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一》是周南(周王朝统治的南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汉水至洛水流域)一带的民歌,是这一地区古代妇女采摘时所唱的歌。它真实地记录了周南地区古代妇女采摘的劳动情状。
,即车前。“”亦作“苡”。 《说文解字注》云:“:,一名马舄,其实如李,令人宜子。”据《本草纲目》云:“::苡,马舄、车前。”此系植物目,种子入药。《本草纲目》认为该药主治:“气瘾止痛,利水通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疗赤痛。”两千多年前,人们不一定知道有如此药效,但中医药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既尝“百草”,那时就有了中医中药,到了《诗经》记事的年代,无毒,且是医治妇科病的良药,当时有这种认识是肯定的。再加上某种象征色彩,如籽多,取多子之意。“古人以为它的种子可以医治妇人不孕”(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周南)解题》)。成了那个时代妇女的未来、期盼、希望,所以那个时代的妇女通过采摘来实现自己的心理取向:未婚的姑娘期盼早嫁如意郎君、早生贵子;己婚妇女则盼望多生贵子,以实现那个时代的时尚追求——多子多福;老年妇女更是希望子孙满堂。当知道这种心理取向能通过采摘这种劳动形式变成现实,而且采摘数量越多,心理取向的实现率越大时,劳动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因而,周南一带妇女每年中秋节前后结伴至野采摘。年复一年,年年如此,采摘渐渐成了周南一带的一种民俗活动。本诗所写的正是这一民俗活动的全过程,试想:那欢乐的人群,那浓郁的情感,那秀美的景色,那热烈的场面,不能不让人心醉。越读此诗越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上心领悟,确有一种超然出世的飘逸感。·
全诗三章,每章两个叠句,即全诗有六个叠句。每句只有一个字不同,如此叠句,千百年来,领会此诗意韵的人,不仅不觉得重复累赘,反而觉得百读不厌,并顺着诗中表现的劳动妇女欢快的心情,去寻觅那久远年代原始劳动场面的热烈气氛,从历史的原象记实中,去体味原汁原味的自然美,借以陶冶情操,领悟淳朴,感受真实。
首章“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本章泛写采摘。“采采”指采了又采;“薄、言”都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以下同)“采之”是准备采摘,或者是才开始采摘。“有之”是写己经动手采摘,如果说“采之”是写伸手采摘,那么,“有之”则是采摘到手,这是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动作。《诗集传》所谓“采,始求之也;有,即得之也。”实际上,这就是写劳动刚开始的情况——从“采”到“有”的过程,即从无到有的过程。
次章“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是写采摘时的情况,《说文解字注》说:“掇,拾取也;捋,取易也。”这是从数量上说“掇”:拾取,即采摘的数量不会多,而“捋”:取易,则是大把大把的捋取,数量很多。可以说:从“掇”到“捋”的过程,也是从少到多的过程。
第三章“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撷之。”是写采得,满载而归的情况。“”扯着衣襟的装物品;“”扯着衣襟把装进去。和第二章的“掇之”“捋之” 相同,采摘的数量越来越多,最后多到“之”。“”把衣襟(角)插在衣(腰)带中以盛物品;“之”:把衣襟(角)插在衣(腰)带中把装进去。本章由手扯着衣襟盛到借助衣带系着衣襟装,数量更加多,妇女们带着采摘的,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这首诗内容很单纯,只是对妇女采摘这一劳动过程及采摘动作的如实记录。没加任何雕琢,不用“比”,没有“兴”,无矫柔造作的痕迹,是劳动原始生活的真实写照,真正体现了“劳者歌其事”的原始歌谣的艺术魅力,语言淳朴、自然、不夸不饰,这正是《诗经》中“赋”手法的巧妙运用。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直言之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谈到这首诗给人们的艺术感受,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有这样一段精当的评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首诗同《诗经》里的其他诗一样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六个叠句,变化只在这六个字,或说是在这六个动词上,即“有”、“采”、“掇”、“捋”、“”、“”。这六个动词的连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妇女采摘的劳动场面的始终,且每一个动词就是每个采摘过程中的情状,这六个动词的依次连贯,人们清楚地看到,妇女采摘从开始到结束的全景,采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情况。妇女们兴奋的心情,也是随着采摘的劳动与时俱增。本诗所写的是这个季节里的一个劳动场面,或者说是一个劳动镜头,更大的更欢快的劳动场面会是怎样的?这就是这首诗给后人留下的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