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起对渭北饮食习俗的影响

白起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为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勋。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继而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一战更是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事先例,奠定了其被后世尊为“战神”的基础。白起生平参与指挥了大小70余场战役,所向披靡,无一败绩。据史料记载,白起的故里是现在的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民国思想家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余万人,白起占其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着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最高水平。伟大的历史人物,总有异于常人的思维和能力,白将军何以有如此卓著的军事成就,他对自己故土风情人文又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拜谒了处在白家村中心位置的武安祠(白起祠),同时也走访了白氏家族的后人。
  白家村滨临渭水,土质肥腴,可以说是年谷顺成,庄稼丰稔。新时代的白家村人民,户户有余粮,家家奔小康,但十几年前此地的庄户人家过红白喜事的时候,依旧遵循着传承了一千多年的风俗习惯,那就是“涎水面”。这种“涎水面”汤汁的调制是不放辣椒的,重点在于客人吃过的汤又端回来倒进锅里熬制,然后又舀到碗里端上桌让下一轮客人享用,如此反复,坐席吃饭者见怪不怪,好像这样的操作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了。难道这是经济拮据,物质匮乏所致?经过打听和探究,才知道这样的风俗习惯,竟然与战国时代白起将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战国时期,农业处于原始的耕种时代,农人播种靠耒耜,运输靠牛马。作为战略物资中最珍贵的粮食,当时并不怎么富足,肩负军队统帅重任的白起将军,对这一点更是心知肚明。据史料考证,古代军队打仗,解决军粮问题大致有三条途径:1.强取豪夺此种办法适合匈奴人和突厥人,游牧民族不会种粮,只能掠夺。当然汉人也有抢粮的时候,比如诸葛亮北伐时巧施调虎离山之计,而后亲自带队偷割了曹魏在陇西即将成熟的小麦。《晋书》记载“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2.屯田养兵让军队和农民共同下田劳作,实现军粮自给自足。3.征赋调运将士征战疆场,国家供给粮食,这个办法最合乎情理,但也是最难操作的。因为路途遥远,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证运输万无一失,而且,在遥远的路途上运输人员的一日三餐,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最终往往是“驴驮不够驴吃”。军粮是战争胜利的保证,战国时代属于冷兵器时代,只有将士们吃饱吃好,才会有强壮的体格和足够的力量与敌人兵戎相见,取得胜利。
  白家军是仁义之师,不可能抢掠沿途百姓,转战南北更不可能屯兵种粮,也只能在有限的资源中大作文章。白起治军严谨,据流传下来的故事说,白起将军命令伙夫军把狩猎得来的野生动物剥皮后,肉和骨头全部用来熬制卤汤。这个汤里只放盐巴和动物油脂,营养丰富,鲜美无比。将士们就餐时,把烙饼和面条泡在里面吃,因为人员众多,就餐只能采取轮换班次的方式。前边吃过的士兵,把碗里剩余的汤汁不可浪费,只能回倒到汤锅里。如此反复,汤汁熬得越久,竟然香气四溢,愈发鲜美可口。从此,这一生活习俗便在“白家军”阵营里发扬光大,日臻完善。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26年,秦国又一次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因白起有病不能出征,由另一位大将王陵主帅统兵,结果连战连败。当白起病情略微好转,秦昭王便指令他去取代王陵。白起向秦昭王分析了当时的战争形势:“邯郸的确是不容易攻破,各国的救赵大军正朝着邯郸集中,他们对我们秦国早已怀有深深的敌意。我大秦威武,虽然在长平之战大破赵军,但自己的士卒也伤亡过半呀。现在我们国库空虚,如果还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去攻取别国的首都,甚是不妥。假如赵国从里面出击,其他各国家从外面围攻,那时我们大秦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故而臣以为,这一仗不打也罢。”
  可是秦昭王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还亲自出面请白起出征,白起以身体有病为由就是不答应。秦昭王无奈,只好改派别人。战事的结果真如白将军所预料的那样,在多国援军的夹击之下,秦军最终遭到了惨败。
  白起说:“国君不肯听我的,如今怎么样啦!”这句话极大地触怒了秦昭王,他一下子将白起一撸到底,从统帅降为一名士兵,并将他赶出国都咸阳,就这样他还不肯善罢甘休。当白起离开咸阳后,他又对大臣们说:“白起被贬,心怀不满,口吐怨言,不能放过他。”当白起行至咸阳西十里的杜邮时,秦昭王的使臣就追了过来,赐他一把宝剑,命令他自刎。
  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君是臣的纲,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就这样,叱咤风云的常胜将军白起,从此神灭形消。他的户族和部属闻此噩耗,很是悲痛。
  白起将军家乡的同族长老,为了后人缅怀斯人的劳苦功高和英明神武,在村里不但设立了祭坛,而且对各种礼仪活动也做了相应的修改。因为白将军治军严谨,英武神明,礼贤下士,关爱兵卒,在军营中有很好的口碑。后来族人便以白将军制定的“伙食令”为弁言,订立了乡规民约,凡是有众人聚餐之事,必须效仿武安侯(白起)订立的规矩,汤里不放辣椒,客人用过的汤汁必须回倒到锅里熬制,后来者应该继续食用,既彰显了“一团和气”,又突出了“功行圆满”。这种面食传了一代又一代,因为汤里容纳了千人百众的口水,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以“涎水面”相称。因为白起将军的故居白家村在渭河以北,所以涎水面带有鲜明的地域性,以渭河为界,河北的乡村大行其道,河南的人则闻之远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特别是在吃的这一方面,是非常讲究的。现在的人不但要吃得营养美味,而且对健康卫生的标准,更是要求苛刻。最近几年来,随着新冠病毒的肆虐和乡村群众思想境界的提升,涎水面在渭北的乡村已经绝迹了。但是人们对白起将军,在军事上的历史性贡献,却越来越得到认可和尊崇。
  涎水面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从这个普普通通的面食当中,我看到了武安侯(白起)统兵打仗,之所以能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根本原因:
  1以人为本 战略战术的制定靠的是将领的谋略,但实际执行的必然是最底层的士卒。如果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怎么有足够的体力去与敌人拼杀、搏斗呢?涎水面是用动物骨头熬制的汤汁,不可否认,里面还是有足够的营养和能量,虽然其做法为现代人不齿,但在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能吃上这样的食物,堪比现在的山珍海味、猴头燕窝。
  2.体恤入微 有战争,必然会有伤亡。牺牲了的战士为国捐躯,就地掩埋即可,像那些生命尚在,受了伤情的怎么办?武安侯便有令在先,伙食房调制汤汁,坚决不要给汤锅里投放影响伤情恢复的调味品。辣椒是一种刺激调料,就是现代的医学也有医嘱在先,凡有伤情和疾病者,坚决禁食辛辣食品。
  3.肝胆衷心 白将军统兵走南闯北,战无不胜。这些成就的取得,我认为既有外在的天时地利,也有将军内在坦荡无私的胸襟和忠贞不渝的信念。白将军失宠于昏君,却甘愿接受赐死,这种品质放在当今法制社会去看,人们往往会冠之愚忠之说。但是在西汉时期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的蒙蔽下,人们都认为忠孝朝廷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高贵的气节。这从白将军接受赐死,族人以他在军营中的食令为弁言,凡事崇尚“涎水面”作为祭祀和缅怀的象征,可见一斑。
  白起文武双全,谋略盖世,为秦国一统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封武安君。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来又位列武庙十哲。据史料记载,白将军根据自己一生转战南北的军事指挥经验,著有《阵图》一卷,《神妙行军法》三卷。呕心沥血的经书虽然失传了,但并不影响白将军战神的英名和卓尔不凡的军事才华。笔者斗胆,以渭北“涎水面”为由头,对将军的军事指挥艺术做了一点肤浅的评说,纯属个见,不喜越过
声明:本网站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