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散文 > 低回与君别

低回与君别

与您是在文字里相遇,想用文字为您送行,忽然感到了深深的悲哀,脑子糊涂得如浆糊一般,我笨拙的文字,已经追不上您匆匆离开人间奔赴天堂的脚步,眼前展现的却是您流年里的音容笑貌。
  一、流年里的老顽童
  您去的那天,是五月四日,在这个年轻人的节日,您却奔赴了另一个世界。莫非您以年轻的姿态,在那个世界开启了新的生命旅程?
  在您的文集盘桓数日,呆呆地,什么也看不进去,想对您说几句,脑子空空,却什么也写不出。
  您的离开,太出乎意料,一直觉得您很年轻,因为您的心当和年轻人一样,纯洁,纯美,一些社会上您看不惯的现象,您总是毫不客气地加以揭露,鞭笞。面对蝇营狗苟的丑陋,丝毫不顾忌他们的颜面,总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若不是看到您诗词歌赋具有那么深厚的底蕴,读您的杂文,会误以为您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视角敏锐,还没有被生活的洪流磨光棱角,还敢于锋芒毕露,针砭现实。
  当年,您耕耘于我们家乡一个文字沙龙。得知您是一中的老师,忽然觉得亲近了很多,尽管我们在一中没有交集,但我是一中的学生,而您是在一中退休的,论年龄是我的老师辈。谈论起我的老师,很多您都认识,因而,心中便暗自把您和老师一样尊重。后来,我去了好心情网站写文,也告知了您。您去后,也在那里发文,但是很多发表于报刊的文字却不被加精,这让您心灰意冷,决意离开。我很难过,因为是我带着您去的,您在那里玩得不开心,我很是自责,于是写下了一篇日记《今日,心情的天空在下雨》,在日记中,劝说您道:
  “先生的水平是没得说,但现在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诗歌等纯文学的东西是大餐,不如快餐来得简洁易懂更受欢迎。再是网络中好像是那些情啊爱啊、凄凄楚楚、文字绮丽的受欢迎更多。再则,文字的市场方面,您的厚重,只有和您有同样阅历的人可能才懂,而和您阅历类似的,又很少有掌握您的先进武器,不会上网,还是笔墨稿纸在刀耕火种。所以,观众之少,让您受到了挑战。挑战,也是转机!想先生不会做逃兵的,肯定会将您的优势展现。网络和现实一样,还有些欺生,您看我前面写的文字,有的比最近写得好,但没被推荐。让别人认识您,需要一个过程。先生,不要走!快乐自己关键在自己的心态,走下去,一路自会鲜花芬芳!”劝说的结果,您又留下一段时间,但是,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渴望遇到知音能深入交流。尽管我推荐了两个年纪与您相仿的文友,但是毕竟不熟悉,没有深交,依然玩得不开心,您还是离开了好心情。文字渴望遇到知音,先生的文字不被那儿认可,便决然离去,去自己能够获得写文愉悦的地方玩去了。
  后来,我们到了江山,2011年9月,有了自己的文学社团逝水流年,在2012年5月,您便来流年发文,在这儿,您快乐地写文、发文、评论、回评,在论坛写贴跟帖,作为学识渊博的师者,我们总能在您的文字中获得教益。如在江山人评江山人的文中,您不仅条分缕析文章的优点,切中肯綮地谈出自己的看法,更是诚恳地点出其缺憾,言之真诚,令人感动。如山地哥的《遗忘》,您评析文《人性的回归》中热情洋溢褒奖文章的优点后,也写下了由于历史常识缺乏产生的小瑕疵。山哥很感动,我们也跟着学到了很多。
  真诚坦诚,是您对待朋友的态度。您在儿子家住时,曾经给我邮寄一本厚厚的书——《中国名家名诗辞典》,里面选有您的诗作。您很是谦逊,在赠言中您说,让我“佐茶消闲并雅正”,可我哪里懂得诗词?翻开您的大作,细细品读,不懂平仄韵律的我,依然可以读出您满腹的豪情,不竭的才思。诗作中,有对大好河山、绝美胜景的吟咏,有对生活的挚爱、对亲人朋友的真情,也有对古典名著的鉴赏,对美好生活的歌咏,更有对家乡的不尽深情。一篇《烟台赋》洋洋洒洒一千余言,从地理位置、繁华市容、悠久历史、物产风貌、旖旎风光、人杰地灵等多方位的叙述,抒发内心的挚爱,展现豪壮深情以及您满腹的才华,更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感人至深。此作在2012年5月24日,与其它的两篇赋一起发到了江山文学网逝水流年文学社团,那是您在逝水流年发的第一篇作品《闲情散赋三章》,作品是古韵大家依山观水编发的,第一篇就被加了精品。好多的文友在后面留言,表达对您的欢迎与敬慕。每一个留言您都真情回复,因着文友有许多是在好心情就认识的,所以您很开心与大家玩笑着。记得我也和您开着玩笑:“恭喜先生,开门红!放鞭放鞭!喝酒喝酒,先生请客,夜雨端盘子,琉璃下厨房,红叶儿添酒,风逝烧火,山水做大客,飞雪是主陪,鸿渐、世热做副陪,流年人全来蹭饭吃,先生您怕也不怕?”您如此回复:“风逝,老朋友了,您可别挖苦我,江楼也担当不起。要不,咱上饭馆吧,您做东!”让我做东,看,那时年逾七旬的您反应灵敏,出言风趣,简直是个老顽童。
  老顽童的天性,不仅展示在文后评论里,在流年文友群,在逝水流年的论坛风来水榭,您和流年顾问江凤鸣互相配合,一起掀起过很多快乐热闹的高潮。特别是凤鸣二哥在水榭为流年的娘子军写下《花之语—流年美女解语花》,一期三个人,每个人的解语花后,先生您总是去跟帖,还配有美丽的花与诗句,不仅如此,先生还用了另一个身份“述而游客”也去留言,可谓玩心大发,妙语连珠,风趣幽默,与大家开起玩笑来,童心盎然,根本不像年逾古稀之人。风来水榭的版主天上雪在2012年5月中旬掀起了一段流年盛事——小说接龙,标题是《摆一场文字的盛宴》,刚来流年不久的江楼先生也激情昂扬,在每次接龙的后面以“述而游客”身份评点,也为那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接龙增添了诸多的乐趣。
  二、爱国爱乡亦爱家
  江楼先生是性情中人,其作品,内涵丰厚,其中不乏展现他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挚爱的佳章。
  对祖国的热爱诉诸文字,先生大作《岁月如磐今朝看——抗战胜利70周年感赋(古韵)》歌咏中华儿女用坚强的血肉之躯捍卫祖国的尊严,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警戒人们牢记那一段血雨腥风的战火,铸剑为犁,呼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九·三阅兵赋》以酣畅的笔墨,让我们再次领略了9.3大阅兵的壮观,听到了英武雄师的铿锵声音,看到了中华脊梁的飒爽英姿。大典时的气势,各方阵的庄严,战车神器的威武,无不展现出了大国的雄姿浩势,国人的希望,友邦的互助,对宵小的蔑视,对先烈的敬仰。让人读罢“血沛脉张”,真的如先生所言,“泱泱华夏,内心柱壮,骄傲吧!自信!炎黄!”流年文学顾问江凤鸣先生赞曰:“壮哉,江楼老哥。问廉波老矣尚能饭否?苏子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篇散赋,长短相间,字字铿锵,感情充沛,气势如虹。作者从眼前下笔,引豪情冲天。为扬国威者赞,为赴国难者唱,一咏三叹,回环往踏,抒写了眼前景,表达了心中情,宛若角声连营,铁骑奔腾。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此赋的高度,不仅在于作者的艺术夸张,更在于它的思想高度。扬我国威,壮我军声,不是炫耀武力,全为捍卫和平。不谋霸权,主动裁军,领袖庄严宣布,也是人民心声。老哥哥,学通古今,古为今用,笔墨酣畅,游刃有余。是为佳赋,欣赏了。”
  先生对胶东的山水充满着深情,一座座山,一道道水,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让人钦佩。
  他挥毫书写《胶东山水胶东人》,描绘胶东特有的山水地貌,讴歌养育了胶东人特有的品格——坦荡、直爽、质朴、勤劳的胶东山水。天上雪(绿影琉璃)读罢慨叹:“读这样的文字,犹如看一幅幅生活的画卷,有涓涓细流,有广袤天地,有田园风景,有风土人情,都说读书能开阔视野,江楼老师的文,让我对山东人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老师和风的身上,就有很多山东人的优秀品质。”看吧,我也跟着先生的文沾光了。
  作为海阳人,江楼先生(真名冷濯江)却在栖霞服务教育事业几十载,培育英才数以千计,对栖霞的山山水水情感之深厚,在作品中纷呈。先生赋华章以颂栖霞的山水宫宇,一篇《栖霞风光赋》将栖霞的名胜艾山、牙山、天崮山、太虚宫、长春湖、牟氏庄园囊括其中。艾山巍巍,四时风光各不同;牙山三峰并峙,危石雄奇,林木葱茏。天崮山五峰并秀,古朴壮观;太虚宫乃全真教宗师丘处机传道之所,圣境庄严。长春湖有胶东天池之称,群岭环抱,景色绝佳。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庄园,气势恢宏,朴拙厚重……先生以厚重的笔触将一帧帧栖霞美景渐次展现,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游艾山赋》大气磅礴,才气横溢。鸿渐于陵君赞叹:“奇作赋乃何人兮,道江楼之望雨;读三赋于寸屏兮,疑吾辈之穿越!古风悠悠,今世难再复得,华彩之章,江山无出其右。登远山,性垂钓,风情潇洒自如;谈地理,论古今,先生气贯长虹。壮哉美文,惜哉时也!”
  爱国爱乡亦爱家,2016年,先生写下《鹧鸪天·金婚晚晴(一组)》,词句感情饱满真切,层层递进,写出了他与夫人从相识到携手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走过严寒到享受盛世的温馨,字里行间时时洋溢着爱的忠诚与情的坚贞,那份相知相惜恩爱共融的境界令人艳羡。让人感动其伉俪情深,我情不自禁留评:
  “感动于先生与夫人相濡以沫的真情,恭贺您与师母金婚!
  先生与夫人携手五十载,历经风雨,相亲相爱,可谓:三生姻缘,百年好合;神仙眷侣,人间美谈。
  祝福先生与夫人:儿孙绕膝天伦乐,福寿齐全耀德门。”
  先生与夫人不仅教育出诸多优秀弟子,也用自己良好的品格熏染着儿孙,父慈子孝孙懂事,其乐融融,是老人家庭生活的常态,记得有一次在论坛看到老人写到,工作繁忙的儿子儿媳,晚上驱车近二百里路来栖霞看他,儿子与媳妇带来做好的鱼依然温热合适。
  用文字抒发美好情怀,先生老当益壮,依然雄心不已,在《上网》一诗中先生慷慨吟咏:
  “蔚霞邀月心犹壮,锄雾修花意未休。
  走笔天涯酬夙志,芳留红叶夕阳秋。”
  三、风趣幽默、思想深刻的抬杠者
  在论坛,江楼先生与江凤鸣先生抬杠,是流年论坛风来水榭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次先生分享了儿子炒鸡丝芦荟失败的趣事。山地哥在论坛打趣:
  “颜色斑斓大自然,芦荟做菜让人馋。
  大厨上灶端上桌,江楼父亲好喜欢
  筷子一夹塞进嘴,转头吐出味太酸
  打开电脑问度娘,为何我家味道变
  原来芦荟分几种,先生养的只供玩.”
  江凤鸣二哥是肯定不放过与江楼老哥抬杠的机会的,他说:“哈哈,江楼老哥,你笑死俺了。芦荟有300多种呢,我们国家北方种植的芦荟大多为从非洲特别是南非引进的观赏芦荟,是不可以食用的,吃了会中毒、腹泻、腹胀甚至肿痛的。可以食用的芦荟非常少只有中国芦荟、库拉索芦荟和日本木剑式芦荟三种。中国芦荟并非是生长在中国的芦荟,它是一个专门的品种,只生长在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所以,我们这儿的芦荟大家天天当菜吃呢。烧芦荟、炖芦荟、凉拌芦荟都是淮扬菜,在我们江苏,南京人是吃芦荟的高手。您家里的那个芦荟您老人家就别吃了。您老人家饱读群书,是晓得‘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希望您老哥就别实验下去了。有机会到江南来吃吧,我请你。”
  江楼先生亦再次展现其真性情,回复也相当精彩:“江楼这人丢大发了。不过,毛老爷子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邓老爷子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有谁谁说过:实践出真知。江楼实践了,有了真知:芦荟不是拿过来就可以炒了吃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领教了。谢谢诸位的围观,尤其得谢谢凤鸣老弟,您咋啥都知道呢?江楼阳台上有一株芦荟,以往真没拿它当回事,也没大去管理,任它自己疯长;现在,它给了江楼真知。
  结论:吃芦荟,得到淮扬一带去找江凤鸣。”
  写孙女孙子的童年趣事,也是先生文苑中芬芳的花朵
  《盈盈和她的小兔子》童心童趣中渗透着爸爸妈妈对孩子良好的教育,童心盎然里映射着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轨迹。难怪孩子会成长为双一流大学的博士。
  让文学服务于社会,是先生写作的初心。深刻反思历史,警示人们不忘过去,开拓未来。这也是先生写作内容之一。如《活着的最后一片化石》此文是我编发,我在按语和评论中写道:
  这是一篇反映上个世纪那场“文化大革命”对人性的摧残的小说,它也是一篇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深刻的探索的“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在伤痕文学作品中展示出作家真诚地面对现实、反映现实的创作态度,这在已被“假、大、空”文学拥塞多年来的当时文坛中,无疑是十分可贵的。今天来读江楼先生笔下的小说,更是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小说中刻画的主人公大凤的悲惨故事就是文革制造的悲剧之一。她在文革中挨打之后思维就定格在了那个狂热且荒谬不堪的年代,所以她的行为今天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她动辄背诵语录、跳忠字舞,喜好绿军装,让伟人语录指导自己的一切行为,使之真的成了反映那个荒唐年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活着的化石”!作者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敢于直面惨痛的历史,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意义价值所在。大凤的不幸遭遇就是对那曾长达十年的大动乱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精神创伤的强烈控诉,通过大凤这片历史化石,作者真实再现了那个荒唐岁月的一些影子,留给人沉重的思考。伟人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者塑造大凤这片化石我想目的也就在于此吧。小说笔触细腻,人物形象鲜活,题目意味深长,故事发人深思,结尾则以沉痛的笔调给人以希冀,很好地显示出反思文学的深刻力度。从小说题目设计可看出先生的深厚功底,化石的比喻甚为精妙!文中的大凤,这样一个时代的牺牲品,她从思想到行动全定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未经历那个年代的人认识那个年代的活“化石”,那个荒唐岁月的一页终于翻了过去,从悲剧中领悟到点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声明:本网站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