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宁愿你永远不懂事。

  说实话,我宁愿你永远不懂事。

  “人,天生就是可以累,可以拒绝,可以有脾气,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的。”

  当然,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当看到《小舍得》里,三个孩子终于用各自的方式向父母怒吼、哭号的时候,我反而替他们感到开心,原本揪着的心终于松了开来。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欢欢在学校孤立米桃,子悠对着妈妈怒吼,米桃责怪父母没用、哭喊自己不想懂事的这些行为,都是叛逆是不乖,是小孩子情绪。

  说实话,我宁愿你永远不懂事。

  但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压抑了许久之后的真实内心情绪的迸发。而这种发泄,才正是父母们看到孩子们真实感受的开始。

  之所以会有这种爆发,是因为父母总是喜欢忽视孩子的情绪和想法:

  “小小年纪,你懂什么?”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乖,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

  “我这么辛苦是为了谁,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这些话,应该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也能经常听到吧。基本所有的父母,都会把孩子的“反抗情绪”当做耍性子。

  在父母的眼里,只要是跟他们所想的不一样,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就是“对不起”他们。他们从来没想过,孩子究竟为何反抗,只会责怪孩子为何如此“不懂事”。

  说实话,我宁愿你永远不懂事。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客观的问题,孩子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

  所以啊,孩子们才不是不懂事,相反,在爆发以前漫长的忍耐里,都是他们对父母心情小心翼翼的迎合和维护。看得剧外的人们,连连心疼。

  但好在,压抑已久的孩子们,终于用更激烈的方法,引起了父母的注意,让他们开始正视孩子的痛苦,看见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也是父母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反思并校正教育观念的第一步。

  一

  比起父母的种种要求,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真正无条件的。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他们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爸爸妈妈构成着他们的全世界。他们全心依赖、完全信任着自己的父母。

  也正因如此,当剧里的孩子们接连对父母恶语相向、哭喊反击的那一幕出现,对于我们的冲击感就更强,仿佛与剧中父母一同心碎。

  欢欢在妈妈的“拉踩式教育”下,认为父母只爱学习好的米桃、不爱她,情绪无处释放的女孩,只好将气撒在自己的朋友米桃身上。

  欢欢在学校拉拢小团体孤立米桃,甚至和米桃动起手来。她坚持自己没有做错,却在妈妈的强硬态度之下去跟米桃道歉,接着崩溃逃离。

  说实话,我宁愿你永远不懂事。

  得知此事的米桃父母,却没有维护自己的孩子,而是一味地让米桃忍让。然而,戏外的我们都知道,在霸凌面前,忍让从来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原本温和良善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坚定地维护和支持。

  于是原本乖巧的米桃爆哭着质问父母:“为什么你们那么没用?为什么别的孩子都不用懂事?只有我要永远懂事?”这背后,是米桃初入大城市、压抑已久却不知如何处理的落差感,更是父母对她“懂事”的要求带来的窒息。

  而从最初就让人担心的子悠,在择数杯考场上出现幻觉,妈妈可怖的面孔萦绕在他的脑海,而幻想中的小伙伴鼓励他逃离考场出去踢球,于是子悠撕了试卷狂奔而去。

  妈妈田雨岚却只能看到自己的不易,进而责怪子悠不珍惜机会。当田雨岚听到子悠口中那个名为“大龙”的小伙伴时,才意识到自己无休止的加码给孩子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心理问题。

  剧里的父母们不明白,为什么全心全意的“爱”,换来的却是孩子号啕呐喊的“恨”?这一点,或许剧外的我们能看得更真切。

  二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存在时差的。

  这个时差就像是:“我想要一颗苹果,你却给我一车梨。”

  南俪和夏君山为了欢欢和超超的上学问题,明明存款不多,可还是买了学区房;每天除了上班还要花时间陪着孩子写作业,手把手辅导;为了孩子能有好的成绩,不惜联系曾经交恶的钟老师进行课外补习。

  田雨岚为了子悠能进优质的初中更是费尽心思,从一年级开始,子悠经历的苦她全部陪着经历过来;花钱找人脉上了金牌班,后面又找了个奥数大神上课,每次上课都在不同地点,她陪着孩子“打游击”似的四处奔波上课。

  说实话,我宁愿你永远不懂事。

  米桃爸妈省吃俭用,坏掉的电动车舍不得换,受伤的腿也不敢去看医生,甚至同时打两份工,只为了能提供给孩子所需要的优质教育。

  这是父母们捧着一颗真心,给孩子的。

  看他们过得那么辛苦那么累,好像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但不是所有的付出,另一方都要心甘情愿的接受。

  欢欢享受在舞台上唱歌、主持,也常常拿奖;子悠看到同龄人在足球场上的身影,就羡慕得走不动路,他还是同学们中养真菌、养蜗牛养得最好的那一个。而安静懂事的米桃,也希望在受委屈时,父母能站在她这一边,爱护她。

  这是孩子们带着满心期许,想要的。

  这样看来会发现,父母们一味地付出,就像是沉浸在自我感动里在这样的“时差”下,父母们沉浸在自己的“付出感”中,容不得孩子对他们意志的任何反抗;而孩子,体谅于父母的辛苦,小声表达的求救声也被父母忽视。

  孩子与父母之间,仿佛存在一堵墙,双方每次释放出去的情感都撞在墙上又反弹回来,父母听不见孩子的声音,孩子也承受不住父母的期待。

  三

  临床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提出一个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视(CEN),指的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回应和反馈,构成了他们的安全感,塑造着他们的人格。而如果父母选择情感忽视,孩子发出的所有情绪信号,就如同石沉海底,没有回音,这更像一种无形的精神虐待。

  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视的表现虽然隐秘,却伤得最深。

  说实话,我宁愿你永远不懂事。

  大熊的朋友醒醒就是这样的,小时候向父母表达的感受,都不曾被重视,长大后的她常常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关怀。

  她不太敢拒绝别人、也不敢索求爱,总以为是自己要的太多。童年被忽视的经历,对她的影响太大了。

  而剧中的孩子在崩溃以前,他们也不是没有求救过。欢欢一次次表达过自己的不开心,子悠也小心翼翼地跟妈妈争取过踢足球的机会……孩子们说了,可是大人都听不见啊。

  就像以前看过的一句话,“父母一辈子在等我们道谢,我们一辈子在等父母道歉,我们都等不到想要的。”。

  这是一种多么可悲又无奈的状态。戏内的悲剧刺痛也警醒着戏外的我们:看到孩子本身的特性与天赋,不要用自己狭隘的评判标准去压抑孩子;更不要等到孩子们要用生命求救,才注意到他们已经在崩溃边缘,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

  所以,趁事情还有机会挽回的时候,请及时止损,不要让你们和你们的孩子,将来也变成这样。

  说实话,我宁愿你永远不懂事。

声明:本网站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