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场繁华的节日盛宴


  这本小说写到这里,似乎情节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大观园里的诗社到这一场宏大的节日活动,贾府里的繁华与富贵,已经达到极盛之际。
  一年一度的春节,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尤其是对我们汉民族而言,春节的意义特别重大。它不仅是农历年的年末,新一年的伊始,而且它还集中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文化、礼教、游艺、饮食、人情世故等的节日,从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植在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
  而小说这一回详细地写了贾府过年的隆重和盛大——宁府祭祀的严肃认真;荣府元宵夜宴的宏大和奢华。作者不急不慢,有条不紊地慢慢道来: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写得非常细致,也十分到位。在贾府的这个年味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体现。
  有时候读小说这部分内容,会突然产生一种疑问:据考证,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满族人,严格地说,他应该对满族的节日习俗非常熟悉,但看小说此处,却把汉族人过年的风俗写得如此详细,而且细节描写到惊人的地步。
  有人评这本小说时说它是一本反对礼教的书,然而看作者却又把礼教写得如此详尽和细致,似乎又有几分推崇和热爱。也许正是这样,才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值得人们阅读的地方——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从多方面,多视角地展现社会现象、人性的复杂程度,让读者对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更全面和更深刻的了解。
  
  二
  小说本回从晴雯的病写起,因为晴雯寒夜带病为宝玉补裘之事,使病情更加严重了,小说里这样写道:
  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昔是个使力不使心的人,再者素昔饮食清淡,饥饱无伤的。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故于前一日病时,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如今虽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
  很奇怪,按现代医学上讲,生病的人应该补充能量和营养,而这贾府里的秘方却是生病要净饿的。试想想,生病的人本来就身体虚弱,如果净饿的话,恐怕更难以支撑。我每次读到这里,总产生这样的疑问。有一次我带孩子的外婆去蓉城的中医院看病,突然想起这个问题,便问及一个老中医,后来她解释说,一般的小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或者胃肠型感冒,采取净饿的方法有一定的疗效,原因有二:一是旧时中国人皆以中医为主,煎药又以汤剂,每一次均要喝上一碗或者二至三碗,其实病人喝下去后并不产生饥饿感的,而且保持一种饿的状态,更利于人体对汤剂的吸收。何况净饿时,也可以降低感染炎症的可能性。二是,中药的君臣相佐,讲的是药性之间的合理搭配才能得到最佳的药效,如果再吃东西,有可能所吃的食物对药物的药性产生对抗作用,更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所以中医开药后均要嘱服:忌食什么,忌饮什么。恐怕原因便在于此。
  不管怎样说,晴雯的这一次生病的治疗时间不短,所以一直拖到了年下也不见大愈:
  只因李纨亦因时气感冒;邢夫人正害火眼,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娘、李纹、李绮家去住几天。宝玉又见袭人常常思母含悲,晴雯又未大愈,因此诗社一事,皆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社。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儿治办年事。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提。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
  看这三段文字,一两百字,却写了不少的内容。乍一看,全是无关紧要的闲笔,许多读者有时候读这些文字会一眼瞟过,很难深究其中的内容和特点。《红楼梦》这本小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往往在大处着笔的,是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的大场面,而往往闲处着笔的,却隐藏着深意——或伏笔,或隐含着小说情节的大转折。
  如邢夫人的火眼。火眼是什么病呢?即风热眼,俗称红眼病。学名急性结膜炎,系感受风热所致,指双眼红赤疼痛,羞明多泪,发热头痛病症,多发生于夏秋炎热季节。而小说这里写的正是冬天,邢夫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我们蓉城乡下人喜欢把那种多妒忌,又喜欢占小便宜的人,称之为“得红眼病”,看来作者写邢夫人的火眼,也不是偶然发生的,那正是邢夫人的一种旧病而已。
  再者,诗社也空了几社了。大观园里的生命,如诗一般的美好,也如诗一样地富于生命力,然而诗社总因人的各种原因,空了几社。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世事纷扰就会越来越来多,生命被束缚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里的空,是青春活力的空,也是生命趋弱的空。
  其三,王子腾升了官,贾雨村也升了官。这二位与贾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升官喻示着贾府在官场上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也间接地告诉读者,这过年的庆典,一定非常热闹,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喜庆。
  所以贾珍早早开了宗祠,着人打扫。于是年味的大幕就从这洁屋净场开始了。
  
  三
  我们汉民族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在这一天有一个习俗,就是打扫灶房,清理屋内的杂物,使整个房屋干净整洁。乡下人称这一天为“打扬尘”,又称之为“小年。”从这一天起,年味一天天就变浓了。
  我们来看看贾府里是怎样准备过年的:
  一是洁物净场,前面说过贾珍已经着人打扫了宗祠。
  二是准备压岁钱和礼物,这是家族中的妇女要做的事,所以“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
  三是去皇宫领取春节的赏赐,那个赏赐是什么样的呢?
  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封条,就是“皇恩永锡”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词祭司的印记。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法,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列位,看过这小段文字,有没有什么感受?这里有一个机关管理的问题,作者把这一点写得非常详细。表面看似乎皇宫里的赏赐是非常到位的:有名目、有数量、有签字、有交接画押,一丝不苟。然而想想,其实这是一种对人的不信任。凡签字画押的越多,束缚的条款自然也会越多,规矩多了,会占用时间,占用人力。这些条款和规矩既是对人性的压抑,也是相互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我们现实中,去很多机关办事,又是填表、又是声明、又是签字,严防死守不留下任何缝隙,这其实是机关不负责的表现,怕担责、怕麻烦,所以把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搞得非常复杂,既使机构臃肿,又降低办事效率。更有甚者,使那些老弱病残的老百姓望而却步。所以许多人去机关办事,为了图省事,就不按套路来,而是找关系,私下给机关办事的人送钱送物,久而久之,使社会资源分配极为不公平,同时也滋生了腐败。
  四是准备年后请客的排期。贾珍又命贾蓉道:“你去问问你那边二婶娘,正月里请吃年酒的日子拟了没有?若拟定了,叫书房里明白开了单子来,咱们再请时,就不能重复了。旧年不留神重了几家,人家不说咱们不留心,倒象两家商议定了,送虚情怕费事的一样。”贾蓉忙答应去了。
  吃年酒,我们小时候叫走亲戚,与这里贾珍说的一样。一般正月间,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三亲六戚之间互相请吃饭,从正月初二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似乎不把亲戚走个遍,这个年就没算过完。所以贾珍叫贾蓉去凤姐那里问排期——亦即查看这个排期有没有冲突,使亲戚吃了这家,却没吃到那一家,失了礼数。
  五是收年租。年末了,是收入清算的日子。就是现代社会,到了年末,也是讨债和要帐的最佳日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总结,该了的要了,该结束的要结束,所以年末,是一个终结的日子,也喻示着美好希望的开始。
  这时候贾府里的佃户应该上缴租子了。缴多少呢?那老庄头乌进孝带了账单来: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
  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
  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百个,各色杂鱼二百
  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
  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担,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
  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玩意儿:活鹿两对,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这个账单里所列的物品非常吓人:有山珍,有海味;有鲜活的,有风干的;有自然的,有养殖的;有常见的家禽家畜,有野生的动植物;有用度的炭,有娱乐的小动物……凡土地里出产的,应有尽有,层次丰富,数量巨大。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应该有好几十车,假如从东北运到北京,这一路上跋山涉水,穿壑踏雪,至少要走上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乌进孝说:
  “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日子有限,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
  然而贾珍却嫌所送之物不够:“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潦,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贾珍的话里,有一种富贵人家的傲慢,也有作为地主阶层的那种气势凌人的姿态。然而作为传统的中国农民,一辈子耕种在土地里,靠天吃饭,没有哪个能保证年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所以这一本丰富的账单,不知包含了农民一年多少心血和汗水!
  然而,再穷不能穷权贵,所有的财富都得从底层人身上攫取来,用以维持住这些富贵人家一年的开支与挥霍,就像贾珍说的一样:“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记得一折现代京戏《白毛女》:大年三十,地主派人到喜儿家讨债,生生地逼得杨白劳把女儿交给了地主抵了债务,使本来应该在年夜里团聚的父女,变成了生离死别的悲剧。我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权贵们没有人文的思想,没有对穷困者起码的尊重和关照,迟早有一天,那样的权贵组织会被镰刀割掉,也会被铁锤砸烂。历史告诉我们,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酷,是埋葬他们政权的最直接的原因——组织总是被组织内的人玩死的,自古以来,莫不如是。
  所以这本小说写贾府的衰落,也正喻示了一个政治体系的最终灭亡。
  
  四
  当下贾府过年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此正值腊月二十九日:
  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垂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各种彩灯、楹联挂牌,显示着一种张灯结彩的热闹气氛。门,从外依次打开,一种祥和与幸福,一种迎春纳福的景象。人,从大装到朝贺,是对社稷江山、君王帝制的感戴——过去的一年,人民安居乐业;过去的一年,我们感激君王仁爱!
  作者借薛宝琴的眼睛,通过第三者来看贾府里的祭祀活动,这第三者的眼,把当时情形公正地展现给读者,没有评论,没有褒贬,只是客观呈现此情此景。倘若小说后来有人指责,似乎也与作者无关,借他人的眼,达自己的意,作者置身事外,真是高妙的写作手法!
  在薛宝琴的眼里,对贾府宗祠的里的摆设、楹联,以及所看到的牌匾,一一地加以展现出来,体现了这个大家族的富贵、权威、文化和显赫。
  再看这里的祭礼,却是复杂而周到:
  第一是贾府里男人出席的,祭祀是贾府的祖先:只见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第一重祭礼,比较官方,其祭品显得精致而珍贵,礼仪严肃而认真。《礼记》上讲祭祀有四种:禘、郊、宗、祖。前两种一般指天子和王公大臣要参加的祭祀,后两种指家祭。所以贾府这里由男人主持的应该属宗祭,——即祭祀远去的祖宗或天子,也包括乐祭拜天地。
  待他们祭祀完毕,所有的男人才往正堂: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站列,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至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去,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一
  这本小说写到这里,似乎情节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大观园里的诗社到这一场宏大的节日活动,贾府里的繁华与富贵,已经达到极盛之际。
  一年一度的春节,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尤其是对我们汉民族而言,春节的意义特别重大。它不仅是农历年的年末,新一年的伊始,而且它还集中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文化、礼教、游艺、饮食、人情世故等的节日,从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植在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
  而小说这一回详细地写了贾府过年的隆重和盛大——宁府祭祀的严肃认真;荣府元宵夜宴的宏大和奢华。作者不急不慢,有条不紊地慢慢道来: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写得非常细致,也十分到位。在贾府的这个年味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体现。
  有时候读小说这部分内容,会突然产生一种疑问:据考证,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满族人,严格地说,他应该对满族的节日习俗非常熟悉,但看小说此处,却把汉族人过年的风俗写得如此详细,而且细节描写到惊人的地步。
  有人评这本小说时说它是一本反对礼教的书,然而看作者却又把礼教写得如此详尽和细致,似乎又有几分推崇和热爱。也许正是这样,才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值得人们阅读的地方——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从多方面,多视角地展现社会现象、人性的复杂程度,让读者对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更全面和更深刻的了解。
  
  二
  小说本回从晴雯的病写起,因为晴雯寒夜带病为宝玉补裘之事,使病情更加严重了,小说里这样写道:
  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昔是个使力不使心的人,再者素昔饮食清淡,饥饱无伤的。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故于前一日病时,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如今虽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
  很奇怪,按现代医学上讲,生病的人应该补充能量和营养,而这贾府里的秘方却是生病要净饿的。试想想,生病的人本来就身体虚弱,如果净饿的话,恐怕更难以支撑。我每次读到这里,总产生这样的疑问。有一次我带孩子的外婆去蓉城的中医院看病,突然想起这个问题,便问及一个老中医,后来她解释说,一般的小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或者胃肠型感冒,采取净饿的方法有一定的疗效,原因有二:一是旧时中国人皆以中医为主,煎药又以汤剂,每一次均要喝上一碗或者二至三碗,其实病人喝下去后并不产生饥饿感的,而且保持一种饿的状态,更利于人体对汤剂的吸收。何况净饿时,也可以降低感染炎症的可能性。二是,中药的君臣相佐,讲的是药性之间的合理搭配才能得到最佳的药效,如果再吃东西,有可能所吃的食物对药物的药性产生对抗作用,更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所以中医开药后均要嘱服:忌食什么,忌饮什么。恐怕原因便在于此。
  不管怎样说,晴雯的这一次生病的治疗时间不短,所以一直拖到了年下也不见大愈:
  只因李纨亦因时气感冒;邢夫人正害火眼,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娘、李纹、李绮家去住几天。宝玉又见袭人常常思母含悲,晴雯又未大愈,因此诗社一事,皆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社。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儿治办年事。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提。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
  看这三段文字,一两百字,却写了不少的内容。乍一看,全是无关紧要的闲笔,许多读者有时候读这些文字会一眼瞟过,很难深究其中的内容和特点。《红楼梦》这本小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往往在大处着笔的,是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的大场面,而往往闲处着笔的,却隐藏着深意——或伏笔,或隐含着小说情节的大转折。
  如邢夫人的火眼。火眼是什么病呢?即风热眼,俗称红眼病。学名急性结膜炎,系感受风热所致,指双眼红赤疼痛,羞明多泪,发热头痛病症,多发生于夏秋炎热季节。而小说这里写的正是冬天,邢夫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我们蓉城乡下人喜欢把那种多妒忌,又喜欢占小便宜的人,称之为“得红眼病”,看来作者写邢夫人的火眼,也不是偶然发生的,那正是邢夫人的一种旧病而已。
  再者,诗社也空了几社了。大观园里的生命,如诗一般的美好,也如诗一样地富于生命力,然而诗社总因人的各种原因,空了几社。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世事纷扰就会越来越来多,生命被束缚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里的空,是青春活力的空,也是生命趋弱的空。
  其三,王子腾升了官,贾雨村也升了官。这二位与贾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升官喻示着贾府在官场上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也间接地告诉读者,这过年的庆典,一定非常热闹,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喜庆。
  所以贾珍早早开了宗祠,着人打扫。于是年味的大幕就从这洁屋净场开始了。
  
  三
  我们汉民族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在这一天有一个习俗,就是打扫灶房,清理屋内的杂物,使整个房屋干净整洁。乡下人称这一天为“打扬尘”,又称之为“小年。”从这一天起,年味一天天就变浓了。
  我们来看看贾府里是怎样准备过年的:
  一是洁物净场,前面说过贾珍已经着人打扫了宗祠。
  二是准备压岁钱和礼物,这是家族中的妇女要做的事,所以“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
  三是去皇宫领取春节的赏赐,那个赏赐是什么样的呢?
  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封条,就是“皇恩永锡”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词祭司的印记。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法,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列位,看过这小段文字,有没有什么感受?这里有一个机关管理的问题,作者把这一点写得非常详细。表面看似乎皇宫里的赏赐是非常到位的:有名目、有数量、有签字、有交接画押,一丝不苟。然而想想,其实这是一种对人的不信任。凡签字画押的越多,束缚的条款自然也会越多,规矩多了,会占用时间,占用人力。这些条款和规矩既是对人性的压抑,也是相互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我们现实中,去很多机关办事,又是填表、又是声明、又是签字,严防死守不留下任何缝隙,这其实是机关不负责的表现,怕担责、怕麻烦,所以把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搞得非常复杂,既使机构臃肿,又降低办事效率。更有甚者,使那些老弱病残的老百姓望而却步。所以许多人去机关办事,为了图省事,就不按套路来,而是找关系,私下给机关办事的人送钱送物,久而久之,使社会资源分配极为不公平,同时也滋生了腐败。
  四是准备年后请客的排期。贾珍又命贾蓉道:“你去问问你那边二婶娘,正月里请吃年酒的日子拟了没有?若拟定了,叫书房里明白开了单子来,咱们再请时,就不能重复了。旧年不留神重了几家,人家不说咱们不留心,倒象两家商议定了,送虚情怕费事的一样。”贾蓉忙答应去了。
  吃年酒,我们小时候叫走亲戚,与这里贾珍说的一样。一般正月间,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三亲六戚之间互相请吃饭,从正月初二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似乎不把亲戚走个遍,这个年就没算过完。所以贾珍叫贾蓉去凤姐那里问排期——亦即查看这个排期有没有冲突,使亲戚吃了这家,却没吃到那一家,失了礼数。
  五是收年租。年末了,是收入清算的日子。就是现代社会,到了年末,也是讨债和要帐的最佳日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总结,该了的要了,该结束的要结束,所以年末,是一个终结的日子,也喻示着美好希望的开始。
  这时候贾府里的佃户应该上缴租子了。缴多少呢?那老庄头乌进孝带了账单来: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
  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
  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百个,各色杂鱼二百
  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
  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担,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
  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玩意儿:活鹿两对,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这个账单里所列的物品非常吓人:有山珍,有海味;有鲜活的,有风干的;有自然的,有养殖的;有常见的家禽家畜,有野生的动植物;有用度的炭,有娱乐的小动物……凡土地里出产的,应有尽有,层次丰富,数量巨大。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应该有好几十车,假如从东北运到北京,这一路上跋山涉水,穿壑踏雪,至少要走上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乌进孝说:
  “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日子有限,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
  然而贾珍却嫌所送之物不够:“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潦,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贾珍的话里,有一种富贵人家的傲慢,也有作为地主阶层的那种气势凌人的姿态。然而作为传统的中国农民,一辈子耕种在土地里,靠天吃饭,没有哪个能保证年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所以这一本丰富的账单,不知包含了农民一年多少心血和汗水!
  然而,再穷不能穷权贵,所有的财富都得从底层人身上攫取来,用以维持住这些富贵人家一年的开支与挥霍,就像贾珍说的一样:“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记得一折现代京戏《白毛女》:大年三十,地主派人到喜儿家讨债,生生地逼得杨白劳把女儿交给了地主抵了债务,使本来应该在年夜里团聚的父女,变成了生离死别的悲剧。我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权贵们没有人文的思想,没有对穷困者起码的尊重和关照,迟早有一天,那样的权贵组织会被镰刀割掉,也会被铁锤砸烂。历史告诉我们,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酷,是埋葬他们政权的最直接的原因——组织总是被组织内的人玩死的,自古以来,莫不如是。
  所以这本小说写贾府的衰落,也正喻示了一个政治体系的最终灭亡。
  
  四
  当下贾府过年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此正值腊月二十九日:
  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垂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各种彩灯、楹联挂牌,显示着一种张灯结彩的热闹气氛。门,从外依次打开,一种祥和与幸福,一种迎春纳福的景象。人,从大装到朝贺,是对社稷江山、君王帝制的感戴——过去的一年,人民安居乐业;过去的一年,我们感激君王仁爱!
  作者借薛宝琴的眼睛,通过第三者来看贾府里的祭祀活动,这第三者的眼,把当时情形公正地展现给读者,没有评论,没有褒贬,只是客观呈现此情此景。倘若小说后来有人指责,似乎也与作者无关,借他人的眼,达自己的意,作者置身事外,真是高妙的写作手法!
  在薛宝琴的眼里,对贾府宗祠的里的摆设、楹联,以及所看到的牌匾,一一地加以展现出来,体现了这个大家族的富贵、权威、文化和显赫。
  再看这里的祭礼,却是复杂而周到:
  第一是贾府里男人出席的,祭祀是贾府的祖先:只见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第一重祭礼,比较官方,其祭品显得精致而珍贵,礼仪严肃而认真。《礼记》上讲祭祀有四种:禘、郊、宗、祖。前两种一般指天子和王公大臣要参加的祭祀,后两种指家祭。所以贾府这里由男人主持的应该属宗祭,——即祭祀远去的祖宗或天子,也包括乐祭拜天地。
  待他们祭祀完毕,所有的男人才往正堂: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站列,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至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去,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这是第二重祭礼,祭祀近逝的祖宗,这里就包括宁公和荣公。所以这祭祀活动由贾母亲自主持。看这祭祀的过程,长幼有序,从外到内,从“草”到“文”辈排列,一个不差;男女分列,男在槛外,女在槛内;传祭品时,从仆人到晚辈,依次到辈分高的,最后由贾母亲自摆放。下拜时,左昭右穆,男东女西,庄重而严肃;跪拜时,只听环佩靴履之音,其余鸦雀无闻。作者采用细笔,一一道来,我想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哪有这样深刻细致的描写?
  有时候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把这种祭祀之事写得如此详细呢?也许这种仪式,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礼仪,它既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文化。从秩序上讲,这遵循了儒家的思想,当然这是礼教的东西,而这种礼教文化从天子到平民,似乎都是认同的,它可能起着除法律之外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但从生命的角度上看,让人们记住自己生于何处,将归何往,生命的生生不息,到底是怎样的过程。祭祀先祖,是对故土的一种怀念,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没有故土,也就没有文化的根。
  祭祀完毕,所有子孙均要向贾母行礼。贾府从祭祀的严肃庄重一下子变得热烈活泼起来:
  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尤氏上房地下,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泥鳅流金珐琅大火盆,正面炕上铺着新猩红毡子,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坐褥,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两边又铺皮褥,请贾母一辈的两三位妯娌坐了。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下。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姐妹坐。尤氏用茶盘亲捧茶与贾母,贾蓉媳妇捧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贾蓉媳妇又捧与众姐妹。
  作者在写贾府众女性晚辈向贾母敬茶时,并不用更多的笔墨,而是用红、黄、黑、白等暖色调组成的摆设、家具、靠垫,加之堂上彩灯辉煌、锦帐高挂来烘托出一种富贵热烈的气氛。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那样的场景,似乎可以看见香烛辉煌,暖意袭人之下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与众女人谈笑风生。隔着书页,那色彩犹在眼前;那喧嚣仍在耳边……
  祭祀结束,贾母要回荣府了。贾母与年老妯娌们闲话了两三句,便命看轿,凤姐儿忙上去搀起来。尤氏笑回说:“已经预备下老太太的晚饭。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用过晚饭再过去。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
  贾母为何不在宁府吃晚饭呢?因为这是过年,我们民间的习俗里,年夜饭应该在自己的家里吃。宁公是贾府的老大,所以贾府里的宗祠修筑在宁府之中,为了过年的祭祖,两府的人才聚集在宁府之内。而贾母是荣公之妻,照例应该回荣府吃年饭,毕竟荣府的子孙,才是自己最亲近的家人——吃年夜饭才有真正的团圆气氛。
  
  五
  及至到了正月十五夜,荣府举行家宴,宴请荣宁二府各子侄男孙媳等,那场面自然又与众不同:
  贾母歪在榻上,和众人说笑一回,又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又说:“恕我老了骨头疼,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榻下并不摆席面,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外另设一小高桌,摆着杯箸。在旁边一席,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馔果菜来,先捧给贾母看,喜则留在小桌上尝尝,仍撤了放在席上。只算他四人跟着贾母坐。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下边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的媳妇,西边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姐妹等。
  ……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廊上几席,就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贵芹、贾芸、贾菖,贾菱等。
  贾母的富贵相,从她身边的摆件、靠褥,和他慵懒地歪在榻上的情形表现了出来。富贵里的应酬,对一个年迈的老人家来说,是一种折磨,所以贾母感到了困乏——也只有在自己家里,她才可以放松,所以她说:“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也许富贵里的礼仪和规矩,对老人和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压力。平常百姓人家,讲不起这样的规矩,也摆不出那样的排场,然而却拥有更多的快乐和自由,所以在对富贵的认知上,道家发明了一个非常具有哲理的词:“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的。人应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不过奢,不过贪。
  再看看荣府那十几席是怎么摆设的。女眷全坐在里面,男人坐在廊上,这是规矩。只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才对什么是真正的富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个真正的贵族家庭,不仅仅是物质的奢华,更多的体现在文化方面:那种传承下来的礼节、规矩,以及像这样大型的庆典活动中的楹联、吟诗作对和戏曲的欣赏,才是富贵气息里的生命之源。
  贵族要有贵族精神,这种精神不是钱权的拥有,更多是对文化的拥有,没有文化的家族,算不上贵族,最多只能算一个暴发户而已。
  作者写这一场盛大的节日场面,借对贾府里各种物品的铺排,各种鲜艳颜色的映衬,把节日里的气氛写得热烈而富贵。细细品味,这一回与元春省亲那一场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富贵的显赫里,正是生命虚无的表现,越是富贵繁华,愈显得生命的单薄,待到繁华落幕之时,不过一场梦,一场虚空而已。
  
  2022年7月3日于金犀庭苑

  这本小说写到这里,似乎情节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大观园里的诗社到这一场宏大的节日活动,贾府里的繁华与富贵,已经达到极盛之际。
  一年一度的春节,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尤其是对我们汉民族而言,春节的意义特别重大。它不仅是农历年的年末,新一年的伊始,而且它还集中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文化、礼教、游艺、饮食、人情世故等的节日,从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植在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
  而小说这一回详细地写了贾府过年的隆重和盛大——宁府祭祀的严肃认真;荣府元宵夜宴的宏大和奢华。作者不急不慢,有条不紊地慢慢道来: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写得非常细致,也十分到位。在贾府的这个年味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体现。
  有时候读小说这部分内容,会突然产生一种疑问:据考证,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满族人,严格地说,他应该对满族的节日习俗非常熟悉,但看小说此处,却把汉族人过年的风俗写得如此详细,而且细节描写到惊人的地步。
  有人评这本小说时说它是一本反对礼教的书,然而看作者却又把礼教写得如此详尽和细致,似乎又有几分推崇和热爱。也许正是这样,才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值得人们阅读的地方——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从多方面,多视角地展现社会现象、人性的复杂程度,让读者对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更全面和更深刻的了解。
  
  二
  小说本回从晴雯的病写起,因为晴雯寒夜带病为宝玉补裘之事,使病情更加严重了,小说里这样写道:
  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昔是个使力不使心的人,再者素昔饮食清淡,饥饱无伤的。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故于前一日病时,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如今虽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
  很奇怪,按现代医学上讲,生病的人应该补充能量和营养,而这贾府里的秘方却是生病要净饿的。试想想,生病的人本来就身体虚弱,如果净饿的话,恐怕更难以支撑。我每次读到这里,总产生这样的疑问。有一次我带孩子的外婆去蓉城的中医院看病,突然想起这个问题,便问及一个老中医,后来她解释说,一般的小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或者胃肠型感冒,采取净饿的方法有一定的疗效,原因有二:一是旧时中国人皆以中医为主,煎药又以汤剂,每一次均要喝上一碗或者二至三碗,其实病人喝下去后并不产生饥饿感的,而且保持一种饿的状态,更利于人体对汤剂的吸收。何况净饿时,也可以降低感染炎症的可能性。二是,中药的君臣相佐,讲的是药性之间的合理搭配才能得到最佳的药效,如果再吃东西,有可能所吃的食物对药物的药性产生对抗作用,更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所以中医开药后均要嘱服:忌食什么,忌饮什么。恐怕原因便在于此。
  不管怎样说,晴雯的这一次生病的治疗时间不短,所以一直拖到了年下也不见大愈:
  只因李纨亦因时气感冒;邢夫人正害火眼,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娘、李纹、李绮家去住几天。宝玉又见袭人常常思母含悲,晴雯又未大愈,因此诗社一事,皆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社。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儿治办年事。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提。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
  看这三段文字,一两百字,却写了不少的内容。乍一看,全是无关紧要的闲笔,许多读者有时候读这些文字会一眼瞟过,很难深究其中的内容和特点。《红楼梦》这本小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往往在大处着笔的,是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的大场面,而往往闲处着笔的,却隐藏着深意——或伏笔,或隐含着小说情节的大转折。
  如邢夫人的火眼。火眼是什么病呢?即风热眼,俗称红眼病。学名急性结膜炎,系感受风热所致,指双眼红赤疼痛,羞明多泪,发热头痛病症,多发生于夏秋炎热季节。而小说这里写的正是冬天,邢夫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我们蓉城乡下人喜欢把那种多妒忌,又喜欢占小便宜的人,称之为“得红眼病”,看来作者写邢夫人的火眼,也不是偶然发生的,那正是邢夫人的一种旧病而已。
  再者,诗社也空了几社了。大观园里的生命,如诗一般的美好,也如诗一样地富于生命力,然而诗社总因人的各种原因,空了几社。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世事纷扰就会越来越来多,生命被束缚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里的空,是青春活力的空,也是生命趋弱的空。
  其三,王子腾升了官,贾雨村也升了官。这二位与贾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升官喻示着贾府在官场上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也间接地告诉读者,这过年的庆典,一定非常热闹,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喜庆。
  所以贾珍早早开了宗祠,着人打扫。于是年味的大幕就从这洁屋净场开始了。
  
  三
  我们汉民族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在这一天有一个习俗,就是打扫灶房,清理屋内的杂物,使整个房屋干净整洁。乡下人称这一天为“打扬尘”,又称之为“小年。”从这一天起,年味一天天就变浓了。
  我们来看看贾府里是怎样准备过年的:
  一是洁物净场,前面说过贾珍已经着人打扫了宗祠。
  二是准备压岁钱和礼物,这是家族中的妇女要做的事,所以“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
  三是去皇宫领取春节的赏赐,那个赏赐是什么样的呢?
  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封条,就是“皇恩永锡”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词祭司的印记。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法,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列位,看过这小段文字,有没有什么感受?这里有一个机关管理的问题,作者把这一点写得非常详细。表面看似乎皇宫里的赏赐是非常到位的:有名目、有数量、有签字、有交接画押,一丝不苟。然而想想,其实这是一种对人的不信任。凡签字画押的越多,束缚的条款自然也会越多,规矩多了,会占用时间,占用人力。这些条款和规矩既是对人性的压抑,也是相互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我们现实中,去很多机关办事,又是填表、又是声明、又是签字,严防死守不留下任何缝隙,这其实是机关不负责的表现,怕担责、怕麻烦,所以把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搞得非常复杂,既使机构臃肿,又降低办事效率。更有甚者,使那些老弱病残的老百姓望而却步。所以许多人去机关办事,为了图省事,就不按套路来,而是找关系,私下给机关办事的人送钱送物,久而久之,使社会资源分配极为不公平,同时也滋生了腐败。
  四是准备年后请客的排期。贾珍又命贾蓉道:“你去问问你那边二婶娘,正月里请吃年酒的日子拟了没有?若拟定了,叫书房里明白开了单子来,咱们再请时,就不能重复了。旧年不留神重了几家,人家不说咱们不留心,倒象两家商议定了,送虚情怕费事的一样。”贾蓉忙答应去了。
  吃年酒,我们小时候叫走亲戚,与这里贾珍说的一样。一般正月间,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三亲六戚之间互相请吃饭,从正月初二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似乎不把亲戚走个遍,这个年就没算过完。所以贾珍叫贾蓉去凤姐那里问排期——亦即查看这个排期有没有冲突,使亲戚吃了这家,却没吃到那一家,失了礼数。
  五是收年租。年末了,是收入清算的日子。就是现代社会,到了年末,也是讨债和要帐的最佳日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总结,该了的要了,该结束的要结束,所以年末,是一个终结的日子,也喻示着美好希望的开始。
  这时候贾府里的佃户应该上缴租子了。缴多少呢?那老庄头乌进孝带了账单来: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
  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
  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百个,各色杂鱼二百
  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
  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担,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
  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玩意儿:活鹿两对,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这个账单里所列的物品非常吓人:有山珍,有海味;有鲜活的,有风干的;有自然的,有养殖的;有常见的家禽家畜,有野生的动植物;有用度的炭,有娱乐的小动物……凡土地里出产的,应有尽有,层次丰富,数量巨大。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应该有好几十车,假如从东北运到北京,这一路上跋山涉水,穿壑踏雪,至少要走上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乌进孝说:
  “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日子有限,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
  然而贾珍却嫌所送之物不够:“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潦,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贾珍的话里,有一种富贵人家的傲慢,也有作为地主阶层的那种气势凌人的姿态。然而作为传统的中国农民,一辈子耕种在土地里,靠天吃饭,没有哪个能保证年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所以这一本丰富的账单,不知包含了农民一年多少心血和汗水!
  然而,再穷不能穷权贵,所有的财富都得从底层人身上攫取来,用以维持住这些富贵人家一年的开支与挥霍,就像贾珍说的一样:“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记得一折现代京戏《白毛女》:大年三十,地主派人到喜儿家讨债,生生地逼得杨白劳把女儿交给了地主抵了债务,使本来应该在年夜里团聚的父女,变成了生离死别的悲剧。我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权贵们没有人文的思想,没有对穷困者起码的尊重和关照,迟早有一天,那样的权贵组织会被镰刀割掉,也会被铁锤砸烂。历史告诉我们,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酷,是埋葬他们政权的最直接的原因——组织总是被组织内的人玩死的,自古以来,莫不如是。
  所以这本小说写贾府的衰落,也正喻示了一个政治体系的最终灭亡。
  
  四
  当下贾府过年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此正值腊月二十九日:
  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垂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各种彩灯、楹联挂牌,显示着一种张灯结彩的热闹气氛。门,从外依次打开,一种祥和与幸福,一种迎春纳福的景象。人,从大装到朝贺,是对社稷江山、君王帝制的感戴——过去的一年,人民安居乐业;过去的一年,我们感激君王仁爱!
  作者借薛宝琴的眼睛,通过第三者来看贾府里的祭祀活动,这第三者的眼,把当时情形公正地展现给读者,没有评论,没有褒贬,只是客观呈现此情此景。倘若小说后来有人指责,似乎也与作者无关,借他人的眼,达自己的意,作者置身事外,真是高妙的写作手法!
  在薛宝琴的眼里,对贾府宗祠的里的摆设、楹联,以及所看到的牌匾,一一地加以展现出来,体现了这个大家族的富贵、权威、文化和显赫。
  再看这里的祭礼,却是复杂而周到:
  第一是贾府里男人出席的,祭祀是贾府的祖先:只见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第一重祭礼,比较官方,其祭品显得精致而珍贵,礼仪严肃而认真。《礼记》上讲祭祀有四种:禘、郊、宗、祖。前两种一般指天子和王公大臣要参加的祭祀,后两种指家祭。所以贾府这里由男人主持的应该属宗祭,——即祭祀远去的祖宗或天子,也包括乐祭拜天地。
  待他们祭祀完毕,所有的男人才往正堂: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站列,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至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去,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这是第二重祭礼,祭祀近逝的祖宗,这里就包括宁公和荣公。所以这祭祀活动由贾母亲自主持。看这祭祀的过程,长幼有序,从外到内,从“草”到“文”辈排列,一个不差;男女分列,男在槛外,女在槛内;传祭品时,从仆人到晚辈,依次到辈分高的,最后由贾母亲自摆放。下拜时,左昭右穆,男东女西,庄重而严肃;跪拜时,只听环佩靴履之音,其余鸦雀无闻。作者采用细笔,一一道来,我想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哪有这样深刻细致的描写?
  有时候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把这种祭祀之事写得如此详细呢?也许这种仪式,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礼仪,它既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文化。从秩序上讲,这遵循了儒家的思想,当然这是礼教的东西,而这种礼教文化从天子到平民,似乎都是认同的,它可能起着除法律之外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但从生命的角度上看,让人们记住自己生于何处,将归何往,生命的生生不息,到底是怎样的过程。祭祀先祖,是对故土的一种怀念,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没有故土,也就没有文化的根。
  祭祀完毕,所有子孙均要向贾母行礼。贾府从祭祀的严肃庄重一下子变得热烈活泼起来:
  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尤氏上房地下,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泥鳅流金珐琅大火盆,正面炕上铺着新猩红毡子,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坐褥,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两边又铺皮褥,请贾母一辈的两三位妯娌坐了。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下。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姐妹坐。尤氏用茶盘亲捧茶与贾母,贾蓉媳妇捧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贾蓉媳妇又捧与众姐妹。
  作者在写贾府众女性晚辈向贾母敬茶时,并不用更多的笔墨,而是用红、黄、黑、白等暖色调组成的摆设、家具、靠垫,加之堂上彩灯辉煌、锦帐高挂来烘托出一种富贵热烈的气氛。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那样的场景,似乎可以看见香烛辉煌,暖意袭人之下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与众女人谈笑风生。隔着书页,那色彩犹在眼前;那喧嚣仍在耳边……
  祭祀结束,贾母要回荣府了。贾母与年老妯娌们闲话了两三句,便命看轿,凤姐儿忙上去搀起来。尤氏笑回说:“已经预备下老太太的晚饭。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用过晚饭再过去。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
  贾母为何不在宁府吃晚饭呢?因为这是过年,我们民间的习俗里,年夜饭应该在自己的家里吃。宁公是贾府的老大,所以贾府里的宗祠修筑在宁府之中,为了过年的祭祖,两府的人才聚集在宁府之内。而贾母是荣公之妻,照例应该回荣府吃年饭,毕竟荣府的子孙,才是自己最亲近的家人——吃年夜饭才有真正的团圆气氛。
  
  五
  及至到了正月十五夜,荣府举行家宴,宴请荣宁二府各子侄男孙媳等,那场面自然又与众不同:
  贾母歪在榻上,和众人说笑一回,又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又说:“恕我老了骨头疼,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榻下并不摆席面,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外另设一小高桌,摆着杯箸。在旁边一席,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馔果菜来,先捧给贾母看,喜则留在小桌上尝尝,仍撤了放在席上。只算他四人跟着贾母坐。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下边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的媳妇,西边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姐妹等。
  ……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廊上几席,就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贵芹、贾芸、贾菖,贾菱等。
  贾母的富贵相,从她身边的摆件、靠褥,和他慵懒地歪在榻上的情形表现了出来。富贵里的应酬,对一个年迈的老人家来说,是一种折磨,所以贾母感到了困乏——也只有在自己家里,她才可以放松,所以她说:“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也许富贵里的礼仪和规矩,对老人和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压力。平常百姓人家,讲不起这样的规矩,也摆不出那样的排场,然而却拥有更多的快乐和自由,所以在对富贵的认知上,道家发明了一个非常具有哲理的词:“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的。人应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不过奢,不过贪。
  再看看荣府那十几席是怎么摆设的。女眷全坐在里面,男人坐在廊上,这是规矩。只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才对什么是真正的富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个真正的贵族家庭,不仅仅是物质的奢华,更多的体现在文化方面:那种传承下来的礼节、规矩,以及像这样大型的庆典活动中的楹联、吟诗作对和戏曲的欣赏,才是富贵气息里的生命之源。
  贵族要有贵族精神,这种精神不是钱权的拥有,更多是对文化的拥有,没有文化的家族,算不上贵族,最多只能算一个暴发户而已。
  作者写这一场盛大的节日场面,借对贾府里各种物品的铺排,各种鲜艳颜色的映衬,把节日里的气氛写得热烈而富贵。细细品味,这一回与元春省亲那一场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富贵的显赫里,正是生命虚无的表现,越是富贵繁华,愈显得生命的单薄,待到繁华落幕之时,不过一场梦,一场虚空而已。
  
  2022年7月3日于金犀庭苑

  这本小说写到这里,似乎情节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大观园里的诗社到这一场宏大的节日活动,贾府里的繁华与富贵,已经达到极盛之际。
  一年一度的春节,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尤其是对我们汉民族而言,春节的意义特别重大。它不仅是农历年的年末,新一年的伊始,而且它还集中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文化、礼教、游艺、饮食、人情世故等的节日,从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植在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
  而小说这一回详细地写了贾府过年的隆重和盛大——宁府祭祀的严肃认真;荣府元宵夜宴的宏大和奢华。作者不急不慢,有条不紊地慢慢道来: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写得非常细致,也十分到位。在贾府的这个年味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体现。
  有时候读小说这部分内容,会突然产生一种疑问:据考证,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满族人,严格地说,他应该对满族的节日习俗非常熟悉,但看小说此处,却把汉族人过年的风俗写得如此详细,而且细节描写到惊人的地步。
  有人评这本小说时说它是一本反对礼教的书,然而看作者却又把礼教写得如此详尽和细致,似乎又有几分推崇和热爱。也许正是这样,才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值得人们阅读的地方——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从多方面,多视角地展现社会现象、人性的复杂程度,让读者对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更全面和更深刻的了解。
  
  二
  小说本回从晴雯的病写起,因为晴雯寒夜带病为宝玉补裘之事,使病情更加严重了,小说里这样写道:
  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昔是个使力不使心的人,再者素昔饮食清淡,饥饱无伤的。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故于前一日病时,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如今虽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
  很奇怪,按现代医学上讲,生病的人应该补充能量和营养,而这贾府里的秘方却是生病要净饿的。试想想,生病的人本来就身体虚弱,如果净饿的话,恐怕更难以支撑。我每次读到这里,总产生这样的疑问。有一次我带孩子的外婆去蓉城的中医院看病,突然想起这个问题,便问及一个老中医,后来她解释说,一般的小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或者胃肠型感冒,采取净饿的方法有一定的疗效,原因有二:一是旧时中国人皆以中医为主,煎药又以汤剂,每一次均要喝上一碗或者二至三碗,其实病人喝下去后并不产生饥饿感的,而且保持一种饿的状态,更利于人体对汤剂的吸收。何况净饿时,也可以降低感染炎症的可能性。二是,中药的君臣相佐,讲的是药性之间的合理搭配才能得到最佳的药效,如果再吃东西,有可能所吃的食物对药物的药性产生对抗作用,更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所以中医开药后均要嘱服:忌食什么,忌饮什么。恐怕原因便在于此。
  不管怎样说,晴雯的这一次生病的治疗时间不短,所以一直拖到了年下也不见大愈:
  只因李纨亦因时气感冒;邢夫人正害火眼,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娘、李纹、李绮家去住几天。宝玉又见袭人常常思母含悲,晴雯又未大愈,因此诗社一事,皆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社。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儿治办年事。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提。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
  看这三段文字,一两百字,却写了不少的内容。乍一看,全是无关紧要的闲笔,许多读者有时候读这些文字会一眼瞟过,很难深究其中的内容和特点。《红楼梦》这本小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往往在大处着笔的,是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的大场面,而往往闲处着笔的,却隐藏着深意——或伏笔,或隐含着小说情节的大转折。
  如邢夫人的火眼。火眼是什么病呢?即风热眼,俗称红眼病。学名急性结膜炎,系感受风热所致,指双眼红赤疼痛,羞明多泪,发热头痛病症,多发生于夏秋炎热季节。而小说这里写的正是冬天,邢夫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我们蓉城乡下人喜欢把那种多妒忌,又喜欢占小便宜的人,称之为“得红眼病”,看来作者写邢夫人的火眼,也不是偶然发生的,那正是邢夫人的一种旧病而已。
  再者,诗社也空了几社了。大观园里的生命,如诗一般的美好,也如诗一样地富于生命力,然而诗社总因人的各种原因,空了几社。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世事纷扰就会越来越来多,生命被束缚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里的空,是青春活力的空,也是生命趋弱的空。
  其三,王子腾升了官,贾雨村也升了官。这二位与贾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升官喻示着贾府在官场上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也间接地告诉读者,这过年的庆典,一定非常热闹,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喜庆。
  所以贾珍早早开了宗祠,着人打扫。于是年味的大幕就从这洁屋净场开始了。
  
  三
  我们汉民族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在这一天有一个习俗,就是打扫灶房,清理屋内的杂物,使整个房屋干净整洁。乡下人称这一天为“打扬尘”,又称之为“小年。”从这一天起,年味一天天就变浓了。
  我们来看看贾府里是怎样准备过年的:
  一是洁物净场,前面说过贾珍已经着人打扫了宗祠。
  二是准备压岁钱和礼物,这是家族中的妇女要做的事,所以“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
  三是去皇宫领取春节的赏赐,那个赏赐是什么样的呢?
  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封条,就是“皇恩永锡”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词祭司的印记。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法,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列位,看过这小段文字,有没有什么感受?这里有一个机关管理的问题,作者把这一点写得非常详细。表面看似乎皇宫里的赏赐是非常到位的:有名目、有数量、有签字、有交接画押,一丝不苟。然而想想,其实这是一种对人的不信任。凡签字画押的越多,束缚的条款自然也会越多,规矩多了,会占用时间,占用人力。这些条款和规矩既是对人性的压抑,也是相互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我们现实中,去很多机关办事,又是填表、又是声明、又是签字,严防死守不留下任何缝隙,这其实是机关不负责的表现,怕担责、怕麻烦,所以把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搞得非常复杂,既使机构臃肿,又降低办事效率。更有甚者,使那些老弱病残的老百姓望而却步。所以许多人去机关办事,为了图省事,就不按套路来,而是找关系,私下给机关办事的人送钱送物,久而久之,使社会资源分配极为不公平,同时也滋生了腐败。
  四是准备年后请客的排期。贾珍又命贾蓉道:“你去问问你那边二婶娘,正月里请吃年酒的日子拟了没有?若拟定了,叫书房里明白开了单子来,咱们再请时,就不能重复了。旧年不留神重了几家,人家不说咱们不留心,倒象两家商议定了,送虚情怕费事的一样。”贾蓉忙答应去了。
  吃年酒,我们小时候叫走亲戚,与这里贾珍说的一样。一般正月间,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三亲六戚之间互相请吃饭,从正月初二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似乎不把亲戚走个遍,这个年就没算过完。所以贾珍叫贾蓉去凤姐那里问排期——亦即查看这个排期有没有冲突,使亲戚吃了这家,却没吃到那一家,失了礼数。
  五是收年租。年末了,是收入清算的日子。就是现代社会,到了年末,也是讨债和要帐的最佳日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总结,该了的要了,该结束的要结束,所以年末,是一个终结的日子,也喻示着美好希望的开始。
  这时候贾府里的佃户应该上缴租子了。缴多少呢?那老庄头乌进孝带了账单来: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
  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
  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百个,各色杂鱼二百
  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
  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担,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
  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玩意儿:活鹿两对,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这个账单里所列的物品非常吓人:有山珍,有海味;有鲜活的,有风干的;有自然的,有养殖的;有常见的家禽家畜,有野生的动植物;有用度的炭,有娱乐的小动物……凡土地里出产的,应有尽有,层次丰富,数量巨大。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应该有好几十车,假如从东北运到北京,这一路上跋山涉水,穿壑踏雪,至少要走上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乌进孝说:
  “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日子有限,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
  然而贾珍却嫌所送之物不够:“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潦,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贾珍的话里,有一种富贵人家的傲慢,也有作为地主阶层的那种气势凌人的姿态。然而作为传统的中国农民,一辈子耕种在土地里,靠天吃饭,没有哪个能保证年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所以这一本丰富的账单,不知包含了农民一年多少心血和汗水!
  然而,再穷不能穷权贵,所有的财富都得从底层人身上攫取来,用以维持住这些富贵人家一年的开支与挥霍,就像贾珍说的一样:“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记得一折现代京戏《白毛女》:大年三十,地主派人到喜儿家讨债,生生地逼得杨白劳把女儿交给了地主抵了债务,使本来应该在年夜里团聚的父女,变成了生离死别的悲剧。我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权贵们没有人文的思想,没有对穷困者起码的尊重和关照,迟早有一天,那样的权贵组织会被镰刀割掉,也会被铁锤砸烂。历史告诉我们,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酷,是埋葬他们政权的最直接的原因——组织总是被组织内的人玩死的,自古以来,莫不如是。
  所以这本小说写贾府的衰落,也正喻示了一个政治体系的最终灭亡。
  
  四
  当下贾府过年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此正值腊月二十九日:
  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垂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各种彩灯、楹联挂牌,显示着一种张灯结彩的热闹气氛。门,从外依次打开,一种祥和与幸福,一种迎春纳福的景象。人,从大装到朝贺,是对社稷江山、君王帝制的感戴——过去的一年,人民安居乐业;过去的一年,我们感激君王仁爱!
  作者借薛宝琴的眼睛,通过第三者来看贾府里的祭祀活动,这第三者的眼,把当时情形公正地展现给读者,没有评论,没有褒贬,只是客观呈现此情此景。倘若小说后来有人指责,似乎也与作者无关,借他人的眼,达自己的意,作者置身事外,真是高妙的写作手法!
  在薛宝琴的眼里,对贾府宗祠的里的摆设、楹联,以及所看到的牌匾,一一地加以展现出来,体现了这个大家族的富贵、权威、文化和显赫。
  再看这里的祭礼,却是复杂而周到:
  第一是贾府里男人出席的,祭祀是贾府的祖先:只见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第一重祭礼,比较官方,其祭品显得精致而珍贵,礼仪严肃而认真。《礼记》上讲祭祀有四种:禘、郊、宗、祖。前两种一般指天子和王公大臣要参加的祭祀,后两种指家祭。所以贾府这里由男人主持的应该属宗祭,——即祭祀远去的祖宗或天子,也包括乐祭拜天地。
  待他们祭祀完毕,所有的男人才往正堂: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站列,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至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去,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这是第二重祭礼,祭祀近逝的祖宗,这里就包括宁公和荣公。所以这祭祀活动由贾母亲自主持。看这祭祀的过程,长幼有序,从外到内,从“草”到“文”辈排列,一个不差;男女分列,男在槛外,女在槛内;传祭品时,从仆人到晚辈,依次到辈分高的,最后由贾母亲自摆放。下拜时,左昭右穆,男东女西,庄重而严肃;跪拜时,只听环佩靴履之音,其余鸦雀无闻。作者采用细笔,一一道来,我想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哪有这样深刻细致的描写?
  有时候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把这种祭祀之事写得如此详细呢?也许这种仪式,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礼仪,它既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文化。从秩序上讲,这遵循了儒家的思想,当然这是礼教的东西,而这种礼教文化从天子到平民,似乎都是认同的,它可能起着除法律之外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但从生命的角度上看,让人们记住自己生于何处,将归何往,生命的生生不息,到底是怎样的过程。祭祀先祖,是对故土的一种怀念,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没有故土,也就没有文化的根。
  祭祀完毕,所有子孙均要向贾母行礼。贾府从祭祀的严肃庄重一下子变得热烈活泼起来:
  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尤氏上房地下,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泥鳅流金珐琅大火盆,正面炕上铺着新猩红毡子,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坐褥,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两边又铺皮褥,请贾母一辈的两三位妯娌坐了。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下。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姐妹坐。尤氏用茶盘亲捧茶与贾母,贾蓉媳妇捧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贾蓉媳妇又捧与众姐妹。
  作者在写贾府众女性晚辈向贾母敬茶时,并不用更多的笔墨,而是用红、黄、黑、白等暖色调组成的摆设、家具、靠垫,加之堂上彩灯辉煌、锦帐高挂来烘托出一种富贵热烈的气氛。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那样的场景,似乎可以看见香烛辉煌,暖意袭人之下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与众女人谈笑风生。隔着书页,那色彩犹在眼前;那喧嚣仍在耳边……
  祭祀结束,贾母要回荣府了。贾母与年老妯娌们闲话了两三句,便命看轿,凤姐儿忙上去搀起来。尤氏笑回说:“已经预备下老太太的晚饭。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用过晚饭再过去。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
  贾母为何不在宁府吃晚饭呢?因为这是过年,我们民间的习俗里,年夜饭应该在自己的家里吃。宁公是贾府的老大,所以贾府里的宗祠修筑在宁府之中,为了过年的祭祖,两府的人才聚集在宁府之内。而贾母是荣公之妻,照例应该回荣府吃年饭,毕竟荣府的子孙,才是自己最亲近的家人——吃年夜饭才有真正的团圆气氛。
  
  五
  及至到了正月十五夜,荣府举行家宴,宴请荣宁二府各子侄男孙媳等,那场面自然又与众不同:
  贾母歪在榻上,和众人说笑一回,又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又说:“恕我老了骨头疼,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榻下并不摆席面,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外另设一小高桌,摆着杯箸。在旁边一席,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馔果菜来,先捧给贾母看,喜则留在小桌上尝尝,仍撤了放在席上。只算他四人跟着贾母坐。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下边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的媳妇,西边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姐妹等。
  ……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廊上几席,就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贵芹、贾芸、贾菖,贾菱等。
  贾母的富贵相,从她身边的摆件、靠褥,和他慵懒地歪在榻上的情形表现了出来。富贵里的应酬,对一个年迈的老人家来说,是一种折磨,所以贾母感到了困乏——也只有在自己家里,她才可以放松,所以她说:“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也许富贵里的礼仪和规矩,对老人和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压力。平常百姓人家,讲不起这样的规矩,也摆不出那样的排场,然而却拥有更多的快乐和自由,所以在对富贵的认知上,道家发明了一个非常具有哲理的词:“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的。人应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不过奢,不过贪。
  再看看荣府那十几席是怎么摆设的。女眷全坐在里面,男人坐在廊上,这是规矩。只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才对什么是真正的富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个真正的贵族家庭,不仅仅是物质的奢华,更多的体现在文化方面:那种传承下来的礼节、规矩,以及像这样大型的庆典活动中的楹联、吟诗作对和戏曲的欣赏,才是富贵气息里的生命之源。
  贵族要有贵族精神,这种精神不是钱权的拥有,更多是对文化的拥有,没有文化的家族,算不上贵族,最多只能算一个暴发户而已。
  作者写这一场盛大的节日场面,借对贾府里各种物品的铺排,各种鲜艳颜色的映衬,把节日里的气氛写得热烈而富贵。细细品味,这一回与元春省亲那一场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富贵的显赫里,正是生命虚无的表现,越是富贵繁华,愈显得生命的单薄,待到繁华落幕之时,不过一场梦,一场虚空而已。
  
  2022年7月3日于金犀庭苑

  这本小说写到这里,似乎情节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大观园里的诗社到这一场宏大的节日活动,贾府里的繁华与富贵,已经达到极盛之际。
  一年一度的春节,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尤其是对我们汉民族而言,春节的意义特别重大。它不仅是农历年的年末,新一年的伊始,而且它还集中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文化、礼教、游艺、饮食、人情世故等的节日,从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植在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
  而小说这一回详细地写了贾府过年的隆重和盛大——宁府祭祀的严肃认真;荣府元宵夜宴的宏大和奢华。作者不急不慢,有条不紊地慢慢道来: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写得非常细致,也十分到位。在贾府的这个年味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体现。
  有时候读小说这部分内容,会突然产生一种疑问:据考证,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满族人,严格地说,他应该对满族的节日习俗非常熟悉,但看小说此处,却把汉族人过年的风俗写得如此详细,而且细节描写到惊人的地步。
  有人评这本小说时说它是一本反对礼教的书,然而看作者却又把礼教写得如此详尽和细致,似乎又有几分推崇和热爱。也许正是这样,才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值得人们阅读的地方——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从多方面,多视角地展现社会现象、人性的复杂程度,让读者对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更全面和更深刻的了解。
  
  二
  小说本回从晴雯的病写起,因为晴雯寒夜带病为宝玉补裘之事,使病情更加严重了,小说里这样写道:
  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昔是个使力不使心的人,再者素昔饮食清淡,饥饱无伤的。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故于前一日病时,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如今虽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
  很奇怪,按现代医学上讲,生病的人应该补充能量和营养,而这贾府里的秘方却是生病要净饿的。试想想,生病的人本来就身体虚弱,如果净饿的话,恐怕更难以支撑。我每次读到这里,总产生这样的疑问。有一次我带孩子的外婆去蓉城的中医院看病,突然想起这个问题,便问及一个老中医,后来她解释说,一般的小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或者胃肠型感冒,采取净饿的方法有一定的疗效,原因有二:一是旧时中国人皆以中医为主,煎药又以汤剂,每一次均要喝上一碗或者二至三碗,其实病人喝下去后并不产生饥饿感的,而且保持一种饿的状态,更利于人体对汤剂的吸收。何况净饿时,也可以降低感染炎症的可能性。二是,中药的君臣相佐,讲的是药性之间的合理搭配才能得到最佳的药效,如果再吃东西,有可能所吃的食物对药物的药性产生对抗作用,更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所以中医开药后均要嘱服:忌食什么,忌饮什么。恐怕原因便在于此。
  不管怎样说,晴雯的这一次生病的治疗时间不短,所以一直拖到了年下也不见大愈:
  只因李纨亦因时气感冒;邢夫人正害火眼,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娘、李纹、李绮家去住几天。宝玉又见袭人常常思母含悲,晴雯又未大愈,因此诗社一事,皆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社。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儿治办年事。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提。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
  看这三段文字,一两百字,却写了不少的内容。乍一看,全是无关紧要的闲笔,许多读者有时候读这些文字会一眼瞟过,很难深究其中的内容和特点。《红楼梦》这本小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往往在大处着笔的,是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的大场面,而往往闲处着笔的,却隐藏着深意——或伏笔,或隐含着小说情节的大转折。
  如邢夫人的火眼。火眼是什么病呢?即风热眼,俗称红眼病。学名急性结膜炎,系感受风热所致,指双眼红赤疼痛,羞明多泪,发热头痛病症,多发生于夏秋炎热季节。而小说这里写的正是冬天,邢夫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我们蓉城乡下人喜欢把那种多妒忌,又喜欢占小便宜的人,称之为“得红眼病”,看来作者写邢夫人的火眼,也不是偶然发生的,那正是邢夫人的一种旧病而已。
  再者,诗社也空了几社了。大观园里的生命,如诗一般的美好,也如诗一样地富于生命力,然而诗社总因人的各种原因,空了几社。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世事纷扰就会越来越来多,生命被束缚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里的空,是青春活力的空,也是生命趋弱的空。
  其三,王子腾升了官,贾雨村也升了官。这二位与贾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升官喻示着贾府在官场上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也间接地告诉读者,这过年的庆典,一定非常热闹,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喜庆。
  所以贾珍早早开了宗祠,着人打扫。于是年味的大幕就从这洁屋净场开始了。
  
  三
  我们汉民族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在这一天有一个习俗,就是打扫灶房,清理屋内的杂物,使整个房屋干净整洁。乡下人称这一天为“打扬尘”,又称之为“小年。”从这一天起,年味一天天就变浓了。
  我们来看看贾府里是怎样准备过年的:
  一是洁物净场,前面说过贾珍已经着人打扫了宗祠。
  二是准备压岁钱和礼物,这是家族中的妇女要做的事,所以“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
  三是去皇宫领取春节的赏赐,那个赏赐是什么样的呢?
  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封条,就是“皇恩永锡”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词祭司的印记。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法,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列位,看过这小段文字,有没有什么感受?这里有一个机关管理的问题,作者把这一点写得非常详细。表面看似乎皇宫里的赏赐是非常到位的:有名目、有数量、有签字、有交接画押,一丝不苟。然而想想,其实这是一种对人的不信任。凡签字画押的越多,束缚的条款自然也会越多,规矩多了,会占用时间,占用人力。这些条款和规矩既是对人性的压抑,也是相互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我们现实中,去很多机关办事,又是填表、又是声明、又是签字,严防死守不留下任何缝隙,这其实是机关不负责的表现,怕担责、怕麻烦,所以把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搞得非常复杂,既使机构臃肿,又降低办事效率。更有甚者,使那些老弱病残的老百姓望而却步。所以许多人去机关办事,为了图省事,就不按套路来,而是找关系,私下给机关办事的人送钱送物,久而久之,使社会资源分配极为不公平,同时也滋生了腐败。
  四是准备年后请客的排期。贾珍又命贾蓉道:“你去问问你那边二婶娘,正月里请吃年酒的日子拟了没有?若拟定了,叫书房里明白开了单子来,咱们再请时,就不能重复了。旧年不留神重了几家,人家不说咱们不留心,倒象两家商议定了,送虚情怕费事的一样。”贾蓉忙答应去了。
  吃年酒,我们小时候叫走亲戚,与这里贾珍说的一样。一般正月间,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三亲六戚之间互相请吃饭,从正月初二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似乎不把亲戚走个遍,这个年就没算过完。所以贾珍叫贾蓉去凤姐那里问排期——亦即查看这个排期有没有冲突,使亲戚吃了这家,却没吃到那一家,失了礼数。
  五是收年租。年末了,是收入清算的日子。就是现代社会,到了年末,也是讨债和要帐的最佳日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总结,该了的要了,该结束的要结束,所以年末,是一个终结的日子,也喻示着美好希望的开始。
  这时候贾府里的佃户应该上缴租子了。缴多少呢?那老庄头乌进孝带了账单来: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
  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
  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百个,各色杂鱼二百
  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
  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担,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
  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玩意儿:活鹿两对,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这个账单里所列的物品非常吓人:有山珍,有海味;有鲜活的,有风干的;有自然的,有养殖的;有常见的家禽家畜,有野生的动植物;有用度的炭,有娱乐的小动物……凡土地里出产的,应有尽有,层次丰富,数量巨大。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应该有好几十车,假如从东北运到北京,这一路上跋山涉水,穿壑踏雪,至少要走上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乌进孝说:
  “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日子有限,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
  然而贾珍却嫌所送之物不够:“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潦,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贾珍的话里,有一种富贵人家的傲慢,也有作为地主阶层的那种气势凌人的姿态。然而作为传统的中国农民,一辈子耕种在土地里,靠天吃饭,没有哪个能保证年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所以这一本丰富的账单,不知包含了农民一年多少心血和汗水!
  然而,再穷不能穷权贵,所有的财富都得从底层人身上攫取来,用以维持住这些富贵人家一年的开支与挥霍,就像贾珍说的一样:“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记得一折现代京戏《白毛女》:大年三十,地主派人到喜儿家讨债,生生地逼得杨白劳把女儿交给了地主抵了债务,使本来应该在年夜里团聚的父女,变成了生离死别的悲剧。我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权贵们没有人文的思想,没有对穷困者起码的尊重和关照,迟早有一天,那样的权贵组织会被镰刀割掉,也会被铁锤砸烂。历史告诉我们,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酷,是埋葬他们政权的最直接的原因——组织总是被组织内的人玩死的,自古以来,莫不如是。
  所以这本小说写贾府的衰落,也正喻示了一个政治体系的最终灭亡。
  
  四
  当下贾府过年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此正值腊月二十九日:
  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垂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各种彩灯、楹联挂牌,显示着一种张灯结彩的热闹气氛。门,从外依次打开,一种祥和与幸福,一种迎春纳福的景象。人,从大装到朝贺,是对社稷江山、君王帝制的感戴——过去的一年,人民安居乐业;过去的一年,我们感激君王仁爱!
  作者借薛宝琴的眼睛,通过第三者来看贾府里的祭祀活动,这第三者的眼,把当时情形公正地展现给读者,没有评论,没有褒贬,只是客观呈现此情此景。倘若小说后来有人指责,似乎也与作者无关,借他人的眼,达自己的意,作者置身事外,真是高妙的写作手法!
  在薛宝琴的眼里,对贾府宗祠的里的摆设、楹联,以及所看到的牌匾,一一地加以展现出来,体现了这个大家族的富贵、权威、文化和显赫。
  再看这里的祭礼,却是复杂而周到:
  第一是贾府里男人出席的,祭祀是贾府的祖先:只见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第一重祭礼,比较官方,其祭品显得精致而珍贵,礼仪严肃而认真。《礼记》上讲祭祀有四种:禘、郊、宗、祖。前两种一般指天子和王公大臣要参加的祭祀,后两种指家祭。所以贾府这里由男人主持的应该属宗祭,——即祭祀远去的祖宗或天子,也包括乐祭拜天地。
  待他们祭祀完毕,所有的男人才往正堂: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站列,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至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去,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这是第二重祭礼,祭祀近逝的祖宗,这里就包括宁公和荣公。所以这祭祀活动由贾母亲自主持。看这祭祀的过程,长幼有序,从外到内,从“草”到“文”辈排列,一个不差;男女分列,男在槛外,女在槛内;传祭品时,从仆人到晚辈,依次到辈分高的,最后由贾母亲自摆放。下拜时,左昭右穆,男东女西,庄重而严肃;跪拜时,只听环佩靴履之音,其余鸦雀无闻。作者采用细笔,一一道来,我想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哪有这样深刻细致的描写?
  有时候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把这种祭祀之事写得如此详细呢?也许这种仪式,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礼仪,它既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文化。从秩序上讲,这遵循了儒家的思想,当然这是礼教的东西,而这种礼教文化从天子到平民,似乎都是认同的,它可能起着除法律之外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但从生命的角度上看,让人们记住自己生于何处,将归何往,生命的生生不息,到底是怎样的过程。祭祀先祖,是对故土的一种怀念,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没有故土,也就没有文化的根。
  祭祀完毕,所有子孙均要向贾母行礼。贾府从祭祀的严肃庄重一下子变得热烈活泼起来:
  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尤氏上房地下,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泥鳅流金珐琅大火盆,正面炕上铺着新猩红毡子,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坐褥,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两边又铺皮褥,请贾母一辈的两三位妯娌坐了。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下。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姐妹坐。尤氏用茶盘亲捧茶与贾母,贾蓉媳妇捧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贾蓉媳妇又捧与众姐妹。
  作者在写贾府众女性晚辈向贾母敬茶时,并不用更多的笔墨,而是用红、黄、黑、白等暖色调组成的摆设、家具、靠垫,加之堂上彩灯辉煌、锦帐高挂来烘托出一种富贵热烈的气氛。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那样的场景,似乎可以看见香烛辉煌,暖意袭人之下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与众女人谈笑风生。隔着书页,那色彩犹在眼前;那喧嚣仍在耳边……
  祭祀结束,贾母要回荣府了。贾母与年老妯娌们闲话了两三句,便命看轿,凤姐儿忙上去搀起来。尤氏笑回说:“已经预备下老太太的晚饭。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用过晚饭再过去。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
  贾母为何不在宁府吃晚饭呢?因为这是过年,我们民间的习俗里,年夜饭应该在自己的家里吃。宁公是贾府的老大,所以贾府里的宗祠修筑在宁府之中,为了过年的祭祖,两府的人才聚集在宁府之内。而贾母是荣公之妻,照例应该回荣府吃年饭,毕竟荣府的子孙,才是自己最亲近的家人——吃年夜饭才有真正的团圆气氛。
  
  五
  及至到了正月十五夜,荣府举行家宴,宴请荣宁二府各子侄男孙媳等,那场面自然又与众不同:
  贾母歪在榻上,和众人说笑一回,又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又说:“恕我老了骨头疼,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榻下并不摆席面,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外另设一小高桌,摆着杯箸。在旁边一席,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馔果菜来,先捧给贾母看,喜则留在小桌上尝尝,仍撤了放在席上。只算他四人跟着贾母坐。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下边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的媳妇,西边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姐妹等。
  ……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廊上几席,就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贵芹、贾芸、贾菖,贾菱等。
  贾母的富贵相,从她身边的摆件、靠褥,和他慵懒地歪在榻上的情形表现了出来。富贵里的应酬,对一个年迈的老人家来说,是一种折磨,所以贾母感到了困乏——也只有在自己家里,她才可以放松,所以她说:“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也许富贵里的礼仪和规矩,对老人和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压力。平常百姓人家,讲不起这样的规矩,也摆不出那样的排场,然而却拥有更多的快乐和自由,所以在对富贵的认知上,道家发明了一个非常具有哲理的词:“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的。人应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不过奢,不过贪。
  再看看荣府那十几席是怎么摆设的。女眷全坐在里面,男人坐在廊上,这是规矩。只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才对什么是真正的富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个真正的贵族家庭,不仅仅是物质的奢华,更多的体现在文化方面:那种传承下来的礼节、规矩,以及像这样大型的庆典活动中的楹联、吟诗作对和戏曲的欣赏,才是富贵气息里的生命之源。
  贵族要有贵族精神,这种精神不是钱权的拥有,更多是对文化的拥有,没有文化的家族,算不上贵族,最多只能算一个暴发户而已。
  作者写这一场盛大的节日场面,借对贾府里各种物品的铺排,各种鲜艳颜色的映衬,把节日里的气氛写得热烈而富贵。细细品味,这一回与元春省亲那一场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富贵的显赫里,正是生命虚无的表现,越是富贵繁华,愈显得生命的单薄,待到繁华落幕之时,不过一场梦,一场虚空而已。
  
  2022年7月3日于金犀庭苑

  这本小说写到这里,似乎情节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大观园里的诗社到这一场宏大的节日活动,贾府里的繁华与富贵,已经达到极盛之际。
  一年一度的春节,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尤其是对我们汉民族而言,春节的意义特别重大。它不仅是农历年的年末,新一年的伊始,而且它还集中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文化、礼教、游艺、饮食、人情世故等的节日,从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植在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
  而小说这一回详细地写了贾府过年的隆重和盛大——宁府祭祀的严肃认真;荣府元宵夜宴的宏大和奢华。作者不急不慢,有条不紊地慢慢道来: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写得非常细致,也十分到位。在贾府的这个年味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体现。
  有时候读小说这部分内容,会突然产生一种疑问:据考证,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满族人,严格地说,他应该对满族的节日习俗非常熟悉,但看小说此处,却把汉族人过年的风俗写得如此详细,而且细节描写到惊人的地步。
  有人评这本小说时说它是一本反对礼教的书,然而看作者却又把礼教写得如此详尽和细致,似乎又有几分推崇和热爱。也许正是这样,才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值得人们阅读的地方——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从多方面,多视角地展现社会现象、人性的复杂程度,让读者对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更全面和更深刻的了解。
  
  二
  小说本回从晴雯的病写起,因为晴雯寒夜带病为宝玉补裘之事,使病情更加严重了,小说里这样写道:
  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昔是个使力不使心的人,再者素昔饮食清淡,饥饱无伤的。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故于前一日病时,就饿了两三天,又谨慎服药调养。如今虽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
  很奇怪,按现代医学上讲,生病的人应该补充能量和营养,而这贾府里的秘方却是生病要净饿的。试想想,生病的人本来就身体虚弱,如果净饿的话,恐怕更难以支撑。我每次读到这里,总产生这样的疑问。有一次我带孩子的外婆去蓉城的中医院看病,突然想起这个问题,便问及一个老中医,后来她解释说,一般的小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或者胃肠型感冒,采取净饿的方法有一定的疗效,原因有二:一是旧时中国人皆以中医为主,煎药又以汤剂,每一次均要喝上一碗或者二至三碗,其实病人喝下去后并不产生饥饿感的,而且保持一种饿的状态,更利于人体对汤剂的吸收。何况净饿时,也可以降低感染炎症的可能性。二是,中药的君臣相佐,讲的是药性之间的合理搭配才能得到最佳的药效,如果再吃东西,有可能所吃的食物对药物的药性产生对抗作用,更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所以中医开药后均要嘱服:忌食什么,忌饮什么。恐怕原因便在于此。
  不管怎样说,晴雯的这一次生病的治疗时间不短,所以一直拖到了年下也不见大愈:
  只因李纨亦因时气感冒;邢夫人正害火眼,迎春、岫烟皆过去朝夕侍药;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娘、李纹、李绮家去住几天。宝玉又见袭人常常思母含悲,晴雯又未大愈,因此诗社一事,皆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社。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儿治办年事。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提。
  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以备悬供遗真影像。此时荣、宁二府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
  看这三段文字,一两百字,却写了不少的内容。乍一看,全是无关紧要的闲笔,许多读者有时候读这些文字会一眼瞟过,很难深究其中的内容和特点。《红楼梦》这本小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往往在大处着笔的,是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的大场面,而往往闲处着笔的,却隐藏着深意——或伏笔,或隐含着小说情节的大转折。
  如邢夫人的火眼。火眼是什么病呢?即风热眼,俗称红眼病。学名急性结膜炎,系感受风热所致,指双眼红赤疼痛,羞明多泪,发热头痛病症,多发生于夏秋炎热季节。而小说这里写的正是冬天,邢夫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我们蓉城乡下人喜欢把那种多妒忌,又喜欢占小便宜的人,称之为“得红眼病”,看来作者写邢夫人的火眼,也不是偶然发生的,那正是邢夫人的一种旧病而已。
  再者,诗社也空了几社了。大观园里的生命,如诗一般的美好,也如诗一样地富于生命力,然而诗社总因人的各种原因,空了几社。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世事纷扰就会越来越来多,生命被束缚的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里的空,是青春活力的空,也是生命趋弱的空。
  其三,王子腾升了官,贾雨村也升了官。这二位与贾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升官喻示着贾府在官场上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也间接地告诉读者,这过年的庆典,一定非常热闹,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喜庆。
  所以贾珍早早开了宗祠,着人打扫。于是年味的大幕就从这洁屋净场开始了。
  
  三
  我们汉民族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在这一天有一个习俗,就是打扫灶房,清理屋内的杂物,使整个房屋干净整洁。乡下人称这一天为“打扬尘”,又称之为“小年。”从这一天起,年味一天天就变浓了。
  我们来看看贾府里是怎样准备过年的:
  一是洁物净场,前面说过贾珍已经着人打扫了宗祠。
  二是准备压岁钱和礼物,这是家族中的妇女要做的事,所以“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
  三是去皇宫领取春节的赏赐,那个赏赐是什么样的呢?
  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封条,就是“皇恩永锡”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词祭司的印记。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法,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列位,看过这小段文字,有没有什么感受?这里有一个机关管理的问题,作者把这一点写得非常详细。表面看似乎皇宫里的赏赐是非常到位的:有名目、有数量、有签字、有交接画押,一丝不苟。然而想想,其实这是一种对人的不信任。凡签字画押的越多,束缚的条款自然也会越多,规矩多了,会占用时间,占用人力。这些条款和规矩既是对人性的压抑,也是相互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我们现实中,去很多机关办事,又是填表、又是声明、又是签字,严防死守不留下任何缝隙,这其实是机关不负责的表现,怕担责、怕麻烦,所以把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搞得非常复杂,既使机构臃肿,又降低办事效率。更有甚者,使那些老弱病残的老百姓望而却步。所以许多人去机关办事,为了图省事,就不按套路来,而是找关系,私下给机关办事的人送钱送物,久而久之,使社会资源分配极为不公平,同时也滋生了腐败。
  四是准备年后请客的排期。贾珍又命贾蓉道:“你去问问你那边二婶娘,正月里请吃年酒的日子拟了没有?若拟定了,叫书房里明白开了单子来,咱们再请时,就不能重复了。旧年不留神重了几家,人家不说咱们不留心,倒象两家商议定了,送虚情怕费事的一样。”贾蓉忙答应去了。
  吃年酒,我们小时候叫走亲戚,与这里贾珍说的一样。一般正月间,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三亲六戚之间互相请吃饭,从正月初二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似乎不把亲戚走个遍,这个年就没算过完。所以贾珍叫贾蓉去凤姐那里问排期——亦即查看这个排期有没有冲突,使亲戚吃了这家,却没吃到那一家,失了礼数。
  五是收年租。年末了,是收入清算的日子。就是现代社会,到了年末,也是讨债和要帐的最佳日子。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总结,该了的要了,该结束的要结束,所以年末,是一个终结的日子,也喻示着美好希望的开始。
  这时候贾府里的佃户应该上缴租子了。缴多少呢?那老庄头乌进孝带了账单来: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
  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
  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百个,各色杂鱼二百
  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
  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担,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
  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玩意儿:活鹿两对,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这个账单里所列的物品非常吓人:有山珍,有海味;有鲜活的,有风干的;有自然的,有养殖的;有常见的家禽家畜,有野生的动植物;有用度的炭,有娱乐的小动物……凡土地里出产的,应有尽有,层次丰富,数量巨大。按照当时的运输能力,应该有好几十车,假如从东北运到北京,这一路上跋山涉水,穿壑踏雪,至少要走上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乌进孝说:
  “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日子有限,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
  然而贾珍却嫌所送之物不够:“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潦,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贾珍的话里,有一种富贵人家的傲慢,也有作为地主阶层的那种气势凌人的姿态。然而作为传统的中国农民,一辈子耕种在土地里,靠天吃饭,没有哪个能保证年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所以这一本丰富的账单,不知包含了农民一年多少心血和汗水!
  然而,再穷不能穷权贵,所有的财富都得从底层人身上攫取来,用以维持住这些富贵人家一年的开支与挥霍,就像贾珍说的一样:“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
  记得一折现代京戏《白毛女》:大年三十,地主派人到喜儿家讨债,生生地逼得杨白劳把女儿交给了地主抵了债务,使本来应该在年夜里团聚的父女,变成了生离死别的悲剧。我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权贵们没有人文的思想,没有对穷困者起码的尊重和关照,迟早有一天,那样的权贵组织会被镰刀割掉,也会被铁锤砸烂。历史告诉我们,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酷,是埋葬他们政权的最直接的原因——组织总是被组织内的人玩死的,自古以来,莫不如是。
  所以这本小说写贾府的衰落,也正喻示了一个政治体系的最终灭亡。
  
  四
  当下贾府过年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毕,此正值腊月二十九日:
  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垂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
  各种彩灯、楹联挂牌,显示着一种张灯结彩的热闹气氛。门,从外依次打开,一种祥和与幸福,一种迎春纳福的景象。人,从大装到朝贺,是对社稷江山、君王帝制的感戴——过去的一年,人民安居乐业;过去的一年,我们感激君王仁爱!
  作者借薛宝琴的眼睛,通过第三者来看贾府里的祭祀活动,这第三者的眼,把当时情形公正地展现给读者,没有评论,没有褒贬,只是客观呈现此情此景。倘若小说后来有人指责,似乎也与作者无关,借他人的眼,达自己的意,作者置身事外,真是高妙的写作手法!
  在薛宝琴的眼里,对贾府宗祠的里的摆设、楹联,以及所看到的牌匾,一一地加以展现出来,体现了这个大家族的富贵、权威、文化和显赫。
  再看这里的祭礼,却是复杂而周到:
  第一是贾府里男人出席的,祭祀是贾府的祖先:只见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第一重祭礼,比较官方,其祭品显得精致而珍贵,礼仪严肃而认真。《礼记》上讲祭祀有四种:禘、郊、宗、祖。前两种一般指天子和王公大臣要参加的祭祀,后两种指家祭。所以贾府这里由男人主持的应该属宗祭,——即祭祀远去的祖宗或天子,也包括乐祭拜天地。
  待他们祭祀完毕,所有的男人才往正堂:
  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站列,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至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酒茶传完,贾蓉方退出去,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当时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这是第二重祭礼,祭祀近逝的祖宗,这里就包括宁公和荣公。所以这祭祀活动由贾母亲自主持。看这祭祀的过程,长幼有序,从外到内,从“草”到“文”辈排列,一个不差;男女分列,男在槛外,女在槛内;传祭品时,从仆人到晚辈,依次到辈分高的,最后由贾母亲自摆放。下拜时,左昭右穆,男东女西,庄重而严肃;跪拜时,只听环佩靴履之音,其余鸦雀无闻。作者采用细笔,一一道来,我想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哪有这样深刻细致的描写?
  有时候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把这种祭祀之事写得如此详细呢?也许这种仪式,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礼仪,它既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文化。从秩序上讲,这遵循了儒家的思想,当然这是礼教的东西,而这种礼教文化从天子到平民,似乎都是认同的,它可能起着除法律之外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但从生命的角度上看,让人们记住自己生于何处,将归何往,生命的生生不息,到底是怎样的过程。祭祀先祖,是对故土的一种怀念,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命脉——没有故土,也就没有文化的根。
  祭祀完毕,所有子孙均要向贾母行礼。贾府从祭祀的严肃庄重一下子变得热烈活泼起来:
  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至荣府,专候与贾母行礼。尤氏上房地下,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泥鳅流金珐琅大火盆,正面炕上铺着新猩红毡子,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坐褥,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两边又铺皮褥,请贾母一辈的两三位妯娌坐了。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下。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姐妹坐。尤氏用茶盘亲捧茶与贾母,贾蓉媳妇捧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贾蓉媳妇又捧与众姐妹。
  作者在写贾府众女性晚辈向贾母敬茶时,并不用更多的笔墨,而是用红、黄、黑、白等暖色调组成的摆设、家具、靠垫,加之堂上彩灯辉煌、锦帐高挂来烘托出一种富贵热烈的气氛。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那样的场景,似乎可以看见香烛辉煌,暖意袭人之下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与众女人谈笑风生。隔着书页,那色彩犹在眼前;那喧嚣仍在耳边……
  祭祀结束,贾母要回荣府了。贾母与年老妯娌们闲话了两三句,便命看轿,凤姐儿忙上去搀起来。尤氏笑回说:“已经预备下老太太的晚饭。每年都不肯赏些体面,用过晚饭再过去。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
  贾母为何不在宁府吃晚饭呢?因为这是过年,我们民间的习俗里,年夜饭应该在自己的家里吃。宁公是贾府的老大,所以贾府里的宗祠修筑在宁府之中,为了过年的祭祖,两府的人才聚集在宁府之内。而贾母是荣公之妻,照例应该回荣府吃年饭,毕竟荣府的子孙,才是自己最亲近的家人——吃年夜饭才有真正的团圆气氛。
  
  五
  及至到了正月十五夜,荣府举行家宴,宴请荣宁二府各子侄男孙媳等,那场面自然又与众不同:
  贾母歪在榻上,和众人说笑一回,又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又说:“恕我老了骨头疼,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榻下并不摆席面,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缨络、花瓶、香炉等物,外另设一小高桌,摆着杯箸。在旁边一席,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馔果菜来,先捧给贾母看,喜则留在小桌上尝尝,仍撤了放在席上。只算他四人跟着贾母坐。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下边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的媳妇,西边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姐妹等。
  ……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廊上几席,就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贵芹、贾芸、贾菖,贾菱等。
  贾母的富贵相,从她身边的摆件、靠褥,和他慵懒地歪在榻上的情形表现了出来。富贵里的应酬,对一个年迈的老人家来说,是一种折磨,所以贾母感到了困乏——也只有在自己家里,她才可以放松,所以她说:“容我放肆些,歪着相陪罢。”也许富贵里的礼仪和规矩,对老人和小孩子来说,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压力。平常百姓人家,讲不起这样的规矩,也摆不出那样的排场,然而却拥有更多的快乐和自由,所以在对富贵的认知上,道家发明了一个非常具有哲理的词:“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的。人应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不过奢,不过贪。
  再看看荣府那十几席是怎么摆设的。女眷全坐在里面,男人坐在廊上,这是规矩。只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才对什么是真正的富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个真正的贵族家庭,不仅仅是物质的奢华,更多的体现在文化方面:那种传承下来的礼节、规矩,以及像这样大型的庆典活动中的楹联、吟诗作对和戏曲的欣赏,才是富贵气息里的生命之源。
  贵族要有贵族精神,这种精神不是钱权的拥有,更多是对文化的拥有,没有文化的家族,算不上贵族,最多只能算一个暴发户而已。
  作者写这一场盛大的节日场面,借对贾府里各种物品的铺排,各种鲜艳颜色的映衬,把节日里的气氛写得热烈而富贵。细细品味,这一回与元春省亲那一场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富贵的显赫里,正是生命虚无的表现,越是富贵繁华,愈显得生命的单薄,待到繁华落幕之时,不过一场梦,一场虚空而已。
  
  2022年7月3日于金犀庭苑
声明:本网站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