅和二妮来往的,更期望二妮离婚后嫁给二舅,当看到二妮不离婚,他们就有点不满了,认为二舅是在给二妮“拉帮套”,二妮跟二舅交往就是图他做木匠活挣的那点血汗钱。
大人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宁宁一见到二妮就毫不客气地喊她“老狐狸”,在学校喊自己班里二妮的女儿为“小狐狸”。对于家人的反对态度,老实的二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既不舍得心中的白月光,又不愿意违背家人的意愿,他和二妮的交往也收敛了好多,由公开活动转入了地下活动。
这年秋收,二妮的老公回来收秋,走的时候就带走了二妮,据他说工地上缺少一个做饭的,他让二妮跟他一起去工地挣钱,两个孩子留给了自己的父母代为照顾。可是快过年的时候,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二妮和他老公在工棚用煤火炉取暖时,因为天气寒冷通风不畅,双双煤气中毒死亡。二妮和她老公的骨灰后来被工友带回了家乡安葬,好些天,二舅的脸上都没有笑容,话说的更少了,人也好像突然苍老了许多。
尽管我多次跟二舅闲话家常,说东道西,可二妮始终是我不敢提及的话题。二妮和二舅的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有留下,只剩下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每次想及,提及都像是无情的撕扯,会带下皮拽下肉,让二舅心痛。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十年又过去了,二舅还算是老当益壮,可是姥姥却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现在农村做家具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正是二舅挣钱的好时候,他很想出去为自己多挣一些养老钱,将来自己老的做不动了就不用拖累宁宁。但是姥姥现在的生活却不能自理了,为了不连累二舅,姥姥甚至把绳子挂到门框上想要自杀。那次可真的把二舅吓坏了,从此以后他不敢留母亲一人独自在家了。
为了生计,二舅依旧得去做木工活。他买了一辆三轮电动车,每次去做活都在车厢里铺上厚厚的被褥,带着姥姥一起去。到了别人家,二舅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自己再去做活,姥姥就跟别人闲聊。有人陪伴着,姥姥的心情自然好多了,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这一年,二舅66岁,姥姥88岁,二舅戏称母子俩是“6688”组合,走到哪儿都是一道母慈子孝的靓丽风景线。
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二舅的眼力大不如以前,他就收起了做木工活的工具,不再走街串巷给人做活了,在家里全职照料姥姥。每天早上给姥姥洗脸,一日三餐精心伺候,下午陪姥姥锻炼,晚上为姥姥洗脚。
母子锻炼又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线。姥姥每走二十步就得坐下歇十秒,二舅每走二十步就会落后姥姥三米,赶上这三米正好需要十秒,两个人再接着往前走。两个人这么默契的配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二舅最喜欢做拽面条,配上西红柿炒鸡蛋,这也是姥姥最喜欢吃的。
宁宁成家后虽然住在县城,但经常回来看望二老:老奶奶和老父亲。想当初,二舅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宁宁,更别说对她进行教育了,可是今天的宁宁却成为村里最孝顺的孩子。可见让孩子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身教胜于言传,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们虽然小,可是大人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得见,他们以后也会像大人那样对待自己的长辈。
二舅虽然不再做木工活了,但还是有人来请他帮忙,谁家的东西坏了,第一个就想到二舅。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年岁高的老头老太太,东西坏了,送维修店去修,先别说得花钱,到镇上需要走三十里山路,离县城更远。所以村子里不管是插线板,收音机,床头灯,还是燃气灶,洗衣机,水龙头,甚至是孩子们的玩具车,电磁炉,二舅都修好过。可以说,村子里的一切农具,家具,电器,车辆,二舅不会修的只有三样: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因为这些东西二舅也没有。
二舅会的不仅仅是这些。姥姥有胃病,他就给姥姥做针灸,按摩;有人家盖了新门楼,嫌门楼上光秃秃的不好看,二舅就自己设计图样,给人家画上去:村子不远处的山上修了座寺庙,房檐和柱子上的龙都是二舅画好并雕刻上的;甚至于村里没有神婆,二舅也担任起了算命先生,他自己制作了抽签用的竹筒和竹签,通过看书学会了批八字,算阴阳,你别说,二舅算命还挺准的,三里五村也有人去找他算命的。
二舅还做过一个二胡,他用木头做胡身,电话线里面的铜芯做弦,竹子做弓杆,钓鱼线做弓毛。我们这儿没有蟒蛇,二舅就上山抓了几条双斑锦拼成一张琴皮。二舅做成的土二胡不仅有模有样,还能拉出调子来,可惜被弟弟当锄头玩,给弄坏了。
村里人给二舅起了个外号叫“歪子”,但是我们都清楚,我们都爱这个歪子,也离不开这个歪子。二舅常说他能顾住自己就不错了,其实他顾住了整个村子。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八九岁,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吃国家饭的城里人,现在他可能住着单位分的房子,享受着国家发的退休金,生活在城市里的某个角落,悠然自在,颐养天年,成为一个充满闲情野趣的老顽童,如果是这样,那该多好啊!
太遗憾,真的是太遗憾了!我问二舅有没有这么想过,二舅说从来没有,只有从不回头看的人才会拥有快乐。遗憾谁能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却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这就是我的二舅,当他遇到挫折,人们都以为他要颓废一生时,他却坚强地生活了下来,而且活出了传奇般的经历。人生就好像一个牌局,胡一把好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自强自立,让我心生敬意。
二舅的人生之路还在继续,尽管不知道这条漫漫长路终究会通向何处,但是我坚信,它一定会是一个接一个传奇。我的二舅是个残疾人,可他的残疾并不是天生的。
二舅从小很聪明,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那时候实行全市统考,镇上农村的学校一共收上去三份试卷,其中一份就是我二舅的。初中快要毕业的那个夏天,二舅突然发高烧,就请假回到了家,我的姥姥请来了隔壁村里的赤脚医生吴大拿,吴大拿给二舅开了退烧药,吃了却不管用;就打了一针退烧针,却还是没有效果,于是吴大拿就打了第二针,第三针,第四针,二舅的高烧终于退下去了,可是二舅却下不了床了,他的左腿从膝盖以下没有了知觉,他残废了。
残废后的二舅不再去上学,中考在即,急坏了学校里的老师,他班里的几位老师轮番上阵,三番五次来到姥姥家苦苦相劝,最后一次甚至校长都亲自上场了。可是二舅闭着眼睛躺在床上,任谁劝说都默不作声——残废了的二舅蜷着左腿侧身面向墙壁,一言不发,像极了断了腿的卧龙先生。
老师们无奈,看着一位极有前途的学生颓废如此,只能付与一声叹息,死了心。二舅从此就拒绝下床,一日三餐都要姥姥端到床前的凳子上,除了上茅房,他是不会离开房间的。任凭我母亲和大姨怎么劝说,二舅始终不为所动,床成了他日夜坚守的遮挡他身心创伤的堡垒。
二舅在床上不仅仅是睡觉,他还看书,除了他酷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还有一本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赤脚医生手册,他白天看,夜里也看,疯狂地看了一年,期间他还试着在自己腿上按摩,拔罐,甚至拿着姥姥缝衣服的针练习针灸。
可是二舅的腿不是伤了,而是废了,所以二舅久病并不能成医,他的那些自我治疗根本没有效果。
第二年,二舅死了心,他扔掉了那本赤脚医生手册从床上爬了起来,但是他还是没有勇气走出院子,他每天呆呆地坐在姥姥家那个四四方方的老院子里,茫然地看着天空,就像一只坐在井里的大号青蛙。
姥爷拆掉了睡了半辈子的土坑,准备做一张大木床,木料是现成的,自己种在田地里的梧桐树,长了好几十年,两个人都抱不住。姥爷请了隔壁村最有名的木匠吴三保,每天管两顿饭,两盒烟,一天两元钱的工钱,除了做一张大床,还有他和姥姥的寿材。
二舅不看天了,开始看吴三保做木匠活。几天后,吴三保做完活走了。二舅对姥爷说:“爹,你给我弄一套做木工活的工具吧。”姥爷问他想干啥,二舅说他想去做木匠活。姥爷问他你会吗?二舅说这几天看吴三保做活,早就看会了。姥爷不相信,借了吴三保的工具递给二舅,二舅二话没说,用做床剩下的木头边角料做了一个小板凳,你别说,还真像回事!姥爷也挺痛快,马上跑到村边的铁匠铺给二舅打制了一整套木匠工具。
二舅终于在残疾后的第三年走出了院子,他来到生产队,让队长给他派活,队长就让他给队里做板凳,一天做两个,一个一毛钱,相当于正常人一天的工分,二舅可以养活自己了。
又过了几年,二舅照常拄着拐杖来到生产队,队长却告诉他:“以后不用来了,生产队没了。”
二舅问为什么,队长说:“党中央实行改革开放了,田地也承包到户了,以后各自过好各自的时光就行了。”
在生产队失了业的二舅马上“改革开放”,他开始游走在镇上的各个村子给人家做木工。在生产队这些年,二舅不仅仅只做板凳,他早就通过各种家具杂志自学了很多家具的做法,所以他的木匠技艺也是日渐精进,慢慢超越了隔壁村的吴三保,很受村民们的喜欢。
这一天二舅去隔壁村给一户人家做木匠活,在路上遇到了吴大拿,二舅的废腿就是拜他所赐。看着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走过来的二舅,吴大拿的脸上突然现出一丝不忍之色:“要是现在,我早被你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道:“你个龟孙,要是在现在,老子会让你下辈子都翻不过身来!”二舅转身离去——他忘不掉腿刚废掉那几天,他做梦都想抄起菜刀,砍了这个毁了他一生的庸医。
时间真是一副良药,不仅淡化了悲伤,也淡化了仇恨,过了这些年,二舅认命了,他也原谅了吴大拿。
村里开始实行各种扶贫济困措施,二舅是残疾人,只要办下残疾证,就可以享受残疾补助。可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二舅的残疾证怎么也办不下来。二舅很失望,他听别人说可以去上访,他就想去北京找大官为自己做主。二舅拿着这些年干木匠活攒下的钱,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可是他到北京一下车就迷了路,更是找不到别人说的上访的地方。迷路的二舅被警察发现了,警察一看他是外地人,问他来北京干什么?二舅当然不敢说自己是来上访的,他就说自己有个堂弟在北京某部当兵,自己是来探亲的。
警察把二舅送到了堂弟当兵的部队,堂弟看到二舅也是喜出望外,让他住进了部队里,趁着空闲还带着二舅去北京的几个著名景点逛了逛。故宫,颐和园,长城,十三陵自然看了个遍,二舅还特地让堂弟带他去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二舅说,我这辈子最敬佩的就是毛主席,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在部队住了一个星期,二舅依然不说回家,堂弟也不好意思赶他走。没想到又过了几天,战友们见了堂弟都说二舅是个人物。堂弟懵了,后来他才知道,二舅早就跟连长混熟了,他看到连队开会战士们都坐个小马扎,不舒服还易坏,就自告奋勇用部队里淘汰的旧床板为连队做起了小板凳。二舅并不喜欢跟人闲聊,干活速度也是很快,在八十年代部队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二舅的手艺顿时赢得了连队领导的青睐。二舅一个连队接一个连队做活,做了板凳还做柜子,做了柜子又做桌子,到哪儿都受到战士们的欢迎。就这样,二舅在部队呆了好几个月才回老家。
后来堂弟退伍后说起二舅的北京之行,最让他难忘的是,有一次他去澡堂洗澡,看见二舅也在,正要跟他打招呼,突然看到一个老头正在给二舅搓背,那个老头竟然是堂弟没见过几次的部队首长王师长,堂弟吓得澡也没洗,穿上衣服就悄悄溜了出来。等二舅出来堂弟把他拉到一边说:“哥,你知道给你搓澡的那个人是谁吗?”
“管他是谁,反正他挺会搓背的,说话也挺好听!”
“那是我们的王师长!哥,你这派头真是盖帽了!让师长给你搓背!”二舅也吓得脸变了色,回想一下好在自己没有说错话,也算没有闯祸。
也就因为这件事,二舅提前结束了他的部队木匠生涯,回到了老家,后来村里人问他北京怎么样,二舅其他没有多说,只是说:“北京人搓背搓得很好。”
二舅因为残疾,三里五村没有那个女子愿意嫁给他,他渐渐成了人们说的光棍,可是他的两个妹妹长大成人后,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人家。妹妹的好日子定下后,二舅心里很不舍,他也想为妹妹们做些什么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大姨和我母亲结婚时的所有家具,每一张图纸,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玻璃,每一根装饰条,每一个螺丝,每一遍油漆,都是由二舅一个人完成的。
八十年代的农村,女子最时兴的彩礼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女子们的陪嫁不外乎几条棉被,简单的日常用品,如果娘家再陪送一套家具,那是很引人注目的。
二舅知道,自己家里穷,妹妹们出嫁陪送不出昂贵的东西,但是因为这一套家具,婆家绝对会高看妹妹一眼,日后也能更好的看待妹妹们。有人可能会说:一个农村木匠,能做出啥样的好家具?绝对是土的掉渣。但是你们别忘了我的二舅是见过世面的,他照着家具杂志上最流行的样式设计图纸,用的油漆也是当下大城市里最流行的奶白色浅绿色浅蓝色,而不是以前农村里时兴的大红大绿,家具做好后,二舅还买来了很多洋气的标贴贴到家具上,什么上海牌,北京牌,香港牌,市面上流行的牌子他都可以给你搞到。
所以那几年,二舅做的婚嫁家具就代表市面上的流行时尚,引领着家乡的家具潮流。
姥爷去世后,年迈的姥姥日夜担心二舅的将来,恰好,本村有人在路边捡到一个刚出生的女孩,二舅知道了,就领养了这个弃婴,取名“宁宁”,他对姥姥说养大这个女孩将来为自己养老送终。
为了养活宁宁,二舅把孩子寄养到了大姨家里,自己拼命在周边做工赚钱,因为缺少陪伴,宁宁的性格比较孤僻和叛逆,遭到了村民的议论,说孩子不懂礼貌,可是二舅却不在意,他懂得这个一出生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冷漠,你还怎样让她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
十几年前,长大后的宁宁找到了心仪的对象,结婚前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二舅再次展现出过人的魄力,二十多万元的房子他出了十几万,那是他多年来做工的全部积蓄。
二舅掏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他和姥姥依旧住在乡下破旧的老房子里。他不后悔,尽管他跟宁宁没有一丝血缘关系,可是他愿意为宁宁付出,因为宁宁一直叫他爸爸。这就是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既伟大又卑微。
二舅除了姥姥和宁宁,最牵挂的还有一个人,一个女人。
二舅在三十岁之前,也有人给他说对象。看着媒人们介绍的那些歪瓜裂枣似的女人,二舅拒绝了,他对别人说这辈子他只能顾住自己,就是娶了媳妇也顾不住人家,所以就不动娶亲的心思了。后来领养了宁宁,别人也就不再给他说媒了。
其实二舅心里曾经住过一个女人,那就是邻村的李二妮。
二舅还是年轻小伙子的时候,有一次去李二妮家做木工活,那时二妮才刚满二十岁,眉清目秀,黑发如云,杏眼如星,二妮的一颦一笑都让二舅心动,二妮对这个木工技艺高超的小伙子也暗暗倾心,把一片爱意都倾注到了一茶一饭间。可惜爱情的种子刚刚萌芽,就被二妮的父母察觉到了,他们怎么会让自己漂亮能干的女子嫁给一个残疾人呢?活干完后,二妮的父亲就赶紧结清了工钱打发走了二舅,临走时还暗示二舅,二妮马上就要订亲了……从此李二妮就成为二舅心中的白月光,他的心里再也住不进其他女人。
李二妮很快嫁到了隔壁村,男人是个好瓦工,修房盖屋是个好手,常年累月跟着建筑队在外面干活,只有农忙或年节时才回家几次。这样,家里的重活和累活李二妮就有些力不从心。二舅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就经常去二妮家帮她做些重体力活,二妮也经常帮二舅做些针线上的活事,两个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熟络,经常来往,二妮家的两个孩子也喜欢上了二舅,亲热地叫他“二舅”。到了后来,李二妮的老公也从人们的议论中得知了二舅的存在,可是他并没有跟二妮离婚,甚至连生气都没有,三个人就保持着这种微妙的关系而且多年相安无事。
后来,二舅和二妮的关系就彻底公开了,其实一开始两个人就没有藏着掖着。李二妮开始作为二舅家的正式一员,出席家族中的红白喜事等大小事务,对二舅更加体贴入微,经常来到姥姥家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二舅做工回家也能吃上一碗热饭,顺手把今天挣到的钱递给二妮。
二舅和二妮的交往渐渐引起了家人的不满,首先是二舅的几个兄妹提出了异议:他们一开始是支持二舅和二妮来往的,更期望二妮离婚后嫁给二舅,当看到二妮不离婚,他们就有点不满了,认为二舅是在给二妮“拉帮套”,二妮跟二舅交往就是图他做木匠活挣的那点血汗钱。
大人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宁宁一见到二妮就毫不客气地喊她“老狐狸”,在学校喊自己班里二妮的女儿为“小狐狸”。对于家人的反对态度,老实的二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既不舍得心中的白月光,又不愿意违背家人的意愿,他和二妮的交往也收敛了好多,由公开活动转入了地下活动。
这年秋收,二妮的老公回来收秋,走的时候就带走了二妮,据他说工地上缺少一个做饭的,他让二妮跟他一起去工地挣钱,两个孩子留给了自己的父母代为照顾。可是快过年的时候,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二妮和他老公在工棚用煤火炉取暖时,因为天气寒冷通风不畅,双双煤气中毒死亡。二妮和她老公的骨灰后来被工友带回了家乡安葬,好些天,二舅的脸上都没有笑容,话说的更少了,人也好像突然苍老了许多。
尽管我多次跟二舅闲话家常,说东道西,可二妮始终是我不敢提及的话题。二妮和二舅的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有留下,只剩下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每次想及,提及都像是无情的撕扯,会带下皮拽下肉,让二舅心痛。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十年又过去了,二舅还算是老当益壮,可是姥姥却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现在农村做家具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正是二舅挣钱的好时候,他很想出去为自己多挣一些养老钱,将来自己老的做不动了就不用拖累宁宁。但是姥姥现在的生活却不能自理了,为了不连累二舅,姥姥甚至把绳子挂到门框上想要自杀。那次可真的把二舅吓坏了,从此以后他不敢留母亲一人独自在家了。
为了生计,二舅依旧得去做木工活。他买了一辆三轮电动车,每次去做活都在车厢里铺上厚厚的被褥,带着姥姥一起去。到了别人家,二舅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自己再去做活,姥姥就跟别人闲聊。有人陪伴着,姥姥的心情自然好多了,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这一年,二舅66岁,姥姥88岁,二舅戏称母子俩是“6688”组合,走到哪儿都是一道母慈子孝的靓丽风景线。
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二舅的眼力大不如以前,他就收起了做木工活的工具,不再走街串巷给人做活了,在家里全职照料姥姥。每天早上给姥姥洗脸,一日三餐精心伺候,下午陪姥姥锻炼,晚上为姥姥洗脚。
母子锻炼又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线。姥姥每走二十步就得坐下歇十秒,二舅每走二十步就会落后姥姥三米,赶上这三米正好需要十秒,两个人再接着往前走。两个人这么默契的配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二舅最喜欢做拽面条,配上西红柿炒鸡蛋,这也是姥姥最喜欢吃的。
宁宁成家后虽然住在县城,但经常回来看望二老:老奶奶和老父亲。想当初,二舅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宁宁,更别说对她进行教育了,可是今天的宁宁却成为村里最孝顺的孩子。可见让孩子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身教胜于言传,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们虽然小,可是大人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得见,他们以后也会像大人那样对待自己的长辈。
二舅虽然不再做木工活了,但还是有人来请他帮忙,谁家的东西坏了,第一个就想到二舅。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年岁高的老头老太太,东西坏了,送维修店去修,先别说得花钱,到镇上需要走三十里山路,离县城更远。所以村子里不管是插线板,收音机,床头灯,还是燃气灶,洗衣机,水龙头,甚至是孩子们的玩具车,电磁炉,二舅都修好过。可以说,村子里的一切农具,家具,电器,车辆,二舅不会修的只有三样: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因为这些东西二舅也没有。
二舅会的不仅仅是这些。姥姥有胃病,他就给姥姥做针灸,按摩;有人家盖了新门楼,嫌门楼上光秃秃的不好看,二舅就自己设计图样,给人家画上去:村子不远处的山上修了座寺庙,房檐和柱子上的龙都是二舅画好并雕刻上的;甚至于村里没有神婆,二舅也担任起了算命先生,他自己制作了抽签用的竹筒和竹签,通过看书学会了批八字,算阴阳,你别说,二舅算命还挺准的,三里五村也有人去找他算命的。
二舅还做过一个二胡,他用木头做胡身,电话线里面的铜芯做弦,竹子做弓杆,钓鱼线做弓毛。我们这儿没有蟒蛇,二舅就上山抓了几条双斑锦拼成一张琴皮。二舅做成的土二胡不仅有模有样,还能拉出调子来,可惜被弟弟当锄头玩,给弄坏了。
村里人给二舅起了个外号叫“歪子”,但是我们都清楚,我们都爱这个歪子,也离不开这个歪子。二舅常说他能顾住自己就不错了,其实他顾住了整个村子。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八九岁,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吃国家饭的城里人,现在他可能住着单位分的房子,享受着国家发的退休金,生活在城市里的某个角落,悠然自在,颐养天年,成为一个充满闲情野趣的老顽童,如果是这样,那该多好啊!
太遗憾,真的是太遗憾了!我问二舅有没有这么想过,二舅说从来没有,只有从不回头看的人才会拥有快乐。遗憾谁能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却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这就是我的二舅,当他遇到挫折,人们都以为他要颓废一生时,他却坚强地生活了下来,而且活出了传奇般的经历。人生就好像一个牌局,胡一把好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自强自立,让我心生敬意。
二舅的人生之路还在继续,尽管不知道这条漫漫长路终究会通向何处,但是我坚信,它一定会是一个接一个传奇。我的二舅是个残疾人,可他的残疾并不是天生的。
二舅从小很聪明,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那时候实行全市统考,镇上农村的学校一共收上去三份试卷,其中一份就是我二舅的。初中快要毕业的那个夏天,二舅突然发高烧,就请假回到了家,我的姥姥请来了隔壁村里的赤脚医生吴大拿,吴大拿给二舅开了退烧药,吃了却不管用;就打了一针退烧针,却还是没有效果,于是吴大拿就打了第二针,第三针,第四针,二舅的高烧终于退下去了,可是二舅却下不了床了,他的左腿从膝盖以下没有了知觉,他残废了。
残废后的二舅不再去上学,中考在即,急坏了学校里的老师,他班里的几位老师轮番上阵,三番五次来到姥姥家苦苦相劝,最后一次甚至校长都亲自上场了。可是二舅闭着眼睛躺在床上,任谁劝说都默不作声——残废了的二舅蜷着左腿侧身面向墙壁,一言不发,像极了断了腿的卧龙先生。
老师们无奈,看着一位极有前途的学生颓废如此,只能付与一声叹息,死了心。二舅从此就拒绝下床,一日三餐都要姥姥端到床前的凳子上,除了上茅房,他是不会离开房间的。任凭我母亲和大姨怎么劝说,二舅始终不为所动,床成了他日夜坚守的遮挡他身心创伤的堡垒。
二舅在床上不仅仅是睡觉,他还看书,除了他酷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还有一本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赤脚医生手册,他白天看,夜里也看,疯狂地看了一年,期间他还试着在自己腿上按摩,拔罐,甚至拿着姥姥缝衣服的针练习针灸。
可是二舅的腿不是伤了,而是废了,所以二舅久病并不能成医,他的那些自我治疗根本没有效果。
第二年,二舅死了心,他扔掉了那本赤脚医生手册从床上爬了起来,但是他还是没有勇气走出院子,他每天呆呆地坐在姥姥家那个四四方方的老院子里,茫然地看着天空,就像一只坐在井里的大号青蛙。
姥爷拆掉了睡了半辈子的土坑,准备做一张大木床,木料是现成的,自己种在田地里的梧桐树,长了好几十年,两个人都抱不住。姥爷请了隔壁村最有名的木匠吴三保,每天管两顿饭,两盒烟,一天两元钱的工钱,除了做一张大床,还有他和姥姥的寿材。
二舅不看天了,开始看吴三保做木匠活。几天后,吴三保做完活走了。二舅对姥爷说:“爹,你给我弄一套做木工活的工具吧。”姥爷问他想干啥,二舅说他想去做木匠活。姥爷问他你会吗?二舅说这几天看吴三保做活,早就看会了。姥爷不相信,借了吴三保的工具递给二舅,二舅二话没说,用做床剩下的木头边角料做了一个小板凳,你别说,还真像回事!姥爷也挺痛快,马上跑到村边的铁匠铺给二舅打制了一整套木匠工具。
二舅终于在残疾后的第三年走出了院子,他来到生产队,让队长给他派活,队长就让他给队里做板凳,一天做两个,一个一毛钱,相当于正常人一天的工分,二舅可以养活自己了。
又过了几年,二舅照常拄着拐杖来到生产队,队长却告诉他:“以后不用来了,生产队没了。”
二舅问为什么,队长说:“党中央实行改革开放了,田地也承包到户了,以后各自过好各自的时光就行了。”
在生产队失了业的二舅马上“改革开放”,他开始游走在镇上的各个村子给人家做木工。在生产队这些年,二舅不仅仅只做板凳,他早就通过各种家具杂志自学了很多家具的做法,所以他的木匠技艺也是日渐精进,慢慢超越了隔壁村的吴三保,很受村民们的喜欢。
这一天二舅去隔壁村给一户人家做木匠活,在路上遇到了吴大拿,二舅的废腿就是拜他所赐。看着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走过来的二舅,吴大拿的脸上突然现出一丝不忍之色:“要是现在,我早被你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道:“你个龟孙,要是在现在,老子会让你下辈子都翻不过身来!”二舅转身离去——他忘不掉腿刚废掉那几天,他做梦都想抄起菜刀,砍了这个毁了他一生的庸医。
时间真是一副良药,不仅淡化了悲伤,也淡化了仇恨,过了这些年,二舅认命了,他也原谅了吴大拿。
村里开始实行各种扶贫济困措施,二舅是残疾人,只要办下残疾证,就可以享受残疾补助。可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二舅的残疾证怎么也办不下来。二舅很失望,他听别人说可以去上访,他就想去北京找大官为自己做主。二舅拿着这些年干木匠活攒下的钱,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可是他到北京一下车就迷了路,更是找不到别人说的上访的地方。迷路的二舅被警察发现了,警察一看他是外地人,问他来北京干什么?二舅当然不敢说自己是来上访的,他就说自己有个堂弟在北京某部当兵,自己是来探亲的。
警察把二舅送到了堂弟当兵的部队,堂弟看到二舅也是喜出望外,让他住进了部队里,趁着空闲还带着二舅去北京的几个著名景点逛了逛。故宫,颐和园,长城,十三陵自然看了个遍,二舅还特地让堂弟带他去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二舅说,我这辈子最敬佩的就是毛主席,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在部队住了一个星期,二舅依然不说回家,堂弟也不好意思赶他走。没想到又过了几天,战友们见了堂弟都说二舅是个人物。堂弟懵了,后来他才知道,二舅早就跟连长混熟了,他看到连队开会战士们都坐个小马扎,不舒服还易坏,就自告奋勇用部队里淘汰的旧床板为连队做起了小板凳。二舅并不喜欢跟人闲聊,干活速度也是很快,在八十年代部队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二舅的手艺顿时赢得了连队领导的青睐。二舅一个连队接一个连队做活,做了板凳还做柜子,做了柜子又做桌子,到哪儿都受到战士们的欢迎。就这样,二舅在部队呆了好几个月才回老家。
后来堂弟退伍后说起二舅的北京之行,最让他难忘的是,有一次他去澡堂洗澡,看见二舅也在,正要跟他打招呼,突然看到一个老头正在给二舅搓背,那个老头竟然是堂弟没见过几次的部队首长王师长,堂弟吓得澡也没洗,穿上衣服就悄悄溜了出来。等二舅出来堂弟把他拉到一边说:“哥,你知道给你搓澡的那个人是谁吗?”
“管他是谁,反正他挺会搓背的,说话也挺好听!”
“那是我们的王师长!哥,你这派头真是盖帽了!让师长给你搓背!”二舅也吓得脸变了色,回想一下好在自己没有说错话,也算没有闯祸。
也就因为这件事,二舅提前结束了他的部队木匠生涯,回到了老家,后来村里人问他北京怎么样,二舅其他没有多说,只是说:“北京人搓背搓得很好。”
二舅因为残疾,三里五村没有那个女子愿意嫁给他,他渐渐成了人们说的光棍,可是他的两个妹妹长大成人后,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人家。妹妹的好日子定下后,二舅心里很不舍,他也想为妹妹们做些什么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大姨和我母亲结婚时的所有家具,每一张图纸,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玻璃,每一根装饰条,每一个螺丝,每一遍油漆,都是由二舅一个人完成的。
八十年代的农村,女子最时兴的彩礼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女子们的陪嫁不外乎几条棉被,简单的日常用品,如果娘家再陪送一套家具,那是很引人注目的。
二舅知道,自己家里穷,妹妹们出嫁陪送不出昂贵的东西,但是因为这一套家具,婆家绝对会高看妹妹一眼,日后也能更好的看待妹妹们。有人可能会说:一个农村木匠,能做出啥样的好家具?绝对是土的掉渣。但是你们别忘了我的二舅是见过世面的,他照着家具杂志上最流行的样式设计图纸,用的油漆也是当下大城市里最流行的奶白色浅绿色浅蓝色,而不是以前农村里时兴的大红大绿,家具做好后,二舅还买来了很多洋气的标贴贴到家具上,什么上海牌,北京牌,香港牌,市面上流行的牌子他都可以给你搞到。
所以那几年,二舅做的婚嫁家具就代表市面上的流行时尚,引领着家乡的家具潮流。
姥爷去世后,年迈的姥姥日夜担心二舅的将来,恰好,本村有人在路边捡到一个刚出生的女孩,二舅知道了,就领养了这个弃婴,取名“宁宁”,他对姥姥说养大这个女孩将来为自己养老送终。
为了养活宁宁,二舅把孩子寄养到了大姨家里,自己拼命在周边做工赚钱,因为缺少陪伴,宁宁的性格比较孤僻和叛逆,遭到了村民的议论,说孩子不懂礼貌,可是二舅却不在意,他懂得这个一出生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冷漠,你还怎样让她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
十几年前,长大后的宁宁找到了心仪的对象,结婚前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二舅再次展现出过人的魄力,二十多万元的房子他出了十几万,那是他多年来做工的全部积蓄。
二舅掏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他和姥姥依旧住在乡下破旧的老房子里。他不后悔,尽管他跟宁宁没有一丝血缘关系,可是他愿意为宁宁付出,因为宁宁一直叫他爸爸。这就是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既伟大又卑微。
二舅除了姥姥和宁宁,最牵挂的还有一个人,一个女人。
二舅在三十岁之前,也有人给他说对象。看着媒人们介绍的那些歪瓜裂枣似的女人,二舅拒绝了,他对别人说这辈子他只能顾住自己,就是娶了媳妇也顾不住人家,所以就不动娶亲的心思了。后来领养了宁宁,别人也就不再给他说媒了。
其实二舅心里曾经住过一个女人,那就是邻村的李二妮。
二舅还是年轻小伙子的时候,有一次去李二妮家做木工活,那时二妮才刚满二十岁,眉清目秀,黑发如云,杏眼如星,二妮的一颦一笑都让二舅心动,二妮对这个木工技艺高超的小伙子也暗暗倾心,把一片爱意都倾注到了一茶一饭间。可惜爱情的种子刚刚萌芽,就被二妮的父母察觉到了,他们怎么会让自己漂亮能干的女子嫁给一个残疾人呢?活干完后,二妮的父亲就赶紧结清了工钱打发走了二舅,临走时还暗示二舅,二妮马上就要订亲了……从此李二妮就成为二舅心中的白月光,他的心里再也住不进其他女人。
李二妮很快嫁到了隔壁村,男人是个好瓦工,修房盖屋是个好手,常年累月跟着建筑队在外面干活,只有农忙或年节时才回家几次。这样,家里的重活和累活李二妮就有些力不从心。二舅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就经常去二妮家帮她做些重体力活,二妮也经常帮二舅做些针线上的活事,两个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熟络,经常来往,二妮家的两个孩子也喜欢上了二舅,亲热地叫他“二舅”。到了后来,李二妮的老公也从人们的议论中得知了二舅的存在,可是他并没有跟二妮离婚,甚至连生气都没有,三个人就保持着这种微妙的关系而且多年相安无事。
后来,二舅和二妮的关系就彻底公开了,其实一开始两个人就没有藏着掖着。李二妮开始作为二舅家的正式一员,出席家族中的红白喜事等大小事务,对二舅更加体贴入微,经常来到姥姥家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二舅做工回家也能吃上一碗热饭,顺手把今天挣到的钱递给二妮。
二舅和二妮的交往渐渐引起了家人的不满,首先是二舅的几个兄妹提出了异议:他们一开始是支持二舅和二妮来往的,更期望二妮离婚后嫁给二舅,当看到二妮不离婚,他们就有点不满了,认为二舅是在给二妮“拉帮套”,二妮跟二舅交往就是图他做木匠活挣的那点血汗钱。
大人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宁宁一见到二妮就毫不客气地喊她“老狐狸”,在学校喊自己班里二妮的女儿为“小狐狸”。对于家人的反对态度,老实的二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既不舍得心中的白月光,又不愿意违背家人的意愿,他和二妮的交往也收敛了好多,由公开活动转入了地下活动。
这年秋收,二妮的老公回来收秋,走的时候就带走了二妮,据他说工地上缺少一个做饭的,他让二妮跟他一起去工地挣钱,两个孩子留给了自己的父母代为照顾。可是快过年的时候,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二妮和他老公在工棚用煤火炉取暖时,因为天气寒冷通风不畅,双双煤气中毒死亡。二妮和她老公的骨灰后来被工友带回了家乡安葬,好些天,二舅的脸上都没有笑容,话说的更少了,人也好像突然苍老了许多。
尽管我多次跟二舅闲话家常,说东道西,可二妮始终是我不敢提及的话题。二妮和二舅的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有留下,只剩下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每次想及,提及都像是无情的撕扯,会带下皮拽下肉,让二舅心痛。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十年又过去了,二舅还算是老当益壮,可是姥姥却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现在农村做家具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正是二舅挣钱的好时候,他很想出去为自己多挣一些养老钱,将来自己老的做不动了就不用拖累宁宁。但是姥姥现在的生活却不能自理了,为了不连累二舅,姥姥甚至把绳子挂到门框上想要自杀。那次可真的把二舅吓坏了,从此以后他不敢留母亲一人独自在家了。
为了生计,二舅依旧得去做木工活。他买了一辆三轮电动车,每次去做活都在车厢里铺上厚厚的被褥,带着姥姥一起去。到了别人家,二舅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自己再去做活,姥姥就跟别人闲聊。有人陪伴着,姥姥的心情自然好多了,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这一年,二舅66岁,姥姥88岁,二舅戏称母子俩是“6688”组合,走到哪儿都是一道母慈子孝的靓丽风景线。
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二舅的眼力大不如以前,他就收起了做木工活的工具,不再走街串巷给人做活了,在家里全职照料姥姥。每天早上给姥姥洗脸,一日三餐精心伺候,下午陪姥姥锻炼,晚上为姥姥洗脚。
母子锻炼又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线。姥姥每走二十步就得坐下歇十秒,二舅每走二十步就会落后姥姥三米,赶上这三米正好需要十秒,两个人再接着往前走。两个人这么默契的配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二舅最喜欢做拽面条,配上西红柿炒鸡蛋,这也是姥姥最喜欢吃的。
宁宁成家后虽然住在县城,但经常回来看望二老:老奶奶和老父亲。想当初,二舅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宁宁,更别说对她进行教育了,可是今天的宁宁却成为村里最孝顺的孩子。可见让孩子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身教胜于言传,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们虽然小,可是大人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得见,他们以后也会像大人那样对待自己的长辈。
二舅虽然不再做木工活了,但还是有人来请他帮忙,谁家的东西坏了,第一个就想到二舅。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年岁高的老头老太太,东西坏了,送维修店去修,先别说得花钱,到镇上需要走三十里山路,离县城更远。所以村子里不管是插线板,收音机,床头灯,还是燃气灶,洗衣机,水龙头,甚至是孩子们的玩具车,电磁炉,二舅都修好过。可以说,村子里的一切农具,家具,电器,车辆,二舅不会修的只有三样: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因为这些东西二舅也没有。
二舅会的不仅仅是这些。姥姥有胃病,他就给姥姥做针灸,按摩;有人家盖了新门楼,嫌门楼上光秃秃的不好看,二舅就自己设计图样,给人家画上去:村子不远处的山上修了座寺庙,房檐和柱子上的龙都是二舅画好并雕刻上的;甚至于村里没有神婆,二舅也担任起了算命先生,他自己制作了抽签用的竹筒和竹签,通过看书学会了批八字,算阴阳,你别说,二舅算命还挺准的,三里五村也有人去找他算命的。
二舅还做过一个二胡,他用木头做胡身,电话线里面的铜芯做弦,竹子做弓杆,钓鱼线做弓毛。我们这儿没有蟒蛇,二舅就上山抓了几条双斑锦拼成一张琴皮。二舅做成的土二胡不仅有模有样,还能拉出调子来,可惜被弟弟当锄头玩,给弄坏了。
村里人给二舅起了个外号叫“歪子”,但是我们都清楚,我们都爱这个歪子,也离不开这个歪子。二舅常说他能顾住自己就不错了,其实他顾住了整个村子。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八九岁,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吃国家饭的城里人,现在他可能住着单位分的房子,享受着国家发的退休金,生活在城市里的某个角落,悠然自在,颐养天年,成为一个充满闲情野趣的老顽童,如果是这样,那该多好啊!
太遗憾,真的是太遗憾了!我问二舅有没有这么想过,二舅说从来没有,只有从不回头看的人才会拥有快乐。遗憾谁能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却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这就是我的二舅,当他遇到挫折,人们都以为他要颓废一生时,他却坚强地生活了下来,而且活出了传奇般的经历。人生就好像一个牌局,胡一把好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自强自立,让我心生敬意。
二舅的人生之路还在继续,尽管不知道这条漫漫长路终究会通向何处,但是我坚信,它一定会是一个接一个传奇。我的二舅是个残疾人,可他的残疾并不是天生的。
二舅从小很聪明,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那时候实行全市统考,镇上农村的学校一共收上去三份试卷,其中一份就是我二舅的。初中快要毕业的那个夏天,二舅突然发高烧,就请假回到了家,我的姥姥请来了隔壁村里的赤脚医生吴大拿,吴大拿给二舅开了退烧药,吃了却不管用;就打了一针退烧针,却还是没有效果,于是吴大拿就打了第二针,第三针,第四针,二舅的高烧终于退下去了,可是二舅却下不了床了,他的左腿从膝盖以下没有了知觉,他残废了。
残废后的二舅不再去上学,中考在即,急坏了学校里的老师,他班里的几位老师轮番上阵,三番五次来到姥姥家苦苦相劝,最后一次甚至校长都亲自上场了。可是二舅闭着眼睛躺在床上,任谁劝说都默不作声——残废了的二舅蜷着左腿侧身面向墙壁,一言不发,像极了断了腿的卧龙先生。
老师们无奈,看着一位极有前途的学生颓废如此,只能付与一声叹息,死了心。二舅从此就拒绝下床,一日三餐都要姥姥端到床前的凳子上,除了上茅房,他是不会离开房间的。任凭我母亲和大姨怎么劝说,二舅始终不为所动,床成了他日夜坚守的遮挡他身心创伤的堡垒。
二舅在床上不仅仅是睡觉,他还看书,除了他酷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还有一本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赤脚医生手册,他白天看,夜里也看,疯狂地看了一年,期间他还试着在自己腿上按摩,拔罐,甚至拿着姥姥缝衣服的针练习针灸。
可是二舅的腿不是伤了,而是废了,所以二舅久病并不能成医,他的那些自我治疗根本没有效果。
第二年,二舅死了心,他扔掉了那本赤脚医生手册从床上爬了起来,但是他还是没有勇气走出院子,他每天呆呆地坐在姥姥家那个四四方方的老院子里,茫然地看着天空,就像一只坐在井里的大号青蛙。
姥爷拆掉了睡了半辈子的土坑,准备做一张大木床,木料是现成的,自己种在田地里的梧桐树,长了好几十年,两个人都抱不住。姥爷请了隔壁村最有名的木匠吴三保,每天管两顿饭,两盒烟,一天两元钱的工钱,除了做一张大床,还有他和姥姥的寿材。
二舅不看天了,开始看吴三保做木匠活。几天后,吴三保做完活走了。二舅对姥爷说:“爹,你给我弄一套做木工活的工具吧。”姥爷问他想干啥,二舅说他想去做木匠活。姥爷问他你会吗?二舅说这几天看吴三保做活,早就看会了。姥爷不相信,借了吴三保的工具递给二舅,二舅二话没说,用做床剩下的木头边角料做了一个小板凳,你别说,还真像回事!姥爷也挺痛快,马上跑到村边的铁匠铺给二舅打制了一整套木匠工具。
二舅终于在残疾后的第三年走出了院子,他来到生产队,让队长给他派活,队长就让他给队里做板凳,一天做两个,一个一毛钱,相当于正常人一天的工分,二舅可以养活自己了。
又过了几年,二舅照常拄着拐杖来到生产队,队长却告诉他:“以后不用来了,生产队没了。”
二舅问为什么,队长说:“党中央实行改革开放了,田地也承包到户了,以后各自过好各自的时光就行了。”
在生产队失了业的二舅马上“改革开放”,他开始游走在镇上的各个村子给人家做木工。在生产队这些年,二舅不仅仅只做板凳,他早就通过各种家具杂志自学了很多家具的做法,所以他的木匠技艺也是日渐精进,慢慢超越了隔壁村的吴三保,很受村民们的喜欢。
这一天二舅去隔壁村给一户人家做木匠活,在路上遇到了吴大拿,二舅的废腿就是拜他所赐。看着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走过来的二舅,吴大拿的脸上突然现出一丝不忍之色:“要是现在,我早被你告倒了,得承包你一辈子。”二舅笑着骂道:“你个龟孙,要是在现在,老子会让你下辈子都翻不过身来!”二舅转身离去——他忘不掉腿刚废掉那几天,他做梦都想抄起菜刀,砍了这个毁了他一生的庸医。
时间真是一副良药,不仅淡化了悲伤,也淡化了仇恨,过了这些年,二舅认命了,他也原谅了吴大拿。
村里开始实行各种扶贫济困措施,二舅是残疾人,只要办下残疾证,就可以享受残疾补助。可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二舅的残疾证怎么也办不下来。二舅很失望,他听别人说可以去上访,他就想去北京找大官为自己做主。二舅拿着这些年干木匠活攒下的钱,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可是他到北京一下车就迷了路,更是找不到别人说的上访的地方。迷路的二舅被警察发现了,警察一看他是外地人,问他来北京干什么?二舅当然不敢说自己是来上访的,他就说自己有个堂弟在北京某部当兵,自己是来探亲的。
警察把二舅送到了堂弟当兵的部队,堂弟看到二舅也是喜出望外,让他住进了部队里,趁着空闲还带着二舅去北京的几个著名景点逛了逛。故宫,颐和园,长城,十三陵自然看了个遍,二舅还特地让堂弟带他去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二舅说,我这辈子最敬佩的就是毛主席,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在部队住了一个星期,二舅依然不说回家,堂弟也不好意思赶他走。没想到又过了几天,战友们见了堂弟都说二舅是个人物。堂弟懵了,后来他才知道,二舅早就跟连长混熟了,他看到连队开会战士们都坐个小马扎,不舒服还易坏,就自告奋勇用部队里淘汰的旧床板为连队做起了小板凳。二舅并不喜欢跟人闲聊,干活速度也是很快,在八十年代部队条件还很艰苦的年代,二舅的手艺顿时赢得了连队领导的青睐。二舅一个连队接一个连队做活,做了板凳还做柜子,做了柜子又做桌子,到哪儿都受到战士们的欢迎。就这样,二舅在部队呆了好几个月才回老家。
后来堂弟退伍后说起二舅的北京之行,最让他难忘的是,有一次他去澡堂洗澡,看见二舅也在,正要跟他打招呼,突然看到一个老头正在给二舅搓背,那个老头竟然是堂弟没见过几次的部队首长王师长,堂弟吓得澡也没洗,穿上衣服就悄悄溜了出来。等二舅出来堂弟把他拉到一边说:“哥,你知道给你搓澡的那个人是谁吗?”
“管他是谁,反正他挺会搓背的,说话也挺好听!”
“那是我们的王师长!哥,你这派头真是盖帽了!让师长给你搓背!”二舅也吓得脸变了色,回想一下好在自己没有说错话,也算没有闯祸。
也就因为这件事,二舅提前结束了他的部队木匠生涯,回到了老家,后来村里人问他北京怎么样,二舅其他没有多说,只是说:“北京人搓背搓得很好。”
二舅因为残疾,三里五村没有那个女子愿意嫁给他,他渐渐成了人们说的光棍,可是他的两个妹妹长大成人后,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人家。妹妹的好日子定下后,二舅心里很不舍,他也想为妹妹们做些什么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大姨和我母亲结婚时的所有家具,每一张图纸,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玻璃,每一根装饰条,每一个螺丝,每一遍油漆,都是由二舅一个人完成的。
八十年代的农村,女子最时兴的彩礼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女子们的陪嫁不外乎几条棉被,简单的日常用品,如果娘家再陪送一套家具,那是很引人注目的。
二舅知道,自己家里穷,妹妹们出嫁陪送不出昂贵的东西,但是因为这一套家具,婆家绝对会高看妹妹一眼,日后也能更好的看待妹妹们。有人可能会说:一个农村木匠,能做出啥样的好家具?绝对是土的掉渣。但是你们别忘了我的二舅是见过世面的,他照着家具杂志上最流行的样式设计图纸,用的油漆也是当下大城市里最流行的奶白色浅绿色浅蓝色,而不是以前农村里时兴的大红大绿,家具做好后,二舅还买来了很多洋气的标贴贴到家具上,什么上海牌,北京牌,香港牌,市面上流行的牌子他都可以给你搞到。
所以那几年,二舅做的婚嫁家具就代表市面上的流行时尚,引领着家乡的家具潮流。
姥爷去世后,年迈的姥姥日夜担心二舅的将来,恰好,本村有人在路边捡到一个刚出生的女孩,二舅知道了,就领养了这个弃婴,取名“宁宁”,他对姥姥说养大这个女孩将来为自己养老送终。
为了养活宁宁,二舅把孩子寄养到了大姨家里,自己拼命在周边做工赚钱,因为缺少陪伴,宁宁的性格比较孤僻和叛逆,遭到了村民的议论,说孩子不懂礼貌,可是二舅却不在意,他懂得这个一出生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冷漠,你还怎样让她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
十几年前,长大后的宁宁找到了心仪的对象,结婚前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二舅再次展现出过人的魄力,二十多万元的房子他出了十几万,那是他多年来做工的全部积蓄。
二舅掏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他和姥姥依旧住在乡下破旧的老房子里。他不后悔,尽管他跟宁宁没有一丝血缘关系,可是他愿意为宁宁付出,因为宁宁一直叫他爸爸。这就是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既伟大又卑微。
二舅除了姥姥和宁宁,最牵挂的还有一个人,一个女人。
二舅在三十岁之前,也有人给他说对象。看着媒人们介绍的那些歪瓜裂枣似的女人,二舅拒绝了,他对别人说这辈子他只能顾住自己,就是娶了媳妇也顾不住人家,所以就不动娶亲的心思了。后来领养了宁宁,别人也就不再给他说媒了。
其实二舅心里曾经住过一个女人,那就是邻村的李二妮。
二舅还是年轻小伙子的时候,有一次去李二妮家做木工活,那时二妮才刚满二十岁,眉清目秀,黑发如云,杏眼如星,二妮的一颦一笑都让二舅心动,二妮对这个木工技艺高超的小伙子也暗暗倾心,把一片爱意都倾注到了一茶一饭间。可惜爱情的种子刚刚萌芽,就被二妮的父母察觉到了,他们怎么会让自己漂亮能干的女子嫁给一个残疾人呢?活干完后,二妮的父亲就赶紧结清了工钱打发走了二舅,临走时还暗示二舅,二妮马上就要订亲了……从此李二妮就成为二舅心中的白月光,他的心里再也住不进其他女人。
李二妮很快嫁到了隔壁村,男人是个好瓦工,修房盖屋是个好手,常年累月跟着建筑队在外面干活,只有农忙或年节时才回家几次。这样,家里的重活和累活李二妮就有些力不从心。二舅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就经常去二妮家帮她做些重体力活,二妮也经常帮二舅做些针线上的活事,两个人的关系变得非常熟络,经常来往,二妮家的两个孩子也喜欢上了二舅,亲热地叫他“二舅”。到了后来,李二妮的老公也从人们的议论中得知了二舅的存在,可是他并没有跟二妮离婚,甚至连生气都没有,三个人就保持着这种微妙的关系而且多年相安无事。
后来,二舅和二妮的关系就彻底公开了,其实一开始两个人就没有藏着掖着。李二妮开始作为二舅家的正式一员,出席家族中的红白喜事等大小事务,对二舅更加体贴入微,经常来到姥姥家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二舅做工回家也能吃上一碗热饭,顺手把今天挣到的钱递给二妮。
二舅和二妮的交往渐渐引起了家人的不满,首先是二舅的几个兄妹提出了异议:他们一开始是支持二舅和二妮来往的,更期望二妮离婚后嫁给二舅,当看到二妮不离婚,他们就有点不满了,认为二舅是在给二妮“拉帮套”,二妮跟二舅交往就是图他做木匠活挣的那点血汗钱。
大人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宁宁一见到二妮就毫不客气地喊她“老狐狸”,在学校喊自己班里二妮的女儿为“小狐狸”。对于家人的反对态度,老实的二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既不舍得心中的白月光,又不愿意违背家人的意愿,他和二妮的交往也收敛了好多,由公开活动转入了地下活动。
这年秋收,二妮的老公回来收秋,走的时候就带走了二妮,据他说工地上缺少一个做饭的,他让二妮跟他一起去工地挣钱,两个孩子留给了自己的父母代为照顾。可是快过年的时候,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二妮和他老公在工棚用煤火炉取暖时,因为天气寒冷通风不畅,双双煤气中毒死亡。二妮和她老公的骨灰后来被工友带回了家乡安葬,好些天,二舅的脸上都没有笑容,话说的更少了,人也好像突然苍老了许多。
尽管我多次跟二舅闲话家常,说东道西,可二妮始终是我不敢提及的话题。二妮和二舅的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有留下,只剩下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每次想及,提及都像是无情的撕扯,会带下皮拽下肉,让二舅心痛。
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十年又过去了,二舅还算是老当益壮,可是姥姥却已经是风烛残年了。
现在农村做家具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正是二舅挣钱的好时候,他很想出去为自己多挣一些养老钱,将来自己老的做不动了就不用拖累宁宁。但是姥姥现在的生活却不能自理了,为了不连累二舅,姥姥甚至把绳子挂到门框上想要自杀。那次可真的把二舅吓坏了,从此以后他不敢留母亲一人独自在家了。
为了生计,二舅依旧得去做木工活。他买了一辆三轮电动车,每次去做活都在车厢里铺上厚厚的被褥,带着姥姥一起去。到了别人家,二舅把姥姥放到身边的小板凳上,自己再去做活,姥姥就跟别人闲聊。有人陪伴着,姥姥的心情自然好多了,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这一年,二舅66岁,姥姥88岁,二舅戏称母子俩是“6688”组合,走到哪儿都是一道母慈子孝的靓丽风景线。
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二舅的眼力大不如以前,他就收起了做木工活的工具,不再走街串巷给人做活了,在家里全职照料姥姥。每天早上给姥姥洗脸,一日三餐精心伺候,下午陪姥姥锻炼,晚上为姥姥洗脚。
母子锻炼又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线。姥姥每走二十步就得坐下歇十秒,二舅每走二十步就会落后姥姥三米,赶上这三米正好需要十秒,两个人再接着往前走。两个人这么默契的配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二舅最喜欢做拽面条,配上西红柿炒鸡蛋,这也是姥姥最喜欢吃的。
宁宁成家后虽然住在县城,但经常回来看望二老:老奶奶和老父亲。想当初,二舅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宁宁,更别说对她进行教育了,可是今天的宁宁却成为村里最孝顺的孩子。可见让孩子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身教胜于言传,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们虽然小,可是大人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得见,他们以后也会像大人那样对待自己的长辈。
二舅虽然不再做木工活了,但还是有人来请他帮忙,谁家的东西坏了,第一个就想到二舅。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年岁高的老头老太太,东西坏了,送维修店去修,先别说得花钱,到镇上需要走三十里山路,离县城更远。所以村子里不管是插线板,收音机,床头灯,还是燃气灶,洗衣机,水龙头,甚至是孩子们的玩具车,电磁炉,二舅都修好过。可以说,村子里的一切农具,家具,电器,车辆,二舅不会修的只有三样: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因为这些东西二舅也没有。
二舅会的不仅仅是这些。姥姥有胃病,他就给姥姥做针灸,按摩;有人家盖了新门楼,嫌门楼上光秃秃的不好看,二舅就自己设计图样,给人家画上去:村子不远处的山上修了座寺庙,房檐和柱子上的龙都是二舅画好并雕刻上的;甚至于村里没有神婆,二舅也担任起了算命先生,他自己制作了抽签用的竹筒和竹签,通过看书学会了批八字,算阴阳,你别说,二舅算命还挺准的,三里五村也有人去找他算命的。
二舅还做过一个二胡,他用木头做胡身,电话线里面的铜芯做弦,竹子做弓杆,钓鱼线做弓毛。我们这儿没有蟒蛇,二舅就上山抓了几条双斑锦拼成一张琴皮。二舅做成的土二胡不仅有模有样,还能拉出调子来,可惜被弟弟当锄头玩,给弄坏了。
村里人给二舅起了个外号叫“歪子”,但是我们都清楚,我们都爱这个歪子,也离不开这个歪子。二舅常说他能顾住自己就不错了,其实他顾住了整个村子。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八九岁,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吃国家饭的城里人,现在他可能住着单位分的房子,享受着国家发的退休金,生活在城市里的某个角落,悠然自在,颐养天年,成为一个充满闲情野趣的老顽童,如果是这样,那该多好啊!
太遗憾,真的是太遗憾了!我问二舅有没有这么想过,二舅说从来没有,只有从不回头看的人才会拥有快乐。遗憾谁能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却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这就是我的二舅,当他遇到挫折,人们都以为他要颓废一生时,他却坚强地生活了下来,而且活出了传奇般的经历。人生就好像一个牌局,胡一把好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自强自立,让我心生敬意。
二舅的人生之路还在继续,尽管不知道这条漫漫长路终究会通向何处,但是我坚信,它一定会是一个接一个传奇
二舅
本站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本站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