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的“内卷生活”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简而言之,就是随波逐流一窝蜂似的盲目的做“无用功”。——前言
  
  前两天,我骑车去接小侄女放学——车子是那种载人的小三轮车,学校也只是村里的小学。因为去得早,我就把车停在一边,胡思乱想。我心说:现在的小孩也真是幸福,上一个学还需要车接车送,而且学校距离家里也不过就三五分钟而已。回想小时候我们上学那会儿,谁不是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跑着跳着,玩着笑着就来到了学校。即使后来上了镇上的初中,骑自行车上学,我们也是自己一个人上学放学的。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都还有“早自习”和“晚自习”,早上上学、晚上放学天都还是漆黑一片,用“披星戴月”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现在的孩子“拿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娇生惯养的。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似乎改变了我的一点儿想法。就是时间越临近放学,校门口来接孩子的车子就越多:电动车、三轮车、小轿车。“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的孩子也确实需要家长来接”,我想。但同时,我心里隐隐对拥挤的车辆产生了一丝厌恶的情绪……但,很快我不禁又哑然失笑:难道我厌恶其他人的车辆拥挤,那我自己不也是造成这种拥挤的“罪魁祸首”之一吗?我抱怨“孩子上学需要家长接送”的现象,那我难道不也是其中之一吗?但我想更深层次:也许孩子也不喜欢家长接送自己上下学?他们之所以不好强烈反对,是因为如果别的孩子家长都来接送而自己没有,他或者她就会觉得“没面子”,他们打小就不想做生活中的“另类”,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过成了“内卷生活”。
  去年也就是2021年,教育部颁发了一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文件,这份文件间接给校外培训机构判处了死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刚开始看到这个文件的时候,我也觉得困惑不解:我们常常夸赞某人“多才多艺”或者世人常说的“技多不压身”,为什么一个正常的社会需求,会被国家禁止呢?
  后来想想,其实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应该还是好的:为了给学生减负。现在个别的学校个别的老师并不是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该有的知识点,而是故意放在校外培训机构。更兼个别不良的商家(校外培训机构)吵嚷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整得人心惶惶的。如果个别学生报考了补习班,那其他的学生即使再不情愿,也会随风跟上。“校外的培训班”不仅苦了学生,更使身后的家长精疲力尽,面临不小的经济压力……其实,更关键的是,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培训教育不止是提高了个别学生的分数,同时提高了录取的分数线。
  国家规范培训机构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往小了说,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保证教育的公平性。但往大了讲,也许这还牵涉到了国家的安全和长治久安。“国家发展的根本在教育”,如果任由校外培训机构随意滋长和发展,长此以往,势必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国家两极对立矛盾的加深,严重威胁国家的基础和政体安全。而且的话,培训班的本质是一种简单商业行为,他一定只是追求商品价值的最大化。他的“商品”就是教育质量,如果参加培训班的学生最后都成了单一的、高大上的顶级的所谓“成功人士”,那么底层的工人农民、医生护士、外卖小哥又有谁来但当呢?“单一的经济模式不能长久,单一的国家结构组成更容易崩溃”。所以,国家出台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政策可谓正当其时,甚至是刻不容缓!
  当然,生活中不知不觉陷入“内卷生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过去农村普遍流行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其实,作为当事人自己,也许他们内心里也不愿意过度地铺张浪费,费钱费力。只是别人家都无不如此,自己当然不能“落后”。正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还有像是请客吃饭的档次越来越高、礼品礼盒的包装越来越奢侈……这些都是“内卷”的表现,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做“攀比”。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这些也只是“内卷”不好的一面。另一方面,像是“出彩中国人”、“大国工匠”甚至于“奥运会”,这些都是“内卷”好的一面,他们也同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为“超越”,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
  面对同一件事儿,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影响,只要利用得当就都能为我所用。面对不知不觉的“内卷生活”,我们不必紧张,不必忧虑,更不必担心害怕。只要我们无论何时何事始终都保持有足够的定力,不轻易为外界因素所左右,凡事只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就好——即使有时是错误的决
声明:本网站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