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19时27分,孙志安宗亲在微信《分编执行群》里发了一个帖子,其内容如下。
写在志书四稿(终审稿)完成之际
花甲草根不自量,敢吃螃蟹编志忙。
几度春秋披星月,数易寒暑伴晨光。
历经千苦闯新路,排除万难开首创。
醉归蹒跚身心瘁,翁公集智铸辉煌。
2020年4月28日
我看了孙志安宗亲的帖子后,心里也是感慨万千,也曾想写一首小诗用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当时我没有写,因为我晚上有散步的习惯,于是我就出门散步去了。
20点15分我散步刚回到家,就接到孙谋胜宗亲的电话:“你看到志安宗亲的帖子了吗?”我说:“看到了!”他很谦虚地说:“我不会写诗,我知道你是写诗的,不和一首?!”我本来就想写一首和诗,经他这么一说,兴趣来了。于是我就放下手机,打开电脑,草写了以下小诗。
读诗感
序:读志安先生《写在志书四稿(终审稿)完成之际》,心有感慨,依韵奉和。
翁博牵头谱玉章,紧跟其后醉痴忙。
无才却效司迁氏,鲜智偏追仲木郎。
所幸书成游月夜,亦能晨起沐阳光。
闲情户外逍遥步,垦伐心源郁独荒。
2020年4月28日
写完后,我没加思索地于20时59分把它贴到微信《分编执行群》里。第二天和谋胜宗亲通话时,才意识到格律诗离现代时间久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意向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被外来的东西所稀释,今天的人们看格律诗是需要疏义的。
《读诗感》疏义。
“翁博牵头谱玉章,紧跟其后醉痴忙。”“翁博”,即翁飞。翁飞,1954年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研究员。历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淮系集团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玉章”原指道经,也指诗文或书简的美称,这里借指《安徽孙氏志》。这两句诗的大意:由翁飞博士牵头编写的《安徽孙氏志》,我们这些编委紧跟着他一心一意地忙活。
“无才却效司迁氏,鲜智偏追仲木郎。”“司迁氏”,即《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鲜智”,少智慧。“仲木郎”,即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他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这两句诗的大意:我(们)没有才能,但却效仿司马迁编写《史记》一样去编写《安徽孙氏志》,我(们)凭着很少的智慧,偏偏要追逐谈迁编写《国榷》的精神去编撰《安徽孙氏志》。
“所幸书成游月夜,亦能晨起沐阳光。”“书成”,指《安徽孙氏志》(终审稿)完成。这两句诗的大意:我(们)值得庆幸的是书稿(终审稿)已经完成,在未完成书稿期间,一天到晚忙于编撰事务,书房踱步,灯下临屏,朝不见日,晚不见月。书稿(终审稿)完成,我(们)如释负重,生活回归正常,自然心情放松——晚赏月夜而朝沐阳光,享人间之快乐!
“闲情户外逍遥步,垦伐心源郁独荒。”这两句大意:前一句是上两句的情感升华,后一句则是对全诗的总结——过去,我(们)确实辛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牺牲了很多的时间,耗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是我(们)也有很大的收获——心源的抑郁、孤独、荒芜没有了,觉得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心里仿佛更充实了。
作为编撰《安徽孙氏志》发起人之一的我,看到我们努力的成果——《安徽孙氏志》(终审稿),心里自然会想到很多,难以掩饰的情感是高兴。如果从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立项《关于成立编撰委员会的决定》(2017年5月20日)时算起,自今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了。这近三年来,从各市的信息采集员、牵头负责人,各分编主笔、指导专家,编委团队、顾问团队等等,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呕心沥血,才有今天的成果,叫我(们)如何不感慨万端。
孙志安宗亲的诗作高端大气,作为执行主编的他站得高、看得远,付出多、体会深,其胸怀博大宽广,其情感恣肆滂沱,其说理绵密透辟,其格调雍容高雅······诗作自然落笔生花。
我则不行,毛主席能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别人谁敢问?我的小诗,情怀单调,感触肤浅,权做随意而制,茶前饭后消遣谈资,不登大雅之堂而已。仅以拙文,与谋胜宗亲聊品。
孙怀侯 于常坟家中
2020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