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家庭教育


  对于古人而言,作诗是家常事,不仅抒发闲情雅致、所感所思,而且实用性很强,既能诗酒唱和,还能教育子孙,化作家规家训。这些诗或流传开来,让无数后人吟咏,或仅存于个人诗集,但背后总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家教家风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诗词,无不彰显着诗人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和绵绵的厚爱,也传递着他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并一直被我们沿用、遵循至今。那么通过诗词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教会孩子什么呢?又有哪些是些可以应用呢?通过学习我感觉有以下几点:1、劝学惜时。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3、家国情怀。4、厉行节俭。5、知恩报恩。6、谦让互爱。下面,分别解释。
  1、劝学惜时
  和孩子谈话,我们总是叮嘱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还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让孩子们未雨绸缪,事前做好准备.以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等经典语句。
  我们都知道《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确实,我们各个朝代的诗人都有用诗词激励、勉励、劝诫子女珍惜光阴努力学习的诗句流传。
  韩愈给在长安城南读书的儿子韩昶写诗道:“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欲成才,离不开诗书的熏陶,而若要学富五车,惟有勤学一途。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中“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时间宝贵,勉励世人珍惜光阴勤勉读书。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也曾多次写诗教子,他提醒其子耶律铸要牢记学习重要性,“汝知学不学,何啻云泥隔”;他又强调“汝方志学年,寸阴真可惜。孜孜进仁义,不可为无益”,珍惜时间多勤读经史,不要沾染不良嗜好,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明代名臣于谦在外出差时还不忘给儿子于冕寄书道:“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既表达了欣慰之情、思念之意,又勉励要好好读书,不可虚度年华,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生日的亲切寄语。
  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
  我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在教子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正直品格的引导塑造极重要。元代大儒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对其子也要求甚严,在一首《训子》诗中,有几句特别有警醒之效:“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辛过乃亲。”一般的父亲总希望自己多吃苦,让孩子少吃苦,许衡却不然,他这一生已很辛苦,但却希望孩子们的辛苦更超过父亲,这样才能多行济民之举啊。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次子外出为官时,写诗也不忘叮咛孩子,“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质朴的语言告诫孩子,不用挂念家,要多增长才干,不追求虚名,要爱惜民众,严肃的面孔下,透着舐犊情深和殷切的厚望。
  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在教子知廉上,曾写过一首别具一格的“骂儿词”,堪称奇篇:“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在这阕词的序言中,辛弃疾交待了作词背景,原来已年近六十的辛弃疾欲还乡养老,这时,一子劝他不要提前退休,现在官不够大,田产还未购置,这让后代如何“啃老”?辛弃疾大怒,遂作此词。上阙句句用典,充满历史思辨、人生哲理,到最后几句,开始痛骂起来,你没看到世间的财产像“走马灯”一样转换吗?你一张嘴吃饭,需要几个勺子?这其实是爱子深沉的表现,要知道,不义之财带来的不是富贵,而是祸患呀!此词亦庄亦谐,亦雅亦俚,发人深省。
  父亲既是孩子的榜样,又能帮助孩子树立志向。杜甫对次子宗武寄予厚望,在《又示宗武》一诗中,他写道:“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他教导宗武学经典、莫嬉戏,要像孔子弟子曾参、子游和子夏那样,学业有成,青史留名,杜甫在难顾温饱的环境下,还要求其子志存高远,真如苏轼所评“所示皆圣事也。”李商隐对其子的期许,方向上与杜甫相反,在《骄儿诗》中,他先夸其子李衮师多么聪明灵巧,又感慨自己百无一用、一事无成,最后祈望道:“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能通过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怕儿子重蹈覆辙,如他潦倒一生,还不如弃文从武、为国平乱的期望。
  关于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乐府》也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都是说“君子坦荡荡。”(论语)之诚信的优秀品质。
  我们都清楚,做人“谓真诚最能感染人”。李白“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一诺千钧,吐口唾沫要成钉。
  《礼记·中庸》: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表述了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告诉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唐·韩愈在《原道》“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告诉我们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西京杂记》卷五则说:至诚则金石为开的道理。
  明·薛瑄《读书录》中《论学》《自信》《为学》《体验》《教人》等各篇章都透露着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知一理即行一理,知一事即行一事”的诚实品质。
  咱们都知道“知行合一”,学习是为了实践,能够致用。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多首教子诗,其中一首为《冬夜读书示子聿》,将自己的学习体悟分享给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这首诗时,陆游已是老迈之年,听着窗外寒风呼啸,诗人将平生经验转为瞬间灵感,写下来给小儿子子聿听,诗人从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由于封建思想作祟,教子诗的作者大都是男性。都说父爱如山,父亲写给孩子的诗中,既有严肃不容置疑的一面,也时见情意绵绵的一面,让人读来妙趣横生,思绪良多。如透过《诗经•秦风•驷驖》描写狩猎的文学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铁汉柔情的秦襄公的形象。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因此被平王封了被戎狄所占领的原周王室所在的西岐之地。胸怀壮志的秦襄公和祖辈一样,为了赶走戎狄,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名正言顺地成为八百里秦川这片沃土的主人,与戎狄进行了持久的战斗,最终战死沙场。我们印象中的秦襄公就该是这样一位高大威武的形象。而这首《驷驖》,让我们看到了秦襄公作为父亲的一面,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带着宠爱的孩子一起打猎,并教导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信心满满,一击即中,满载而归。这就是父亲的爱,现代人认为父亲的爱身教重于言传,我们的秦襄公正是如此。相信这位被父亲宠爱的孩子,一定是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不仅学会了狩猎的技能,更学会了勇气、自信和担当,于是才有了大秦贵族精神的代代相传,也才有了后世大秦的一统天下吧。
  还有一种父子同乐凯旋而归的深情与欢畅感。这种畅快,就是父爱所带来的。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译文:
  一大群刚出生的绿色蝗虫
  在花团锦簇里安享幸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家庭的温室里做黄粱美梦
  你们应开启翅膀朝蓝天奋飞
  广阔视野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硬了翅膀的金色蝗虫
  在荒野里横冲直撞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用美好的青春胡作非为
  你们应修身养性学知识
  报效国家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肥头肥脑的褐色蝗虫
  在安乐窝里坐享清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功成名遂的时候得意忘形
  你们应用冷水清醒头脑
  人生追求哪有什么尽头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深厚,诸如朱伯庐和朱熹的两个《朱子家训》、颜真卿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清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经典文章都给我们规范了为人子女、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
  3家国情怀
  唐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有东晋·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来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
  唐·杜甫《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这是杜甫为勉励幼子宗武写的一首诗。诗人要儿子发扬和继承写诗的家风,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熟精《文选》,继承父志,不要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嬉戏,以娱乐父母。最后说自己以衰病之躯,还为儿子的生日开筵祝贺一番。诗中殷切勉励儿子远绍家学,体现了杜甫的教育思想,足见父子之情深厚。
  宋·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此诗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
  在封建社会,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父母对女儿的爱和美好的祝福也是不少的,如唐·韦庄《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对于古人而言,作诗是家常事,不仅抒发闲情雅致、所感所思,而且实用性很强,既能诗酒唱和,还能教育子孙,化作家规家训。这些诗或流传开来,让无数后人吟咏,或仅存于个人诗集,但背后总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家教家风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诗词,无不彰显着诗人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和绵绵的厚爱,也传递着他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并一直被我们沿用、遵循至今。那么通过诗词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教会孩子什么呢?又有哪些是些可以应用呢?通过学习我感觉有以下几点:1、劝学惜时。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3、家国情怀。4、厉行节俭。5、知恩报恩。6、谦让互爱。下面,分别解释。
  1、劝学惜时
  和孩子谈话,我们总是叮嘱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还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让孩子们未雨绸缪,事前做好准备.以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等经典语句。
  我们都知道《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确实,我们各个朝代的诗人都有用诗词激励、勉励、劝诫子女珍惜光阴努力学习的诗句流传。
  韩愈给在长安城南读书的儿子韩昶写诗道:“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欲成才,离不开诗书的熏陶,而若要学富五车,惟有勤学一途。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中“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时间宝贵,勉励世人珍惜光阴勤勉读书。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也曾多次写诗教子,他提醒其子耶律铸要牢记学习重要性,“汝知学不学,何啻云泥隔”;他又强调“汝方志学年,寸阴真可惜。孜孜进仁义,不可为无益”,珍惜时间多勤读经史,不要沾染不良嗜好,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明代名臣于谦在外出差时还不忘给儿子于冕寄书道:“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既表达了欣慰之情、思念之意,又勉励要好好读书,不可虚度年华,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生日的亲切寄语。
  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
  我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在教子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正直品格的引导塑造极重要。元代大儒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对其子也要求甚严,在一首《训子》诗中,有几句特别有警醒之效:“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辛过乃亲。”一般的父亲总希望自己多吃苦,让孩子少吃苦,许衡却不然,他这一生已很辛苦,但却希望孩子们的辛苦更超过父亲,这样才能多行济民之举啊。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次子外出为官时,写诗也不忘叮咛孩子,“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质朴的语言告诫孩子,不用挂念家,要多增长才干,不追求虚名,要爱惜民众,严肃的面孔下,透着舐犊情深和殷切的厚望。
  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在教子知廉上,曾写过一首别具一格的“骂儿词”,堪称奇篇:“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在这阕词的序言中,辛弃疾交待了作词背景,原来已年近六十的辛弃疾欲还乡养老,这时,一子劝他不要提前退休,现在官不够大,田产还未购置,这让后代如何“啃老”?辛弃疾大怒,遂作此词。上阙句句用典,充满历史思辨、人生哲理,到最后几句,开始痛骂起来,你没看到世间的财产像“走马灯”一样转换吗?你一张嘴吃饭,需要几个勺子?这其实是爱子深沉的表现,要知道,不义之财带来的不是富贵,而是祸患呀!此词亦庄亦谐,亦雅亦俚,发人深省。
  父亲既是孩子的榜样,又能帮助孩子树立志向。杜甫对次子宗武寄予厚望,在《又示宗武》一诗中,他写道:“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他教导宗武学经典、莫嬉戏,要像孔子弟子曾参、子游和子夏那样,学业有成,青史留名,杜甫在难顾温饱的环境下,还要求其子志存高远,真如苏轼所评“所示皆圣事也。”李商隐对其子的期许,方向上与杜甫相反,在《骄儿诗》中,他先夸其子李衮师多么聪明灵巧,又感慨自己百无一用、一事无成,最后祈望道:“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能通过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怕儿子重蹈覆辙,如他潦倒一生,还不如弃文从武、为国平乱的期望。
  关于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乐府》也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都是说“君子坦荡荡。”(论语)之诚信的优秀品质。
  我们都清楚,做人“谓真诚最能感染人”。李白“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一诺千钧,吐口唾沫要成钉。
  《礼记·中庸》: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表述了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告诉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唐·韩愈在《原道》“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告诉我们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西京杂记》卷五则说:至诚则金石为开的道理。
  明·薛瑄《读书录》中《论学》《自信》《为学》《体验》《教人》等各篇章都透露着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知一理即行一理,知一事即行一事”的诚实品质。
  咱们都知道“知行合一”,学习是为了实践,能够致用。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多首教子诗,其中一首为《冬夜读书示子聿》,将自己的学习体悟分享给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这首诗时,陆游已是老迈之年,听着窗外寒风呼啸,诗人将平生经验转为瞬间灵感,写下来给小儿子子聿听,诗人从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由于封建思想作祟,教子诗的作者大都是男性。都说父爱如山,父亲写给孩子的诗中,既有严肃不容置疑的一面,也时见情意绵绵的一面,让人读来妙趣横生,思绪良多。如透过《诗经•秦风•驷驖》描写狩猎的文学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铁汉柔情的秦襄公的形象。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因此被平王封了被戎狄所占领的原周王室所在的西岐之地。胸怀壮志的秦襄公和祖辈一样,为了赶走戎狄,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名正言顺地成为八百里秦川这片沃土的主人,与戎狄进行了持久的战斗,最终战死沙场。我们印象中的秦襄公就该是这样一位高大威武的形象。而这首《驷驖》,让我们看到了秦襄公作为父亲的一面,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带着宠爱的孩子一起打猎,并教导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信心满满,一击即中,满载而归。这就是父亲的爱,现代人认为父亲的爱身教重于言传,我们的秦襄公正是如此。相信这位被父亲宠爱的孩子,一定是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不仅学会了狩猎的技能,更学会了勇气、自信和担当,于是才有了大秦贵族精神的代代相传,也才有了后世大秦的一统天下吧。
  还有一种父子同乐凯旋而归的深情与欢畅感。这种畅快,就是父爱所带来的。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译文:
  一大群刚出生的绿色蝗虫
  在花团锦簇里安享幸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家庭的温室里做黄粱美梦
  你们应开启翅膀朝蓝天奋飞
  广阔视野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硬了翅膀的金色蝗虫
  在荒野里横冲直撞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用美好的青春胡作非为
  你们应修身养性学知识
  报效国家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肥头肥脑的褐色蝗虫
  在安乐窝里坐享清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功成名遂的时候得意忘形
  你们应用冷水清醒头脑
  人生追求哪有什么尽头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深厚,诸如朱伯庐和朱熹的两个《朱子家训》、颜真卿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清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经典文章都给我们规范了为人子女、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
  3家国情怀
  唐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有东晋·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来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
  唐·杜甫《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这是杜甫为勉励幼子宗武写的一首诗。诗人要儿子发扬和继承写诗的家风,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熟精《文选》,继承父志,不要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嬉戏,以娱乐父母。最后说自己以衰病之躯,还为儿子的生日开筵祝贺一番。诗中殷切勉励儿子远绍家学,体现了杜甫的教育思想,足见父子之情深厚。
  宋·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此诗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
  在封建社会,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父母对女儿的爱和美好的祝福也是不少的,如唐·韦庄《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西晋·左思《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娇女诗》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诗作。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剪裁几个场景,精心描绘了两个小女儿天真稚气、活泼可爱的种种情态,准确形象地勾画出她们娇憨活泼的性格,字里行间闪烁着慈父忍俊不禁的笑意,笔墨间流露着家庭生活特有的情味。此诗先写女孩儿模仿大人对镜、握笔、执书、纺绩等事,后写小孩子特有的顽皮活泼,最后写她们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由这件最让大人恼火的事引出“当与杖”的别致结局。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巧妙,笔调诙谐,语言通俗,时杂俚语,很有风趣,一段矜惜怜爱之情见于言外,十分感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约而同回想起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篇章,每每阅读或者想起来,无不激起人们努力拼搏报效祖国的豪言壮志和高尚情怀。
  4、厉行节俭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在大人带领下背诵《悯农》两首,开始接受珍惜劳动果实,要节俭的美德了。
  悯农(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商隐在《咏史二首其二》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里写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在《太平乐词二首》中也强调“岁丰仍节俭”: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
  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舞。
  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曹操的《度关山》: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朱熹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告诉我们要感恩,不能挑挑拣拣食物,要记得还有吃不饱烦的“未炊”之人呢。
  司马光在《训俭入康》中也谆谆教导我们“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是许多书法家乐写,百姓爱悬挂的警示作品。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诗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也表达了我们在大福大贵之时不得忘本,要继续珍惜节俭的好习惯。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正像《贤文》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秉承“勤俭持家”的家风国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才有了当下日益繁荣昌盛的幸福新生活。
  5、知恩报恩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得知恩、感恩、谢恩、报恩的道理。
  《诗经》中有诗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母亲为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不懈努力。
  我们都熟知唐朝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歌颂伟大无私母爱的颂歌。用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和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告诉人们要记得“报得三春晖”。
  唐李商隐的《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让我们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则说了父母之于子女的大爱应该“计深远”的原则和主旨。
  郑燮的《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万龙孙绕凤池。
  表述了后辈不要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
  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阐述了父辈对孩子教育的“细无声”之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和环境创造的作用。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重画”;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唐寅的“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诗词佳句无不表达了人们应该对师长持有的感恩之情,让我们牢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做人的道理。
  6、谦让互爱
  我们常说“和声细语展气质,谦恭礼让显风度”,在论语里就有“不学礼,无以立”。《诗经郑风》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是一篇描写男女互敬互爱、携手到老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很多温馨的场景,例如:男子外出打猎,女子在家做好饭等他;两人共饮共食,弹琴鼓瑟,情意相投;女子温柔美好,男子频频以礼相赠以示交好。能如此与爱人相处一生,互亲互爱,死而无憾矣。
  孟子也教导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使我们懂得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也正是我们能互敬互爱,所以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56个民族兄弟姐妹才会团结如一人;才能和世界各国和睦共处求大同,共同谋求人类的的幸福和进步。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还有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表达了对相亲相爱的亲人们深深的思念,发映出了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尺巷”的故事,清朝大学士张英用“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减当年秦始皇。”表述的这礼让和宽容的故事主旨,深入人心,使我们懂得,正是有了宽容之心,才使世界少了诸多争吵和战争,礼让和宽容让我们学会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这样就拥有了宽阔的胸怀,而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世界求大同同进步以及我国文明和谐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的源泉和营养,温润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所以“读诗使人明智”,这些最精简最美丽的韵律语言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启迪和希望。

  对于古人而言,作诗是家常事,不仅抒发闲情雅致、所感所思,而且实用性很强,既能诗酒唱和,还能教育子孙,化作家规家训。这些诗或流传开来,让无数后人吟咏,或仅存于个人诗集,但背后总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家教家风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诗词,无不彰显着诗人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和绵绵的厚爱,也传递着他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并一直被我们沿用、遵循至今。那么通过诗词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教会孩子什么呢?又有哪些是些可以应用呢?通过学习我感觉有以下几点:1、劝学惜时。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3、家国情怀。4、厉行节俭。5、知恩报恩。6、谦让互爱。下面,分别解释。
  1、劝学惜时
  和孩子谈话,我们总是叮嘱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还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让孩子们未雨绸缪,事前做好准备.以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等经典语句。
  我们都知道《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确实,我们各个朝代的诗人都有用诗词激励、勉励、劝诫子女珍惜光阴努力学习的诗句流传。
  韩愈给在长安城南读书的儿子韩昶写诗道:“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欲成才,离不开诗书的熏陶,而若要学富五车,惟有勤学一途。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中“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时间宝贵,勉励世人珍惜光阴勤勉读书。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也曾多次写诗教子,他提醒其子耶律铸要牢记学习重要性,“汝知学不学,何啻云泥隔”;他又强调“汝方志学年,寸阴真可惜。孜孜进仁义,不可为无益”,珍惜时间多勤读经史,不要沾染不良嗜好,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明代名臣于谦在外出差时还不忘给儿子于冕寄书道:“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既表达了欣慰之情、思念之意,又勉励要好好读书,不可虚度年华,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生日的亲切寄语。
  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
  我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在教子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正直品格的引导塑造极重要。元代大儒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对其子也要求甚严,在一首《训子》诗中,有几句特别有警醒之效:“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辛过乃亲。”一般的父亲总希望自己多吃苦,让孩子少吃苦,许衡却不然,他这一生已很辛苦,但却希望孩子们的辛苦更超过父亲,这样才能多行济民之举啊。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次子外出为官时,写诗也不忘叮咛孩子,“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质朴的语言告诫孩子,不用挂念家,要多增长才干,不追求虚名,要爱惜民众,严肃的面孔下,透着舐犊情深和殷切的厚望。
  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在教子知廉上,曾写过一首别具一格的“骂儿词”,堪称奇篇:“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在这阕词的序言中,辛弃疾交待了作词背景,原来已年近六十的辛弃疾欲还乡养老,这时,一子劝他不要提前退休,现在官不够大,田产还未购置,这让后代如何“啃老”?辛弃疾大怒,遂作此词。上阙句句用典,充满历史思辨、人生哲理,到最后几句,开始痛骂起来,你没看到世间的财产像“走马灯”一样转换吗?你一张嘴吃饭,需要几个勺子?这其实是爱子深沉的表现,要知道,不义之财带来的不是富贵,而是祸患呀!此词亦庄亦谐,亦雅亦俚,发人深省。
  父亲既是孩子的榜样,又能帮助孩子树立志向。杜甫对次子宗武寄予厚望,在《又示宗武》一诗中,他写道:“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他教导宗武学经典、莫嬉戏,要像孔子弟子曾参、子游和子夏那样,学业有成,青史留名,杜甫在难顾温饱的环境下,还要求其子志存高远,真如苏轼所评“所示皆圣事也。”李商隐对其子的期许,方向上与杜甫相反,在《骄儿诗》中,他先夸其子李衮师多么聪明灵巧,又感慨自己百无一用、一事无成,最后祈望道:“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能通过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怕儿子重蹈覆辙,如他潦倒一生,还不如弃文从武、为国平乱的期望。
  关于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乐府》也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都是说“君子坦荡荡。”(论语)之诚信的优秀品质。
  我们都清楚,做人“谓真诚最能感染人”。李白“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一诺千钧,吐口唾沫要成钉。
  《礼记·中庸》: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表述了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告诉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唐·韩愈在《原道》“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告诉我们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西京杂记》卷五则说:至诚则金石为开的道理。
  明·薛瑄《读书录》中《论学》《自信》《为学》《体验》《教人》等各篇章都透露着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知一理即行一理,知一事即行一事”的诚实品质。
  咱们都知道“知行合一”,学习是为了实践,能够致用。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多首教子诗,其中一首为《冬夜读书示子聿》,将自己的学习体悟分享给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这首诗时,陆游已是老迈之年,听着窗外寒风呼啸,诗人将平生经验转为瞬间灵感,写下来给小儿子子聿听,诗人从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由于封建思想作祟,教子诗的作者大都是男性。都说父爱如山,父亲写给孩子的诗中,既有严肃不容置疑的一面,也时见情意绵绵的一面,让人读来妙趣横生,思绪良多。如透过《诗经•秦风•驷驖》描写狩猎的文学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铁汉柔情的秦襄公的形象。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因此被平王封了被戎狄所占领的原周王室所在的西岐之地。胸怀壮志的秦襄公和祖辈一样,为了赶走戎狄,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名正言顺地成为八百里秦川这片沃土的主人,与戎狄进行了持久的战斗,最终战死沙场。我们印象中的秦襄公就该是这样一位高大威武的形象。而这首《驷驖》,让我们看到了秦襄公作为父亲的一面,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带着宠爱的孩子一起打猎,并教导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信心满满,一击即中,满载而归。这就是父亲的爱,现代人认为父亲的爱身教重于言传,我们的秦襄公正是如此。相信这位被父亲宠爱的孩子,一定是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不仅学会了狩猎的技能,更学会了勇气、自信和担当,于是才有了大秦贵族精神的代代相传,也才有了后世大秦的一统天下吧。
  还有一种父子同乐凯旋而归的深情与欢畅感。这种畅快,就是父爱所带来的。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译文:
  一大群刚出生的绿色蝗虫
  在花团锦簇里安享幸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家庭的温室里做黄粱美梦
  你们应开启翅膀朝蓝天奋飞
  广阔视野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硬了翅膀的金色蝗虫
  在荒野里横冲直撞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用美好的青春胡作非为
  你们应修身养性学知识
  报效国家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肥头肥脑的褐色蝗虫
  在安乐窝里坐享清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功成名遂的时候得意忘形
  你们应用冷水清醒头脑
  人生追求哪有什么尽头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深厚,诸如朱伯庐和朱熹的两个《朱子家训》、颜真卿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清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经典文章都给我们规范了为人子女、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
  3家国情怀
  唐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有东晋·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来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
  唐·杜甫《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这是杜甫为勉励幼子宗武写的一首诗。诗人要儿子发扬和继承写诗的家风,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熟精《文选》,继承父志,不要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嬉戏,以娱乐父母。最后说自己以衰病之躯,还为儿子的生日开筵祝贺一番。诗中殷切勉励儿子远绍家学,体现了杜甫的教育思想,足见父子之情深厚。
  宋·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此诗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
  在封建社会,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父母对女儿的爱和美好的祝福也是不少的,如唐·韦庄《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西晋·左思《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娇女诗》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诗作。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剪裁几个场景,精心描绘了两个小女儿天真稚气、活泼可爱的种种情态,准确形象地勾画出她们娇憨活泼的性格,字里行间闪烁着慈父忍俊不禁的笑意,笔墨间流露着家庭生活特有的情味。此诗先写女孩儿模仿大人对镜、握笔、执书、纺绩等事,后写小孩子特有的顽皮活泼,最后写她们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由这件最让大人恼火的事引出“当与杖”的别致结局。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巧妙,笔调诙谐,语言通俗,时杂俚语,很有风趣,一段矜惜怜爱之情见于言外,十分感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约而同回想起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篇章,每每阅读或者想起来,无不激起人们努力拼搏报效祖国的豪言壮志和高尚情怀。
  4、厉行节俭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在大人带领下背诵《悯农》两首,开始接受珍惜劳动果实,要节俭的美德了。
  悯农(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商隐在《咏史二首其二》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里写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在《太平乐词二首》中也强调“岁丰仍节俭”: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
  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舞。
  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曹操的《度关山》: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朱熹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告诉我们要感恩,不能挑挑拣拣食物,要记得还有吃不饱烦的“未炊”之人呢。
  司马光在《训俭入康》中也谆谆教导我们“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是许多书法家乐写,百姓爱悬挂的警示作品。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诗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也表达了我们在大福大贵之时不得忘本,要继续珍惜节俭的好习惯。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正像《贤文》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秉承“勤俭持家”的家风国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才有了当下日益繁荣昌盛的幸福新生活。
  5、知恩报恩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得知恩、感恩、谢恩、报恩的道理。
  《诗经》中有诗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母亲为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不懈努力。
  我们都熟知唐朝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歌颂伟大无私母爱的颂歌。用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和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告诉人们要记得“报得三春晖”。
  唐李商隐的《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让我们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则说了父母之于子女的大爱应该“计深远”的原则和主旨。
  郑燮的《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万龙孙绕凤池。
  表述了后辈不要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
  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阐述了父辈对孩子教育的“细无声”之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和环境创造的作用。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重画”;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唐寅的“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诗词佳句无不表达了人们应该对师长持有的感恩之情,让我们牢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做人的道理。
  6、谦让互爱
  我们常说“和声细语展气质,谦恭礼让显风度”,在论语里就有“不学礼,无以立”。《诗经郑风》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是一篇描写男女互敬互爱、携手到老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很多温馨的场景,例如:男子外出打猎,女子在家做好饭等他;两人共饮共食,弹琴鼓瑟,情意相投;女子温柔美好,男子频频以礼相赠以示交好。能如此与爱人相处一生,互亲互爱,死而无憾矣。
  孟子也教导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使我们懂得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也正是我们能互敬互爱,所以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56个民族兄弟姐妹才会团结如一人;才能和世界各国和睦共处求大同,共同谋求人类的的幸福和进步。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还有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表达了对相亲相爱的亲人们深深的思念,发映出了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尺巷”的故事,清朝大学士张英用“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减当年秦始皇。”表述的这礼让和宽容的故事主旨,深入人心,使我们懂得,正是有了宽容之心,才使世界少了诸多争吵和战争,礼让和宽容让我们学会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这样就拥有了宽阔的胸怀,而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世界求大同同进步以及我国文明和谐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的源泉和营养,温润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所以“读诗使人明智”,这些最精简最美丽的韵律语言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启迪和希望。

  对于古人而言,作诗是家常事,不仅抒发闲情雅致、所感所思,而且实用性很强,既能诗酒唱和,还能教育子孙,化作家规家训。这些诗或流传开来,让无数后人吟咏,或仅存于个人诗集,但背后总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家教家风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诗词,无不彰显着诗人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和绵绵的厚爱,也传递着他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并一直被我们沿用、遵循至今。那么通过诗词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教会孩子什么呢?又有哪些是些可以应用呢?通过学习我感觉有以下几点:1、劝学惜时。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3、家国情怀。4、厉行节俭。5、知恩报恩。6、谦让互爱。下面,分别解释。
  1、劝学惜时
  和孩子谈话,我们总是叮嘱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还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让孩子们未雨绸缪,事前做好准备.以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等经典语句。
  我们都知道《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确实,我们各个朝代的诗人都有用诗词激励、勉励、劝诫子女珍惜光阴努力学习的诗句流传。
  韩愈给在长安城南读书的儿子韩昶写诗道:“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欲成才,离不开诗书的熏陶,而若要学富五车,惟有勤学一途。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中“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时间宝贵,勉励世人珍惜光阴勤勉读书。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也曾多次写诗教子,他提醒其子耶律铸要牢记学习重要性,“汝知学不学,何啻云泥隔”;他又强调“汝方志学年,寸阴真可惜。孜孜进仁义,不可为无益”,珍惜时间多勤读经史,不要沾染不良嗜好,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明代名臣于谦在外出差时还不忘给儿子于冕寄书道:“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既表达了欣慰之情、思念之意,又勉励要好好读书,不可虚度年华,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生日的亲切寄语。
  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
  我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在教子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正直品格的引导塑造极重要。元代大儒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对其子也要求甚严,在一首《训子》诗中,有几句特别有警醒之效:“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辛过乃亲。”一般的父亲总希望自己多吃苦,让孩子少吃苦,许衡却不然,他这一生已很辛苦,但却希望孩子们的辛苦更超过父亲,这样才能多行济民之举啊。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次子外出为官时,写诗也不忘叮咛孩子,“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质朴的语言告诫孩子,不用挂念家,要多增长才干,不追求虚名,要爱惜民众,严肃的面孔下,透着舐犊情深和殷切的厚望。
  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在教子知廉上,曾写过一首别具一格的“骂儿词”,堪称奇篇:“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在这阕词的序言中,辛弃疾交待了作词背景,原来已年近六十的辛弃疾欲还乡养老,这时,一子劝他不要提前退休,现在官不够大,田产还未购置,这让后代如何“啃老”?辛弃疾大怒,遂作此词。上阙句句用典,充满历史思辨、人生哲理,到最后几句,开始痛骂起来,你没看到世间的财产像“走马灯”一样转换吗?你一张嘴吃饭,需要几个勺子?这其实是爱子深沉的表现,要知道,不义之财带来的不是富贵,而是祸患呀!此词亦庄亦谐,亦雅亦俚,发人深省。
  父亲既是孩子的榜样,又能帮助孩子树立志向。杜甫对次子宗武寄予厚望,在《又示宗武》一诗中,他写道:“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他教导宗武学经典、莫嬉戏,要像孔子弟子曾参、子游和子夏那样,学业有成,青史留名,杜甫在难顾温饱的环境下,还要求其子志存高远,真如苏轼所评“所示皆圣事也。”李商隐对其子的期许,方向上与杜甫相反,在《骄儿诗》中,他先夸其子李衮师多么聪明灵巧,又感慨自己百无一用、一事无成,最后祈望道:“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能通过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怕儿子重蹈覆辙,如他潦倒一生,还不如弃文从武、为国平乱的期望。
  关于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乐府》也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都是说“君子坦荡荡。”(论语)之诚信的优秀品质。
  我们都清楚,做人“谓真诚最能感染人”。李白“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一诺千钧,吐口唾沫要成钉。
  《礼记·中庸》: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表述了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告诉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唐·韩愈在《原道》“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告诉我们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西京杂记》卷五则说:至诚则金石为开的道理。
  明·薛瑄《读书录》中《论学》《自信》《为学》《体验》《教人》等各篇章都透露着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知一理即行一理,知一事即行一事”的诚实品质。
  咱们都知道“知行合一”,学习是为了实践,能够致用。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多首教子诗,其中一首为《冬夜读书示子聿》,将自己的学习体悟分享给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这首诗时,陆游已是老迈之年,听着窗外寒风呼啸,诗人将平生经验转为瞬间灵感,写下来给小儿子子聿听,诗人从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由于封建思想作祟,教子诗的作者大都是男性。都说父爱如山,父亲写给孩子的诗中,既有严肃不容置疑的一面,也时见情意绵绵的一面,让人读来妙趣横生,思绪良多。如透过《诗经•秦风•驷驖》描写狩猎的文学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铁汉柔情的秦襄公的形象。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因此被平王封了被戎狄所占领的原周王室所在的西岐之地。胸怀壮志的秦襄公和祖辈一样,为了赶走戎狄,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名正言顺地成为八百里秦川这片沃土的主人,与戎狄进行了持久的战斗,最终战死沙场。我们印象中的秦襄公就该是这样一位高大威武的形象。而这首《驷驖》,让我们看到了秦襄公作为父亲的一面,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带着宠爱的孩子一起打猎,并教导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信心满满,一击即中,满载而归。这就是父亲的爱,现代人认为父亲的爱身教重于言传,我们的秦襄公正是如此。相信这位被父亲宠爱的孩子,一定是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不仅学会了狩猎的技能,更学会了勇气、自信和担当,于是才有了大秦贵族精神的代代相传,也才有了后世大秦的一统天下吧。
  还有一种父子同乐凯旋而归的深情与欢畅感。这种畅快,就是父爱所带来的。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译文:
  一大群刚出生的绿色蝗虫
  在花团锦簇里安享幸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家庭的温室里做黄粱美梦
  你们应开启翅膀朝蓝天奋飞
  广阔视野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硬了翅膀的金色蝗虫
  在荒野里横冲直撞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用美好的青春胡作非为
  你们应修身养性学知识
  报效国家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肥头肥脑的褐色蝗虫
  在安乐窝里坐享清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功成名遂的时候得意忘形
  你们应用冷水清醒头脑
  人生追求哪有什么尽头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深厚,诸如朱伯庐和朱熹的两个《朱子家训》、颜真卿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清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经典文章都给我们规范了为人子女、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
  3家国情怀
  唐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有东晋·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来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
  唐·杜甫《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这是杜甫为勉励幼子宗武写的一首诗。诗人要儿子发扬和继承写诗的家风,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熟精《文选》,继承父志,不要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嬉戏,以娱乐父母。最后说自己以衰病之躯,还为儿子的生日开筵祝贺一番。诗中殷切勉励儿子远绍家学,体现了杜甫的教育思想,足见父子之情深厚。
  宋·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此诗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
  在封建社会,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父母对女儿的爱和美好的祝福也是不少的,如唐·韦庄《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西晋·左思《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娇女诗》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诗作。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剪裁几个场景,精心描绘了两个小女儿天真稚气、活泼可爱的种种情态,准确形象地勾画出她们娇憨活泼的性格,字里行间闪烁着慈父忍俊不禁的笑意,笔墨间流露着家庭生活特有的情味。此诗先写女孩儿模仿大人对镜、握笔、执书、纺绩等事,后写小孩子特有的顽皮活泼,最后写她们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由这件最让大人恼火的事引出“当与杖”的别致结局。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巧妙,笔调诙谐,语言通俗,时杂俚语,很有风趣,一段矜惜怜爱之情见于言外,十分感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约而同回想起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篇章,每每阅读或者想起来,无不激起人们努力拼搏报效祖国的豪言壮志和高尚情怀。
  4、厉行节俭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在大人带领下背诵《悯农》两首,开始接受珍惜劳动果实,要节俭的美德了。
  悯农(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商隐在《咏史二首其二》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里写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在《太平乐词二首》中也强调“岁丰仍节俭”: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
  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舞。
  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曹操的《度关山》: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朱熹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告诉我们要感恩,不能挑挑拣拣食物,要记得还有吃不饱烦的“未炊”之人呢。
  司马光在《训俭入康》中也谆谆教导我们“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是许多书法家乐写,百姓爱悬挂的警示作品。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诗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也表达了我们在大福大贵之时不得忘本,要继续珍惜节俭的好习惯。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正像《贤文》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秉承“勤俭持家”的家风国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才有了当下日益繁荣昌盛的幸福新生活。
  5、知恩报恩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得知恩、感恩、谢恩、报恩的道理。
  《诗经》中有诗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母亲为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不懈努力。
  我们都熟知唐朝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歌颂伟大无私母爱的颂歌。用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和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告诉人们要记得“报得三春晖”。
  唐李商隐的《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让我们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则说了父母之于子女的大爱应该“计深远”的原则和主旨。
  郑燮的《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万龙孙绕凤池。
  表述了后辈不要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
  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阐述了父辈对孩子教育的“细无声”之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和环境创造的作用。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重画”;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唐寅的“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诗词佳句无不表达了人们应该对师长持有的感恩之情,让我们牢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做人的道理。
  6、谦让互爱
  我们常说“和声细语展气质,谦恭礼让显风度”,在论语里就有“不学礼,无以立”。《诗经郑风》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是一篇描写男女互敬互爱、携手到老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很多温馨的场景,例如:男子外出打猎,女子在家做好饭等他;两人共饮共食,弹琴鼓瑟,情意相投;女子温柔美好,男子频频以礼相赠以示交好。能如此与爱人相处一生,互亲互爱,死而无憾矣。
  孟子也教导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使我们懂得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也正是我们能互敬互爱,所以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56个民族兄弟姐妹才会团结如一人;才能和世界各国和睦共处求大同,共同谋求人类的的幸福和进步。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还有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表达了对相亲相爱的亲人们深深的思念,发映出了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尺巷”的故事,清朝大学士张英用“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减当年秦始皇。”表述的这礼让和宽容的故事主旨,深入人心,使我们懂得,正是有了宽容之心,才使世界少了诸多争吵和战争,礼让和宽容让我们学会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这样就拥有了宽阔的胸怀,而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世界求大同同进步以及我国文明和谐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的源泉和营养,温润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所以“读诗使人明智”,这些最精简最美丽的韵律语言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启迪和希望。

  对于古人而言,作诗是家常事,不仅抒发闲情雅致、所感所思,而且实用性很强,既能诗酒唱和,还能教育子孙,化作家规家训。这些诗或流传开来,让无数后人吟咏,或仅存于个人诗集,但背后总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家教家风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诗词,无不彰显着诗人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和绵绵的厚爱,也传递着他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并一直被我们沿用、遵循至今。那么通过诗词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教会孩子什么呢?又有哪些是些可以应用呢?通过学习我感觉有以下几点:1、劝学惜时。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3、家国情怀。4、厉行节俭。5、知恩报恩。6、谦让互爱。下面,分别解释。
  1、劝学惜时
  和孩子谈话,我们总是叮嘱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还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让孩子们未雨绸缪,事前做好准备.以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等经典语句。
  我们都知道《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确实,我们各个朝代的诗人都有用诗词激励、勉励、劝诫子女珍惜光阴努力学习的诗句流传。
  韩愈给在长安城南读书的儿子韩昶写诗道:“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欲成才,离不开诗书的熏陶,而若要学富五车,惟有勤学一途。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中“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时间宝贵,勉励世人珍惜光阴勤勉读书。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也曾多次写诗教子,他提醒其子耶律铸要牢记学习重要性,“汝知学不学,何啻云泥隔”;他又强调“汝方志学年,寸阴真可惜。孜孜进仁义,不可为无益”,珍惜时间多勤读经史,不要沾染不良嗜好,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明代名臣于谦在外出差时还不忘给儿子于冕寄书道:“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既表达了欣慰之情、思念之意,又勉励要好好读书,不可虚度年华,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生日的亲切寄语。
  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
  我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在教子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正直品格的引导塑造极重要。元代大儒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对其子也要求甚严,在一首《训子》诗中,有几句特别有警醒之效:“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辛过乃亲。”一般的父亲总希望自己多吃苦,让孩子少吃苦,许衡却不然,他这一生已很辛苦,但却希望孩子们的辛苦更超过父亲,这样才能多行济民之举啊。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次子外出为官时,写诗也不忘叮咛孩子,“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质朴的语言告诫孩子,不用挂念家,要多增长才干,不追求虚名,要爱惜民众,严肃的面孔下,透着舐犊情深和殷切的厚望。
  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在教子知廉上,曾写过一首别具一格的“骂儿词”,堪称奇篇:“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在这阕词的序言中,辛弃疾交待了作词背景,原来已年近六十的辛弃疾欲还乡养老,这时,一子劝他不要提前退休,现在官不够大,田产还未购置,这让后代如何“啃老”?辛弃疾大怒,遂作此词。上阙句句用典,充满历史思辨、人生哲理,到最后几句,开始痛骂起来,你没看到世间的财产像“走马灯”一样转换吗?你一张嘴吃饭,需要几个勺子?这其实是爱子深沉的表现,要知道,不义之财带来的不是富贵,而是祸患呀!此词亦庄亦谐,亦雅亦俚,发人深省。
  父亲既是孩子的榜样,又能帮助孩子树立志向。杜甫对次子宗武寄予厚望,在《又示宗武》一诗中,他写道:“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他教导宗武学经典、莫嬉戏,要像孔子弟子曾参、子游和子夏那样,学业有成,青史留名,杜甫在难顾温饱的环境下,还要求其子志存高远,真如苏轼所评“所示皆圣事也。”李商隐对其子的期许,方向上与杜甫相反,在《骄儿诗》中,他先夸其子李衮师多么聪明灵巧,又感慨自己百无一用、一事无成,最后祈望道:“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能通过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怕儿子重蹈覆辙,如他潦倒一生,还不如弃文从武、为国平乱的期望。
  关于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乐府》也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都是说“君子坦荡荡。”(论语)之诚信的优秀品质。
  我们都清楚,做人“谓真诚最能感染人”。李白“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一诺千钧,吐口唾沫要成钉。
  《礼记·中庸》: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表述了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告诉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唐·韩愈在《原道》“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告诉我们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西京杂记》卷五则说:至诚则金石为开的道理。
  明·薛瑄《读书录》中《论学》《自信》《为学》《体验》《教人》等各篇章都透露着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知一理即行一理,知一事即行一事”的诚实品质。
  咱们都知道“知行合一”,学习是为了实践,能够致用。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多首教子诗,其中一首为《冬夜读书示子聿》,将自己的学习体悟分享给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这首诗时,陆游已是老迈之年,听着窗外寒风呼啸,诗人将平生经验转为瞬间灵感,写下来给小儿子子聿听,诗人从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由于封建思想作祟,教子诗的作者大都是男性。都说父爱如山,父亲写给孩子的诗中,既有严肃不容置疑的一面,也时见情意绵绵的一面,让人读来妙趣横生,思绪良多。如透过《诗经•秦风•驷驖》描写狩猎的文学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铁汉柔情的秦襄公的形象。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因此被平王封了被戎狄所占领的原周王室所在的西岐之地。胸怀壮志的秦襄公和祖辈一样,为了赶走戎狄,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名正言顺地成为八百里秦川这片沃土的主人,与戎狄进行了持久的战斗,最终战死沙场。我们印象中的秦襄公就该是这样一位高大威武的形象。而这首《驷驖》,让我们看到了秦襄公作为父亲的一面,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带着宠爱的孩子一起打猎,并教导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信心满满,一击即中,满载而归。这就是父亲的爱,现代人认为父亲的爱身教重于言传,我们的秦襄公正是如此。相信这位被父亲宠爱的孩子,一定是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不仅学会了狩猎的技能,更学会了勇气、自信和担当,于是才有了大秦贵族精神的代代相传,也才有了后世大秦的一统天下吧。
  还有一种父子同乐凯旋而归的深情与欢畅感。这种畅快,就是父爱所带来的。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译文:
  一大群刚出生的绿色蝗虫
  在花团锦簇里安享幸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家庭的温室里做黄粱美梦
  你们应开启翅膀朝蓝天奋飞
  广阔视野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硬了翅膀的金色蝗虫
  在荒野里横冲直撞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用美好的青春胡作非为
  你们应修身养性学知识
  报效国家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肥头肥脑的褐色蝗虫
  在安乐窝里坐享清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功成名遂的时候得意忘形
  你们应用冷水清醒头脑
  人生追求哪有什么尽头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深厚,诸如朱伯庐和朱熹的两个《朱子家训》、颜真卿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清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经典文章都给我们规范了为人子女、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
  3家国情怀
  唐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有东晋·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来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
  唐·杜甫《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这是杜甫为勉励幼子宗武写的一首诗。诗人要儿子发扬和继承写诗的家风,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熟精《文选》,继承父志,不要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嬉戏,以娱乐父母。最后说自己以衰病之躯,还为儿子的生日开筵祝贺一番。诗中殷切勉励儿子远绍家学,体现了杜甫的教育思想,足见父子之情深厚。
  宋·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此诗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
  在封建社会,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父母对女儿的爱和美好的祝福也是不少的,如唐·韦庄《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西晋·左思《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娇女诗》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诗作。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剪裁几个场景,精心描绘了两个小女儿天真稚气、活泼可爱的种种情态,准确形象地勾画出她们娇憨活泼的性格,字里行间闪烁着慈父忍俊不禁的笑意,笔墨间流露着家庭生活特有的情味。此诗先写女孩儿模仿大人对镜、握笔、执书、纺绩等事,后写小孩子特有的顽皮活泼,最后写她们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由这件最让大人恼火的事引出“当与杖”的别致结局。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巧妙,笔调诙谐,语言通俗,时杂俚语,很有风趣,一段矜惜怜爱之情见于言外,十分感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约而同回想起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篇章,每每阅读或者想起来,无不激起人们努力拼搏报效祖国的豪言壮志和高尚情怀。
  4、厉行节俭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在大人带领下背诵《悯农》两首,开始接受珍惜劳动果实,要节俭的美德了。
  悯农(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商隐在《咏史二首其二》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里写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在《太平乐词二首》中也强调“岁丰仍节俭”: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
  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舞。
  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曹操的《度关山》: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朱熹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告诉我们要感恩,不能挑挑拣拣食物,要记得还有吃不饱烦的“未炊”之人呢。
  司马光在《训俭入康》中也谆谆教导我们“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是许多书法家乐写,百姓爱悬挂的警示作品。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诗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也表达了我们在大福大贵之时不得忘本,要继续珍惜节俭的好习惯。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正像《贤文》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秉承“勤俭持家”的家风国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才有了当下日益繁荣昌盛的幸福新生活。
  5、知恩报恩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得知恩、感恩、谢恩、报恩的道理。
  《诗经》中有诗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母亲为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不懈努力。
  我们都熟知唐朝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歌颂伟大无私母爱的颂歌。用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和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告诉人们要记得“报得三春晖”。
  唐李商隐的《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让我们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则说了父母之于子女的大爱应该“计深远”的原则和主旨。
  郑燮的《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万龙孙绕凤池。
  表述了后辈不要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
  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阐述了父辈对孩子教育的“细无声”之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和环境创造的作用。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重画”;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唐寅的“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诗词佳句无不表达了人们应该对师长持有的感恩之情,让我们牢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做人的道理。
  6、谦让互爱
  我们常说“和声细语展气质,谦恭礼让显风度”,在论语里就有“不学礼,无以立”。《诗经郑风》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是一篇描写男女互敬互爱、携手到老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很多温馨的场景,例如:男子外出打猎,女子在家做好饭等他;两人共饮共食,弹琴鼓瑟,情意相投;女子温柔美好,男子频频以礼相赠以示交好。能如此与爱人相处一生,互亲互爱,死而无憾矣。
  孟子也教导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使我们懂得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也正是我们能互敬互爱,所以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56个民族兄弟姐妹才会团结如一人;才能和世界各国和睦共处求大同,共同谋求人类的的幸福和进步。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还有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表达了对相亲相爱的亲人们深深的思念,发映出了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尺巷”的故事,清朝大学士张英用“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减当年秦始皇。”表述的这礼让和宽容的故事主旨,深入人心,使我们懂得,正是有了宽容之心,才使世界少了诸多争吵和战争,礼让和宽容让我们学会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这样就拥有了宽阔的胸怀,而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世界求大同同进步以及我国文明和谐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的源泉和营养,温润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所以“读诗使人明智”,这些最精简最美丽的韵律语言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启迪和希望。

  对于古人而言,作诗是家常事,不仅抒发闲情雅致、所感所思,而且实用性很强,既能诗酒唱和,还能教育子孙,化作家规家训。这些诗或流传开来,让无数后人吟咏,或仅存于个人诗集,但背后总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家教家风的有关家庭教育的诗词,无不彰显着诗人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和绵绵的厚爱,也传递着他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并一直被我们沿用、遵循至今。那么通过诗词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教会孩子什么呢?又有哪些是些可以应用呢?通过学习我感觉有以下几点:1、劝学惜时。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3、家国情怀。4、厉行节俭。5、知恩报恩。6、谦让互爱。下面,分别解释。
  1、劝学惜时
  和孩子谈话,我们总是叮嘱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还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让孩子们未雨绸缪,事前做好准备.以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等经典语句。
  我们都知道《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确实,我们各个朝代的诗人都有用诗词激励、勉励、劝诫子女珍惜光阴努力学习的诗句流传。
  韩愈给在长安城南读书的儿子韩昶写诗道:“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欲成才,离不开诗书的熏陶,而若要学富五车,惟有勤学一途。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中“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时间宝贵,勉励世人珍惜光阴勤勉读书。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也曾多次写诗教子,他提醒其子耶律铸要牢记学习重要性,“汝知学不学,何啻云泥隔”;他又强调“汝方志学年,寸阴真可惜。孜孜进仁义,不可为无益”,珍惜时间多勤读经史,不要沾染不良嗜好,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明代名臣于谦在外出差时还不忘给儿子于冕寄书道:“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既表达了欣慰之情、思念之意,又勉励要好好读书,不可虚度年华,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生日的亲切寄语。
  2、品质塑造(清廉励志诚信力行)
  我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在教子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正直品格的引导塑造极重要。元代大儒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对其子也要求甚严,在一首《训子》诗中,有几句特别有警醒之效:“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平生乃亲多苦辛,愿汝苦辛过乃亲。”一般的父亲总希望自己多吃苦,让孩子少吃苦,许衡却不然,他这一生已很辛苦,但却希望孩子们的辛苦更超过父亲,这样才能多行济民之举啊。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次子外出为官时,写诗也不忘叮咛孩子,“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龙断欲何为。”质朴的语言告诫孩子,不用挂念家,要多增长才干,不追求虚名,要爱惜民众,严肃的面孔下,透着舐犊情深和殷切的厚望。
  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在教子知廉上,曾写过一首别具一格的“骂儿词”,堪称奇篇:“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在这阕词的序言中,辛弃疾交待了作词背景,原来已年近六十的辛弃疾欲还乡养老,这时,一子劝他不要提前退休,现在官不够大,田产还未购置,这让后代如何“啃老”?辛弃疾大怒,遂作此词。上阙句句用典,充满历史思辨、人生哲理,到最后几句,开始痛骂起来,你没看到世间的财产像“走马灯”一样转换吗?你一张嘴吃饭,需要几个勺子?这其实是爱子深沉的表现,要知道,不义之财带来的不是富贵,而是祸患呀!此词亦庄亦谐,亦雅亦俚,发人深省。
  父亲既是孩子的榜样,又能帮助孩子树立志向。杜甫对次子宗武寄予厚望,在《又示宗武》一诗中,他写道:“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他教导宗武学经典、莫嬉戏,要像孔子弟子曾参、子游和子夏那样,学业有成,青史留名,杜甫在难顾温饱的环境下,还要求其子志存高远,真如苏轼所评“所示皆圣事也。”李商隐对其子的期许,方向上与杜甫相反,在《骄儿诗》中,他先夸其子李衮师多么聪明灵巧,又感慨自己百无一用、一事无成,最后祈望道:“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能通过诗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怕儿子重蹈覆辙,如他潦倒一生,还不如弃文从武、为国平乱的期望。
  关于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乐府》也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都是说“君子坦荡荡。”(论语)之诚信的优秀品质。
  我们都清楚,做人“谓真诚最能感染人”。李白“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一诺千钧,吐口唾沫要成钉。
  《礼记·中庸》: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表述了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告诉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唐·韩愈在《原道》“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告诉我们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西京杂记》卷五则说:至诚则金石为开的道理。
  明·薛瑄《读书录》中《论学》《自信》《为学》《体验》《教人》等各篇章都透露着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知一理即行一理,知一事即行一事”的诚实品质。
  咱们都知道“知行合一”,学习是为了实践,能够致用。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多首教子诗,其中一首为《冬夜读书示子聿》,将自己的学习体悟分享给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这首诗时,陆游已是老迈之年,听着窗外寒风呼啸,诗人将平生经验转为瞬间灵感,写下来给小儿子子聿听,诗人从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由于封建思想作祟,教子诗的作者大都是男性。都说父爱如山,父亲写给孩子的诗中,既有严肃不容置疑的一面,也时见情意绵绵的一面,让人读来妙趣横生,思绪良多。如透过《诗经•秦风•驷驖》描写狩猎的文学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铁汉柔情的秦襄公的形象。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因此被平王封了被戎狄所占领的原周王室所在的西岐之地。胸怀壮志的秦襄公和祖辈一样,为了赶走戎狄,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名正言顺地成为八百里秦川这片沃土的主人,与戎狄进行了持久的战斗,最终战死沙场。我们印象中的秦襄公就该是这样一位高大威武的形象。而这首《驷驖》,让我们看到了秦襄公作为父亲的一面,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带着宠爱的孩子一起打猎,并教导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信心满满,一击即中,满载而归。这就是父亲的爱,现代人认为父亲的爱身教重于言传,我们的秦襄公正是如此。相信这位被父亲宠爱的孩子,一定是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不仅学会了狩猎的技能,更学会了勇气、自信和担当,于是才有了大秦贵族精神的代代相传,也才有了后世大秦的一统天下吧。
  还有一种父子同乐凯旋而归的深情与欢畅感。这种畅快,就是父爱所带来的。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译文:
  一大群刚出生的绿色蝗虫
  在花团锦簇里安享幸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家庭的温室里做黄粱美梦
  你们应开启翅膀朝蓝天奋飞
  广阔视野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硬了翅膀的金色蝗虫
  在荒野里横冲直撞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用美好的青春胡作非为
  你们应修身养性学知识
  报效国家才是你们的归宿
  
  一大群肥头肥脑的褐色蝗虫
  在安乐窝里坐享清福
  我的子孙们啊
  你们可不能在功成名遂的时候得意忘形
  你们应用冷水清醒头脑
  人生追求哪有什么尽头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深厚,诸如朱伯庐和朱熹的两个《朱子家训》、颜真卿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清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经典文章都给我们规范了为人子女、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
  3家国情怀
  唐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有东晋·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读来忍俊不禁,可以想见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
  唐·杜甫《宗武生日》: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这是杜甫为勉励幼子宗武写的一首诗。诗人要儿子发扬和继承写诗的家风,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熟精《文选》,继承父志,不要七十岁还在父母面前嬉戏,以娱乐父母。最后说自己以衰病之躯,还为儿子的生日开筵祝贺一番。诗中殷切勉励儿子远绍家学,体现了杜甫的教育思想,足见父子之情深厚。
  宋·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此诗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
  在封建社会,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父母对女儿的爱和美好的祝福也是不少的,如唐·韦庄《与小女》: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西晋·左思《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娇女诗》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诗作。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剪裁几个场景,精心描绘了两个小女儿天真稚气、活泼可爱的种种情态,准确形象地勾画出她们娇憨活泼的性格,字里行间闪烁着慈父忍俊不禁的笑意,笔墨间流露着家庭生活特有的情味。此诗先写女孩儿模仿大人对镜、握笔、执书、纺绩等事,后写小孩子特有的顽皮活泼,最后写她们把衣衫弄得一塌糊涂,由这件最让大人恼火的事引出“当与杖”的别致结局。全诗层次分明,结构巧妙,笔调诙谐,语言通俗,时杂俚语,很有风趣,一段矜惜怜爱之情见于言外,十分感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约而同回想起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篇章,每每阅读或者想起来,无不激起人们努力拼搏报效祖国的豪言壮志和高尚情怀。
  4、厉行节俭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在大人带领下背诵《悯农》两首,开始接受珍惜劳动果实,要节俭的美德了。
  悯农(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李商隐在《咏史二首其二》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里写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在《太平乐词二首》中也强调“岁丰仍节俭”: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
  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舞。
  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曹操的《度关山》: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朱熹的“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告诉我们要感恩,不能挑挑拣拣食物,要记得还有吃不饱烦的“未炊”之人呢。
  司马光在《训俭入康》中也谆谆教导我们“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是许多书法家乐写,百姓爱悬挂的警示作品。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诗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也表达了我们在大福大贵之时不得忘本,要继续珍惜节俭的好习惯。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正像《贤文》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秉承“勤俭持家”的家风国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才有了当下日益繁荣昌盛的幸福新生活。
  5、知恩报恩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得知恩、感恩、谢恩、报恩的道理。
  《诗经》中有诗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三字经》中“孟母三迁”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母亲为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不懈努力。
  我们都熟知唐朝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歌颂伟大无私母爱的颂歌。用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和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告诉人们要记得“报得三春晖”。
  唐李商隐的《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让我们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则说了父母之于子女的大爱应该“计深远”的原则和主旨。
  郑燮的《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万龙孙绕凤池。
  表述了后辈不要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
  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阐述了父辈对孩子教育的“细无声”之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和环境创造的作用。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重画”;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唐寅的“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诗词佳句无不表达了人们应该对师长持有的感恩之情,让我们牢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做人的道理。
  6、谦让互爱
  我们常说“和声细语展气质,谦恭礼让显风度”,在论语里就有“不学礼,无以立”。《诗经郑风》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这是一篇描写男女互敬互爱、携手到老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很多温馨的场景,例如:男子外出打猎,女子在家做好饭等他;两人共饮共食,弹琴鼓瑟,情意相投;女子温柔美好,男子频频以礼相赠以示交好。能如此与爱人相处一生,互亲互爱,死而无憾矣。
  孟子也教导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使我们懂得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也正是我们能互敬互爱,所以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56个民族兄弟姐妹才会团结如一人;才能和世界各国和睦共处求大同,共同谋求人类的的幸福和进步。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还有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表达了对相亲相爱的亲人们深深的思念,发映出了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尺巷”的故事,清朝大学士张英用“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减当年秦始皇。”表述的这礼让和宽容的故事主旨,深入人心,使我们懂得,正是有了宽容之心,才使世界少了诸多争吵和战争,礼让和宽容让我们学会了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这样就拥有了宽阔的胸怀,而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世界求大同同进步以及我国文明和谐建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的源泉和营养,温润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所以“读诗使人明智”,这些最精简最美丽的韵律语言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启迪和希望。
声明:本网站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