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卧龙--耶律楚材

契丹卧龙--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7月24日—公元1244年6月20日),出身于辽皇族,金朝中都燕京(今北京,汉化契丹族),人,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他因此抑郁而死。后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曾任职:金开州同知、左右司马员外郎、元中书令荣誉评定:著名政治家
  特长:博学多才,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医卜之说。
  最得意的事:陈州郡置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等十八事,请废屠城旧制,陈时务十策
  遗产:《湛然居士集》
  座右铭: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
  
  仕成吉思汗:尚武轻文的时代
  成吉思汗时代以尚武闻名,当时的蒙古政权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四处征战,公元1215年,蒙军攻下燕京。耶律楚材虽为原辽国宗室后裔,但他变通于局势,投身于成吉思汗。在那个尚武的时代,耶律楚材的满腹才学根本无法得到足够的发挥,在他心里时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
  少年英才
  耶律楚材成长在乱世中。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元朝大一统之前的列国纷争阶段,大金国最为强盛,占据中原,统治着北中国。但时过境迁,它的全盛时期已过,国势一年不如一年了。南宋王朝虽是偏于江左,但一刻也没忘记北上收复失地,不时地向北方挑战。立国甘宁陕的西夏,也对称霸中国怀有野心,乘机与南宋结交,在西北方向侵扰。真是诸强对峙,战事频生。此时,金国西北部的附庸蒙古族也乘机崛起,铁木真自被本部族推举为首领后,经过连年的征战,统一了蒙古。金章宗太和六年(1206)成为全蒙古的“汗”(皇帝),尊称成吉思汗,是为元太祖。这个新起的蒙古,更是野心勃勃,在北方不断地向金国发动进攻。金国对其咄咄逼人之势难于应付。
  就在这一年,耶律楚材17岁,他可以出仕了。因为他是当时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的儿子,按照当时金国的规矩,他可以享有赐补省掾(协助政府部门长官掌管文书、处理日常事务)官职的特权。可是他本人希冀参加正规的进士科考试。章宗认为旧的制度虽然不可更改,但是考试更可以发现人才,
  于是敕令他应期当面考试。在应试的17人中,耶律楚材风骚独占,掾吏之职自然探囊取物。从此,他便步入政界。此后,他还曾任职开州同知。
  应召于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事政权确立后,靠着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向四邻征讨。为了免于受到西夏的牵制,成吉思汗决定在攻金之前,先用兵西夏。1205-1209年间,成吉思汗对西夏攻伐三次,大大地削弱了西夏的力量,使之没有出外征战的能力了。接着,经过周密部署后,从1211年起,成吉思汗便大举进兵金国。已走下坡路却一意图谋压服南宋的金国,哪里是成吉思汗的对手,蒙军“所至都邑,皆一鼓而下”、“凡破九十余郡”,直到兵临金国中都燕京城下。
  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金主完颜永济为了躲避蒙军南下的胁迫,一面委送其女入蒙,以和亲争得金国喘息的时间。同时,决定把首都南迁至汴(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的全家随之南下,只有他本人被任命为左右司马员外郎,职掌尚书六部日常奏章,辅佐金国右丞相完颜承晖留守在中都燕京,时年24岁。
  成吉思汗十年(1215)五月,围攻燕京年余的蒙军,一举攻克燕京,右丞相完颜承晖自尽殉国。耶律楚材眼看金朝的大势已去,于是在城陷之后,便“将功名之心束之高阁”,空怀经天纬地的才识绝迹于世,弃俗投佛,在万松老人(行秀)门下钻研佛理,一去三年。艰难的入仕,磨砺了耶律楚材,他等待着时局的发展,等待着实现壮志的机会。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机会终于来到。成吉思汗既定燕地,他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问询治国大计。耶律楚材虽然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他时刻也没忘掉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极想依凭靠山,伸出双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苍生。得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要召见他,感到是一个图谋进取的好机缘。他二话没说,即刻应召前往,以便使自己的盖世才华得以施展。有一首自咏诗可以表明他此时的心迹:“圣主得中原,明诏求王佐。胡然北海游,不得南阳卧。”
  耶律楚材身材魁梧,髯长鬓美,极其勇武。回答成吉思汗的询问,更是声音洪亮而流畅。成吉思汗说到:“辽金世仇,我要为你洗雪国仇家恨。”耶律楚材的回答十分得体:“那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祖父已经入侍金朝,既然做了臣下,怎敢和君主为仇?:”成吉思汗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认为这个人重君臣之情,又遵守信义,是值得信任的。便把他留在身边,以备顾问。耶律楚材才学渊博,受到成吉思汗的宠信,并亲切地称他“长胡子”。耶律楚材此时想的是,历史上董仲舒辅佐武帝以“文治”,使得汉家气势恢弘。如今,他也找到了这样的机会。
  九年随军出征生涯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蒙古军队在对自己的宗主国金国实施了一系列痛击之后,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于是,除了仅用小股兵勇继续对中原金地蚕食鲸吞外,集中精锐之师,进行了有名的西征,攻打花刺子模国。
  成吉思汗对西方的征讨,早在1204年就开始了。那时主要是征服西辽国,1218年,成吉思汗最终灭掉西辽,使之领地尽归了蒙古。在征西过程中,中亚大国花刺子模,曾与西辽结过盟,使蒙古与花刺子模两国结下冤恨。近来,花刺子模国王摩诃未又背信弃义,杀死了蒙古派出的使者和骆驼商队,两国又生新恨。这旧恨新仇加在一起,使成吉思汗发誓,非灭掉花剌子模国不可。
  在西征开始的前一年春天,成吉思汗专程派人到燕京,召请耶律楚材随军西征。耶律楚材十分激动,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机会。因此,他即刻收拾好琴剑书籍,慨然上路。从燕京到成吉思汗的军营,相距甚远,且路势险要。但所有这些,都未能阻止耶律楚材决心报答亲顾之恩、践平生壮志的宏心伟愿。他出居庸关,过雁北,穿阴山,越沙漠,经过一百余天的长途跋涉,最终如期到达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西征出师的这一天,虽时值夏六月,却忽然狂风骤起,阴云密布,转瞬间大雪飘飘。成吉思汗有些疑惧,不知此为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吉凶。耶律楚材绝非是庸俗的阴阳先生,他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他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可以测知月食之期,可以修订历法。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策略家的思维,把对这种天象的解释添加上政治内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知识了解得很肤浅,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刺子模国的行为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决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希望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发10万大军,离开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奔西南越过天山,向花刺子模国杀去。1222年,蒙古军占领了整个花刺子模和中亚。可谓兵锋西指,所向无敌。
  此次西征大胜,成吉思汗认为与耶律楚材的卜吉有关。从此,凡他出战,总是必须有耶律楚材随侍身旁,预测吉凶成败,参赞军政大事。耶律楚材也正是利用这种机会,运用自己的文韬武略,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成吉思汗这个十分骁勇的“一代天骄”面对西征的赫赫战果,自然是崇武轻文。西夏人常八斤因善造弓弩而受成吉思汗的重用,这更增添了这位武夫的自恃。他不把文臣放在眼里,常常当着耶律楚材的面嘲讽说:“国家正是用武之际,像你这样的儒者,到底有何用处?”耶律楚材当仁不让,针锋直指地回敬他:“制弓需用弓匠,制天下者岂不用制天下匠?”这机智的词锋,巧妙的辩难,引起了成吉思汗内心的深思。是啊,光靠武士虽然可以夺得天下,然而“制天下”时还真得“制天下匠”不可。成吉思汗内心折服。此后,他便常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指楚材)是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他处置。”
  在进军花刺子模国过程中,耶律楚材曾力主并负责在塔刺思城(在西辽都城虎思窝鲁朵西)屯田。这个地方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且土地肥饶,经济昌盛。这一恢复发展后方的社会经济之举,对于只知道打仗、掠夺财富的蒙古军事贵族来说,从军事活动转变到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意义重大。蒙古军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继续西进的。1223年,成吉思汗结束此次西征,班师回国。
  1224年,成吉思汗仍取道原来的路线返回。在成吉思汗西征之前,曾向西夏征发军队帮助西征,西夏拒不出兵,成吉思汗当时无暇征伐西夏,发誓日后一定要给予惩戒。当西征归途中,又获悉西夏与金国缔结和约,无疑等于火上浇油,成吉思汗立即决定征讨西夏。1226年秋,成吉思汗开始了对西夏的征讨。蒙古军很快就攻克了甘州(张掖)、凉州(武威)、肃州(酒泉),当年冬天,攻克灵州(今宁夏灵武县)。灵州之战,西夏主力消耗殆尽,城陷后,西夏的首都中兴府已成了空架子。1227年6月,夏主请降,西夏至此灭亡。在攻打灵州这个西夏的军事重镇时,破城之后,蒙军众将士,无不抢掠女子、财物,独有耶律楚材却取书数部,大黄药材数担。同僚们对他的行为甚是不解。不久,兵士们因历夏经冬,风餐露宿,多得疫病,幸得耶律楚材用大黄配制的药材救命,所活至万人。这件事再一次证明耶律楚材慧眼独具,见识广远。
  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9年,其间战争时间达7年之久。戎马倥偬,驰骋异域的环境,使得耶律楚材难以展尽自己的全部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萌生在他的思想深处。然而,他坚信,实现美好的愿望,以儒术佐政兴国的一天,终会来到的。
  仕窝阔台:儒术兴国的时代
  成吉思汗病逝后,帝位传至太宗窝阔台。时天下方定,百业待兴,耶律楚材终于等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耶律楚材向窝阔台极言儒术兴国的道理,元朝在耶律楚材的主持下,定礼制、设法令、兴文教,终使以“武功”闻名的一代帝国逐步走向“文治”之路。
  拥立窝阔台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的冬天,耶律楚材终于回到了燕京。在此前,蒙古国军事帝国效力于西土战事,对那些业已归顺蒙古的州郡缺乏完善的社会组织和法律制度。所以,派往各州郡的长官,常常是任情掠夺,兼并土地,有的竟随意杀人。其中,燕京留守长官石抹咸得卜尤为贪暴,所杀示众之人头,挂满了市场。面对如此混乱的国情,耶律楚材非常焦急。他从巩固蒙古国长期统治的大计着手,立即奏请成吉思汗下诏颁律,控制社会的混乱局面。禁令颁出,即:各州郡如果没有奉到盖有皇帝玉玺的文书,不得随便向人民征取财物;死罪必须上呈国家批准。凡违背此项命令的,其罪当死,决不轻饶。由于此法得体,切中时弊,且惩治条文分明,使贪婪暴虐之风有所收敛,社会秩序初步稳定下来。
  这一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蒙古的惯例,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并且代理国政,是为元睿宗。
  在睿宗监国期间,燕京城中社会秩序一度动荡,有一大批凶恶的强徒,恃强暴夺,每天傍晚,尚未天黑,这些盗贼竟拉上牛车径往富户人家,去掠取财物。若尽其恶求,便掠财就走,如若稍有不从,就会惨遭杀戮,闹得人心惶惶,国无宁日。睿宗对此有所闻,认为只有耶律楚材可以处理好这件事。于是,特遣耶律楚材和中使塔察儿前往究治。耶律楚材清楚,这些杀人越货之徒,如此猖狂,谁也不敢阻拦追究,是大有来头的,因而处理起来会有很多麻烦。但他仍毅然前去查办。耶律楚材经过仔细查询,很快便弄清了这些强徒都是燕京留后的亲属及一些豪强子弟。耶律楚材在掌握大量的证据基础上,斩钉截铁地将触禁者一一缉拿归案,然后拟出法办意见。此刻,这些恶徒的亲族都傻了眼,他们清楚耶律楚材执法不避权贵,又不屑钱财,要想减免刑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暗中贿赂中使塔察儿上,以从轻发落。很快,耶律楚材便得知这一情况,他找到塔察儿,与之晓以大义,指陈利害。他指出此事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前途,若出以私心,处理得不妥,于君主与平民都无法交代。塔察儿听罢惊惧,深知有错,并情愿悉听楚材发落。耶律楚材见他知错能改,便继续同他一起对罪犯遂一审查,依法各有处置。其中16个罪恶昭彰、民愤最大的首犯,绑赴刑场,枭首于市。从此,巨盗绝迹,燕京秩序得以控制。契丹卧龙--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7月24日—公元1244年6月20日),出身于辽皇族,金朝中都燕京(今北京,汉化契丹族),人,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他因此抑郁而死。后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曾任职:金开州同知、左右司马员外郎、元中书令荣誉评定:著名政治家
  特长:博学多才,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医卜之说。
  最得意的事:陈州郡置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等十八事,请废屠城旧制,陈时务十策
  遗产:《湛然居士集》
  座右铭: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
  
  仕成吉思汗:尚武轻文的时代
  成吉思汗时代以尚武闻名,当时的蒙古政权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四处征战,公元1215年,蒙军攻下燕京。耶律楚材虽为原辽国宗室后裔,但他变通于局势,投身于成吉思汗。在那个尚武的时代,耶律楚材的满腹才学根本无法得到足够的发挥,在他心里时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
  少年英才
  耶律楚材成长在乱世中。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元朝大一统之前的列国纷争阶段,大金国最为强盛,占据中原,统治着北中国。但时过境迁,它的全盛时期已过,国势一年不如一年了。南宋王朝虽是偏于江左,但一刻也没忘记北上收复失地,不时地向北方挑战。立国甘宁陕的西夏,也对称霸中国怀有野心,乘机与南宋结交,在西北方向侵扰。真是诸强对峙,战事频生。此时,金国西北部的附庸蒙古族也乘机崛起,铁木真自被本部族推举为首领后,经过连年的征战,统一了蒙古。金章宗太和六年(1206)成为全蒙古的“汗”(皇帝),尊称成吉思汗,是为元太祖。这个新起的蒙古,更是野心勃勃,在北方不断地向金国发动进攻。金国对其咄咄逼人之势难于应付。
  就在这一年,耶律楚材17岁,他可以出仕了。因为他是当时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的儿子,按照当时金国的规矩,他可以享有赐补省掾(协助政府部门长官掌管文书、处理日常事务)官职的特权。可是他本人希冀参加正规的进士科考试。章宗认为旧的制度虽然不可更改,但是考试更可以发现人才,
  于是敕令他应期当面考试。在应试的17人中,耶律楚材风骚独占,掾吏之职自然探囊取物。从此,他便步入政界。此后,他还曾任职开州同知。
  应召于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事政权确立后,靠着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向四邻征讨。为了免于受到西夏的牵制,成吉思汗决定在攻金之前,先用兵西夏。1205-1209年间,成吉思汗对西夏攻伐三次,大大地削弱了西夏的力量,使之没有出外征战的能力了。接着,经过周密部署后,从1211年起,成吉思汗便大举进兵金国。已走下坡路却一意图谋压服南宋的金国,哪里是成吉思汗的对手,蒙军“所至都邑,皆一鼓而下”、“凡破九十余郡”,直到兵临金国中都燕京城下。
  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金主完颜永济为了躲避蒙军南下的胁迫,一面委送其女入蒙,以和亲争得金国喘息的时间。同时,决定把首都南迁至汴(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的全家随之南下,只有他本人被任命为左右司马员外郎,职掌尚书六部日常奏章,辅佐金国右丞相完颜承晖留守在中都燕京,时年24岁。
  成吉思汗十年(1215)五月,围攻燕京年余的蒙军,一举攻克燕京,右丞相完颜承晖自尽殉国。耶律楚材眼看金朝的大势已去,于是在城陷之后,便“将功名之心束之高阁”,空怀经天纬地的才识绝迹于世,弃俗投佛,在万松老人(行秀)门下钻研佛理,一去三年。艰难的入仕,磨砺了耶律楚材,他等待着时局的发展,等待着实现壮志的机会。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机会终于来到。成吉思汗既定燕地,他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问询治国大计。耶律楚材虽然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他时刻也没忘掉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极想依凭靠山,伸出双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苍生。得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要召见他,感到是一个图谋进取的好机缘。他二话没说,即刻应召前往,以便使自己的盖世才华得以施展。有一首自咏诗可以表明他此时的心迹:“圣主得中原,明诏求王佐。胡然北海游,不得南阳卧。”
  耶律楚材身材魁梧,髯长鬓美,极其勇武。回答成吉思汗的询问,更是声音洪亮而流畅。成吉思汗说到:“辽金世仇,我要为你洗雪国仇家恨。”耶律楚材的回答十分得体:“那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祖父已经入侍金朝,既然做了臣下,怎敢和君主为仇?:”成吉思汗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认为这个人重君臣之情,又遵守信义,是值得信任的。便把他留在身边,以备顾问。耶律楚材才学渊博,受到成吉思汗的宠信,并亲切地称他“长胡子”。耶律楚材此时想的是,历史上董仲舒辅佐武帝以“文治”,使得汉家气势恢弘。如今,他也找到了这样的机会。
  九年随军出征生涯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蒙古军队在对自己的宗主国金国实施了一系列痛击之后,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于是,除了仅用小股兵勇继续对中原金地蚕食鲸吞外,集中精锐之师,进行了有名的西征,攻打花刺子模国。
  成吉思汗对西方的征讨,早在1204年就开始了。那时主要是征服西辽国,1218年,成吉思汗最终灭掉西辽,使之领地尽归了蒙古。在征西过程中,中亚大国花刺子模,曾与西辽结过盟,使蒙古与花刺子模两国结下冤恨。近来,花刺子模国王摩诃未又背信弃义,杀死了蒙古派出的使者和骆驼商队,两国又生新恨。这旧恨新仇加在一起,使成吉思汗发誓,非灭掉花剌子模国不可。
  在西征开始的前一年春天,成吉思汗专程派人到燕京,召请耶律楚材随军西征。耶律楚材十分激动,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机会。因此,他即刻收拾好琴剑书籍,慨然上路。从燕京到成吉思汗的军营,相距甚远,且路势险要。但所有这些,都未能阻止耶律楚材决心报答亲顾之恩、践平生壮志的宏心伟愿。他出居庸关,过雁北,穿阴山,越沙漠,经过一百余天的长途跋涉,最终如期到达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西征出师的这一天,虽时值夏六月,却忽然狂风骤起,阴云密布,转瞬间大雪飘飘。成吉思汗有些疑惧,不知此为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吉凶。耶律楚材绝非是庸俗的阴阳先生,他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他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可以测知月食之期,可以修订历法。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策略家的思维,把对这种天象的解释添加上政治内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知识了解得很肤浅,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刺子模国的行为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决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希望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发10万大军,离开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奔西南越过天山,向花刺子模国杀去。1222年,蒙古军占领了整个花刺子模和中亚。可谓兵锋西指,所向无敌。
  此次西征大胜,成吉思汗认为与耶律楚材的卜吉有关。从此,凡他出战,总是必须有耶律楚材随侍身旁,预测吉凶成败,参赞军政大事。耶律楚材也正是利用这种机会,运用自己的文韬武略,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成吉思汗这个十分骁勇的“一代天骄”面对西征的赫赫战果,自然是崇武轻文。西夏人常八斤因善造弓弩而受成吉思汗的重用,这更增添了这位武夫的自恃。他不把文臣放在眼里,常常当着耶律楚材的面嘲讽说:“国家正是用武之际,像你这样的儒者,到底有何用处?”耶律楚材当仁不让,针锋直指地回敬他:“制弓需用弓匠,制天下者岂不用制天下匠?”这机智的词锋,巧妙的辩难,引起了成吉思汗内心的深思。是啊,光靠武士虽然可以夺得天下,然而“制天下”时还真得“制天下匠”不可。成吉思汗内心折服。此后,他便常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指楚材)是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他处置。”
  在进军花刺子模国过程中,耶律楚材曾力主并负责在塔刺思城(在西辽都城虎思窝鲁朵西)屯田。这个地方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且土地肥饶,经济昌盛。这一恢复发展后方的社会经济之举,对于只知道打仗、掠夺财富的蒙古军事贵族来说,从军事活动转变到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意义重大。蒙古军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继续西进的。1223年,成吉思汗结束此次西征,班师回国。
  1224年,成吉思汗仍取道原来的路线返回。在成吉思汗西征之前,曾向西夏征发军队帮助西征,西夏拒不出兵,成吉思汗当时无暇征伐西夏,发誓日后一定要给予惩戒。当西征归途中,又获悉西夏与金国缔结和约,无疑等于火上浇油,成吉思汗立即决定征讨西夏。1226年秋,成吉思汗开始了对西夏的征讨。蒙古军很快就攻克了甘州(张掖)、凉州(武威)、肃州(酒泉),当年冬天,攻克灵州(今宁夏灵武县)。灵州之战,西夏主力消耗殆尽,城陷后,西夏的首都中兴府已成了空架子。1227年6月,夏主请降,西夏至此灭亡。在攻打灵州这个西夏的军事重镇时,破城之后,蒙军众将士,无不抢掠女子、财物,独有耶律楚材却取书数部,大黄药材数担。同僚们对他的行为甚是不解。不久,兵士们因历夏经冬,风餐露宿,多得疫病,幸得耶律楚材用大黄配制的药材救命,所活至万人。这件事再一次证明耶律楚材慧眼独具,见识广远。
  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9年,其间战争时间达7年之久。戎马倥偬,驰骋异域的环境,使得耶律楚材难以展尽自己的全部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萌生在他的思想深处。然而,他坚信,实现美好的愿望,以儒术佐政兴国的一天,终会来到的。
  仕窝阔台:儒术兴国的时代
  成吉思汗病逝后,帝位传至太宗窝阔台。时天下方定,百业待兴,耶律楚材终于等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耶律楚材向窝阔台极言儒术兴国的道理,元朝在耶律楚材的主持下,定礼制、设法令、兴文教,终使以“武功”闻名的一代帝国逐步走向“文治”之路。
  拥立窝阔台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的冬天,耶律楚材终于回到了燕京。在此前,蒙古国军事帝国效力于西土战事,对那些业已归顺蒙古的州郡缺乏完善的社会组织和法律制度。所以,派往各州郡的长官,常常是任情掠夺,兼并土地,有的竟随意杀人。其中,燕京留守长官石抹咸得卜尤为贪暴,所杀示众之人头,挂满了市场。面对如此混乱的国情,耶律楚材非常焦急。他从巩固蒙古国长期统治的大计着手,立即奏请成吉思汗下诏颁律,控制社会的混乱局面。禁令颁出,即:各州郡如果没有奉到盖有皇帝玉玺的文书,不得随便向人民征取财物;死罪必须上呈国家批准。凡违背此项命令的,其罪当死,决不轻饶。由于此法得体,切中时弊,且惩治条文分明,使贪婪暴虐之风有所收敛,社会秩序初步稳定下来。
  这一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蒙古的惯例,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并且代理国政,是为元睿宗。
  在睿宗监国期间,燕京城中社会秩序一度动荡,有一大批凶恶的强徒,恃强暴夺,每天傍晚,尚未天黑,这些盗贼竟拉上牛车径往富户人家,去掠取财物。若尽其恶求,便掠财就走,如若稍有不从,就会惨遭杀戮,闹得人心惶惶,国无宁日。睿宗对此有所闻,认为只有耶律楚材可以处理好这件事。于是,特遣耶律楚材和中使塔察儿前往究治。耶律楚材清楚,这些杀人越货之徒,如此猖狂,谁也不敢阻拦追究,是大有来头的,因而处理起来会有很多麻烦。但他仍毅然前去查办。耶律楚材经过仔细查询,很快便弄清了这些强徒都是燕京留后的亲属及一些豪强子弟。耶律楚材在掌握大量的证据基础上,斩钉截铁地将触禁者一一缉拿归案,然后拟出法办意见。此刻,这些恶徒的亲族都傻了眼,他们清楚耶律楚材执法不避权贵,又不屑钱财,要想减免刑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暗中贿赂中使塔察儿上,以从轻发落。很快,耶律楚材便得知这一情况,他找到塔察儿,与之晓以大义,指陈利害。他指出此事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前途,若出以私心,处理得不妥,于君主与平民都无法交代。塔察儿听罢惊惧,深知有错,并情愿悉听楚材发落。耶律楚材见他知错能改,便继续同他一起对罪犯遂一审查,依法各有处置。其中16个罪恶昭彰、民愤最大的首犯,绑赴刑场,枭首于市。从此,巨盗绝迹,燕京秩序得以控制。
  这两件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耶律楚材治国的才干,因而在高层统治集团中,更加增强了对他的信任。
  1229年,睿宗拖雷已监国两年,依照成吉思汗的遗命,帝位应继传太祖三子窝阔台,但此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拖雷将移权。作为一个有智谋的辅弼,耶律楚材清醒地认识到,汗位虚悬或错置,于国于民都不利。在最高权柄面前,古往今来,骨肉之间萁豆相煎之事并非罕见。除拖雷外,窝阔台还有个兄长察合台。此人向来性情缜密,为众人畏惧,也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假若三人真的计较起来,彼此不让,结党营私,岂不断送了国运?所以,耶律楚材与窝阔台面议,商议尽快召开“库里尔泰会”,决议汗位。窝阔台嗣位,早经成吉思汗亲口布告,为什么还要召开大会,经过公认呢?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曾有一条制立的法制:凡蒙古大汗,如当新旧交续之时,必须经王族诸将,及所属各部酋长,召开公会,议定之后,方可继登汗位。
  是年秋天,成吉思汗本支亲王、亲族聚集克鲁伦河畔议定汗位的承继人。会议开了40天,仍是议而未决。耶律楚材认为此事不可久拖了,便亲身力谏拖雷:“推举大汗,这是宗庙社稷的大计,应该早日确定。”拖雷仍说:“意见不统一,是否再等几天。”耶律楚材听罢,十分坚定地说:“此期不可变,一过此日,再也没有吉祥的日子了。”拖雷不好再拖下去,这样,窝阔台就即了汗位。蒙古进入了太宗时代。
  确定礼制
  登基朝仪,是耶律楚材精心拟制的。在此之前,蒙古族部落乃至蒙古国是没有朝拜仪式的。旧制简单,未足表示尊严。为了确保朝仪的顺利进行,事先,耶律楚材选中了察合台亲王,作为带头执行者。楚材对他说:“王虽是皇帝的哥哥,但也是个臣子,理应对皇帝依礼下拜。若你下拜,做了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那么就没有人会有异议了。”察合台觉得此话有理,在正式的登基大典上,便率领众皇族和臣僚跪拜庭下。这样,耶律楚材一举除掉了蒙古国众首领不相统属的陋习,制定了尊卑礼节,严肃了皇帝的威仪。盛典进行得非常顺利。会后,察合台颇有感触,对耶律楚材称赞道:“你真是国家的贤臣呵!”
  对于这些粗犷成性、散漫惯了的蒙古君臣,尽管有了讲究礼仪的好开端,但在日常的执行过程中,有许多人仍难以适应,就连朝会有些人也误期甚至乱来。为此,窝阔台打算惩治那些违制的臣子。耶律楚材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过于严厉,贸然从事,会引起动乱。他巧妙地进奏说:“陛下刚刚即位,宜暂示宽宥。”窝阔台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轻发落了违者,果然效果很好。这样恩威并施,反复整顿,是耶律楚材维护并逐渐健全朝廷礼制颇为英明的做法。
  完善法令
  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时代,才进入奴隶制社会,窝阔台即位以后,其管理的领域,多为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北中国。所以,使这位少主在治理国家上显得力不从心,加上应兴应革的事太多,真是一时摸不到头脑。此时,全靠耶律楚材竭尽全力,定国策,立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当务之急的法令,加速了这一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在颁发法令之前,首先规定了既往不咎的政策。对那些因法律不明,而误触禁网,按当时的老规矩必杀无疑的百姓们,不追究颁发政策前的法律责任,或给予从轻处置。这是抑制蒙古一向滥杀无辜,因获某种罪过而死者不计其数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同阁的一些臣僚嘲讽他,说此举实过迂阔。耶律楚材不为所动,力排众议,反复而耐心地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讲给太宗听,终得圣准。此项政策的实施,安定了人心。
  接着,耶律楚材便制定颁发了十八项法令,成为官民遵守执行的准绳。包括官吏设置、军民分治、赋役征收、财政管理、刑法执行等。这些采摭自中原的先进制度,列为蒙古国策的法令,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决策,为后来正式确立的元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这样,不仅遏制了军官的骄横不法,同时也打击了分裂割据的势力,保证了国家政治上的巩固和统一。
  蒙古贵族崇尚武力,根本没有税制观念,他们看不到这样下去会兵强而国蹙。以近臣别迭为代表的人主张,以牧业为主来保证国用,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极力反对这种将燕京农业地区变成牧场的倒退措施。他深知如今的蒙古国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行汉法,大力发展农业,如果保守地强调畜牧,是狭隘的,不合国情的落后政策。他干脆地给太宗算了一笔账:“陛下马上要南征金国,军需从何而来?仅靠畜牧是远远不够的。假使发展燕赵的生产,以地税、商税,及盐、酒、冶铁税,外加山泽之利,可以获利50万两银,8万匹帛,40万石粮食,供给南征绰绰有余。这不远胜于变成为牧场吗?”窝阔台经过认真思考,认为不无道理,便命耶律楚材全权筹划,立行征税制度。耶律楚材领旨后,即刻在河北一带建立十路征收税使,遴选汉或女真中德才兼备的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名儒充任。1231年秋天,窝阔台在云中行宫中,面对十路课税使陈列在朝廷之上的金、银、帛、粟等税物,十分高兴,这时他才真正懂得了耶律楚材力求行汉法的好处。他激动地对耶律楚材说:“你虽然没离开我左右,却能使国用充足。南国的臣僚中,有谁能比得上你吗?”耶律楚材谦虚地答道:“南国的臣僚比我强的人很多。”窝阔台嘉其功劳,赐以美酒。当即下令任命他为中书令(宰相),把典颁、庶务的大权委托给他,且吩咐朝臣,政事不分大小,都要禀报他。他自己也是有事必与耶律楚材商榷,以进一步权衡得失。
  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实施,国家日益兴旺发达起来。但那些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豪强贵族们,到处散布谗言诽谤耶律楚材。有人说:“耶律楚材中书令援用亲旧,必有二心,应奏知大汗,斩杀此人。”耶律楚材听了并不与之斤斤计较,他坚信自己的言行是出以公心的。好在窝阔台自有明察,深责其诬。对于谣言传播最恶毒者原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太宗命楚材鞫审之。耶律楚材以国事为重,不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心上,宽宏大度地奏请太宗日后再行处置。这种高尚的品德很受太宗的赞赏,私下对侍臣说:“楚材不记私仇,真是宽厚的长者。你们应当效法他的为人。”正是耶律楚材精忠为国,处处从大局出发,时时以社稷为重,殚思竭虑,而且长于韬略,才使得蒙古帝国迅速强大起来,政权也得以日益稳固。
  灭金和请废屠城
  窝阔台三年(1231),蒙古国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所以,窝阔台又把南征灭金的行动提上了议事日程。其实,南征这一思想,早在成吉思汗时就已确立。蒙古灭掉西夏,就是为了吞并金朝扫清外围。西夏已亡,既解除了蒙古的西顾之忧,又使金朝丧失了犄角之助。窝阔台认为时机业已成熟,便大举南进。
  耶律楚材了解蒙军以往作战的陋习,凡攻城邑,拒守者城陷之时,不分军民,掠杀殆尽。随着南征日期的临近他深感不安,认为滥杀无辜,不但使黎民百姓罹难,而且只能促其军队拒降。临战前,为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他进谏太宗,将河南一带的当地民众迁往山后,采金植田,让其远离战火。紧接着,又诏令金国逃难之民,降者免死。有人曾认为降者是危急则降,缓和便逃,还能补充敌人的兵源,实难赦免。耶律楚材以为不然,建议窝阔台策造白族若干,发给降民使归本上,蒙古兵士不得侵害之。此举,非但救活了无数的百姓,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中原人民对蒙军的畏惧和敌视心理,为其顺利进军扫清了障碍。
  窝阔台渡过黄河,占据郑州,遣将军速不台围攻汴京。金军用“震天雷”、“飞火枪”守御。“震天雷”是以铁罐盛满炸药,点火引爆,可穿透铁甲;“飞火枪”系以铁管注入火药,能烧伤十余步之敌。汴京攻守战历时16昼夜,城内外死伤多达百万人。蒙军无速胜之法,金军无久守之志,双方于当年4月罢战议和。蒙军北退至河、洛,徐图破城之策。
  窝阔台汗四年(1232)十二月,蒙军思得良谋,遂派遣王戳赴南宋商议夹击金国。当时,南宋虽然朝有忠直之臣,野有效死之士,但最高决策者畏葸厌兵,甘心日夜苟安,执行着北宋以来“内紧外松”的旧章法,致使朝政极度腐败,国势日渐衰颓,上下难为一体,竟如一盘散沙。蒙古对南宋政局的昏暗、衰败心明如镜,早已有蓄谋。只是出于灭金需要,暂行笼络利用。南宋却对蒙古估计不足,况且也无应对时局的良策,只是面对残局,胡乱应酬。当久专朝政的南宋丞相史弥远之侄史嵩之披露蒙军遣使消息时,朝廷多以为不可借机报复金国宿仇。头脑清醒的大臣如赵范等人却不无忧虑,说道:“宣和年间,宋金海上订盟,其约甚坚,终究取祸,不可不鉴。”
  所谓“宣和之盟”,是指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宋命大臣赵良嗣北行,约会方兴未艾的金国,夹攻辽国,口头约定功成之后,宋朝收复燕蓟失地。结果,5年之后辽亡;当年10月,金军背盟,南下侵宋,徽宗诚惶诚恐退位,其子钦宗即位;越一年,金人虏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可谓宋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时过仅百余年,应是殷鉴不远。连金哀宗完颜守绪也已洞察出蒙古野心,说道:“蒙古灭国四十,遂及西夏;夏亡遂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可是,南宋君臣多已忘记前车之鉴,再次重蹈覆辙。当年12月,宋理宗遣人报使订盟。蒙古许俟成功之后,可将黄河以南土地归宋。
  蒙古得到南宋应援,当即再遣大将速不台围攻汴京。
  次年(1233)正月,金国将领崔立发动汴京政变。这又是来自敌人营垒内部的响应,城陷指日可待。值此时节,速不台奏请窝阔台:“金人抗拒持久,我军将士多有伤亡,待城陷之日,宜尽行屠戮。”耶律楚材听到屠城计划,急忙驰骑赶来入奏:“将士暴露于野数十年,所欲得者无非是土地、人民。得地而无民,又有何用!”这已点到报关键之处,可窝阔台仍然犹疑不决。谋臣的智慧是多方面的,楚材见以公论尚不足使窝阔台速下决断,便施了个假私济公的手段,巧借私欲来打动大汗,说道“奇巧工匠、厚藏人家皆荟萃于此地,一旦斩尽杀绝,大汗将一无所获。”窝阔台听了这一席话,被打动了,立刻准其所奏,下令只把金国皇族完颜氏杀掉,其余一律赦赁自此以后援为定例,遂废屠城之法。
  四月,蒙军入汴京。当时为躲避战乱留居汴京有147万人,皆得保全性命。
  六月,蒙军攻取洛阳,金哀宗完颜守绪走归蔡(今河南省汝南)。
  窝阔台汗六年(1234)正月,金哀宗传位于宗室完颜承麟,是为金末帝。登基典礼刚刚完结,蒙、宏合兵攻入蔡州,完颜守绪自尽,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金国遂告灭亡。
  河南初平,蒙军俘获巨甚。还师之日,逃亡之人十有七八。窝阔台汗立下禁令:凡逃亡之民以及收留资助者,灭其全家,乡社连坐。于是,逃者不敢求舍沿途不敢留宿,以致饿殍遍野。耶律楚材念及民情,又从容进谏:“河南既平,民皆大汗赤子,又能逃到何方?为何因一俘囚,连坐而死数十百人?”窝阔台幡然悔悟,遂撤销此禁令。
  金亡之后,西部秦、巩等20余州久未能克。耶律楚材献计说:“往年蒙军获罪,多有逃往此地者。因恐新旧二罪并罚,故以死拒战。倘若许以不杀,将会不攻自灭。”窝阔台下诏赦免逃亡旧罪,又宣布废弃杀降之法,诸城接连请降。这可谓善战者以攻心为上。
  儒术兴国
  蒙古军弓劲马肥,兵强将勇,其武力之盛可谓无与伦比,疆域之大也是空前绝后的。但是要统治这么辽阔的国土,尤其是治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中原和江淮地区,必须具备很有效的思想工具。时至13世纪,每个卓越的政治思想家,在总结古今中西几千年的统治经验之后,容易看出,已有的三教九流诸种思想,各具特长,又各有所短。佛、道教义最善于麻醉,但失之消沉,难以引做主要统治工具;而儒家学说虽不免迂腐之气,但在久经沧桑之后,已融会各家的思想精华,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也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存在形式。在当时,它仍为思想武库中最为精备的武器,是使封建王朝延年益祚的治世妙方。对此,耶律楚材比其他蒙古贵族有更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穷理尽兴,莫尚佛法;济世安民,无如儒教。”简言之:“以佛治心,以儒治国”,是最高明的做法。
  早在第一次西征时,耶律楚材就已胸有成竹,对单纯的崇武思想予以批判,把儒者看作是最高级的工匠--“治天下匠”,为蒙古人的政治思想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蒙古军攻破金国许州(今河南许昌),俘金军资库使姚枢。铁木真因北廷罕有士大夫,加以重用。
  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又参照中原礼教,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他还对窝阔台说:“天下虽得之马上,而不可以马上治。”还经常宣扬“周孔之法”的妙用,并引荐了一批名儒到政府任职。
  窝阔台汗五年(1233)四月,蒙军开进金都汴京,金亡不远,中原已在掌握之中,而偏安江左的南宋也在其蓄谋已久的铁蹄征掠之下。值此,力兴文教,崇奉儒术势在必行。耶律楚材将其作为当务之急,赶忙遣人入城收求孔子后人,得其五十一世孙孔元措,奏请袭封为“衍圣公”,又赋予林田庙地,为之修孔庙,建林苑。下令招收战乱中流亡的礼乐人才,并设置太常礼乐吏员,召集名儒梁涉、王万庆、元著等人,在东宫讲释九经。耶律楚材又亲率大臣及其子孙学习经义,研究孔孟之道。另外,还在燕京等地建立编修所、经籍所,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文教事业开始兴盛。
  窝阔台汗八年(1236),蒙军攻宋,杨惟中、姚枢随军参赞。攻陷德汉府(今湖北安陆)等地后,又得儒江汉先生赵复,携之北上燕京,聚徒讲授儒家经典。从此,北方始重经学。姚枢也得以初窥程、朱性理之书。
  窝阔台汗九年(1237),耶律楚材启奏:“制器必用良工,守成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恐未易成。”窝阔台说:“果真如此,我可任儒者为官。”所以,楚材具体制定了校试办法,分为经义、词赋、论三科,命宣课使刘中、杨奂等人到各路考试。还规定:儒者被俘为奴者,亦皆释放就试;倘有家主隐藏不放,处以极刑。这年一举得士子4000余人,其中四分之一是被赦免奴隶身份的儒者。
  窝阔台汗十年(1238),杨惟中从征蜀、汉等地,搜集周、程、张、朱等书,回至燕京,创立人极书院,修筑周子祠(周敦颐祠堂),以赵复为师,讲授理学。
  其后,儒生出身的太原路转运使吕振、副使刘子振因贪赃枉法获罪。窝阔台借此责备耶律楚材:“卿言孔子之教可行,儒者为好人,何故乃有此辈?”楚林回答得很得体:“君父教臣子,亦不欲令陷不义。三纲五常,圣人之名教,有国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也。岂得缘(因)一夫之失,使万世常行之道独见废于我朝乎!”这段对话,反驳得有理有力;不能因为有逆子贰臣,就来否定君、父神圣,也不能因为有无耻之传人,就来否定孔、孟之道。
  经过耶律楚材首得,并从正反两面反复规劝,儒学在蒙古上层政权中渐渐据有一席之地。后经学者杨惟中、姚枢等人悉心搜集理学书籍,罗致儒、释、道、医、卜等人才,终使“武功”极盛的蒙古统治者,又逐步收到“文治”之效。
  儒家学派为权势者谋划了一整套统治术,权势者为“先圣先贤”封送了一顶顶华丽桂冠,并虔诚地顶礼膜拜。在已历上千年的封建时代,儒学成为华夏地区各色王朝的灵魂,成为汉和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命脉。耶律楚材为蒙古贵族夺取了儒学这面思想旗帜,毫无疑问是在汉人的心理、舆论方面抢占了重要地盘。这对于取得业已开始的蒙、宋战争的胜利,完善统一后的元朝国家机器,特别对于一向疏于文教的蒙古族历史的发展,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理财策略
  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卓著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理财家。如同其政治、军事活动一样,他在经济活动中,亦处处贯穿着胜人一筹的谋略思想。
  自成吉思汗之世以来,因西域战事未息,无暇拟定中原税制;官吏乘机暴敛,中饱私囊,资财多达万万,而国库却十分亏空。
  窝阔台汗二年(1230),近臣别迭等奏称:“汉人不事畜牧,无补于国,可一律逐走,空出其地以为牧场。”耶律楚材清楚,如今治理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必须改变偏重畜牧的思想。他针对蒙古贵族的短见和无知,反驳说:“天下之广,四海之富,岂有无用之地,更无无用之民。”他还根据汉族地区财力、税收的估计,极言征税之利:“大汗南伐,军需应有所出。若能均定中原地税、商税和盐、酒、冶铁、山泽之利,每岁可得银50万两、帛8万匹、粟40余万石,足以供给军资。为何说汉人无补?”
  这些诱惑力十足的数字,自然能打动窝阔台汗,他立命楚材试行征税制度。楚材奏请建置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长官选用汉或女真中有才学的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名儒,都被入选。而辅助征税者,多用楚材原先在中都时的旧部。
  窝阔台汗三年(1231)秋,十路征收课税使呈献征税簿籍和金、帛、谷物,陈满于云中行宫。窝阔台笑对楚材说:“你不离我身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臣子,有能比得上卿的吗?”耶律楚材幽默地说:“南国之臣皆贤于我。我不才,方留燕,为大汗所用。”窝阔台嘉其谦虚,赐以美酒。
  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金之后,蒙古君臣讨论编制中原民户,以便征收赋税。大臣忽都虎等主张以丁为户。耶律楚材对此想得更为长远:丁系青、壮年,能四处游离,可居则居,不可居则逃。所以,他指出按丁立户之害:“中原向无以丁收赋之法,一旦丁逃,则赋无所出,应当按户确定。”经过再三辩议,最终按楚材的想法实行。这样,用老、幼牵制青、壮,使初编制的户口比较安稳地存在下来。
  往年,蒙古将相大臣每俘人户,往往寄留在自己所经营的州郡,作为私产。耶律楚材奏请检括全国户口,使之隶属郡县管理;停止以往实行的将土地、人民分给蒙古贵族之法,禁止贵族匿占民户,违令者杀。
  窝阔台汗八年(1236)秋,忽都虎献上各地户籍。窝阔台一时忘乎所以,竟许诺把部分州县赐给各亲王和功臣。耶律楚材对中国从战国、秦汉以来分封与郡县制的演变与斗争了解甚细,在关键时刻,坚持了进步历史观,言简意赅地陈述了分封之害“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赠与亲王功臣。”可是,窝阔台既已许诺,苦于不便反悔,楚材便为之想了个变通办法“受封州县的亲王和功臣,可像朝廷任命的州县官吏一样,照例征收贡献,岁终颁布收入金帛谷物数量,使之不得擅自课征。”
  窝阔台按计而行,遂确定了财政税收办法及数额。户赋:每二户出丝一斤,上交朝廷以供国用;每五户出丝一斤,给予诸王功臣,作为慰劳之资。
  地税:上田每亩粟三升;中田二升半,下田二升;水田每亩五升。
  丁税:成丁每年征粟一石;驱丁(被俘虏后在军中服杂役的男丁)每年征粟五升。
  商税:三十税一。
  盐价:四十斤值银一两。
  这样,蒙古在以畜牧业为主转向以农、牧各业并驾齐驱的经济轨道时,使税制初步健全,形成按户、地、丁三者并行科税的制度。
  既定常税,朝臣多认为赋敛太轻。耶律楚材又引经据典,阐述轻徭薄赋的妙处,他说:“初定法时虽然轻而有信,其后仍失之贪暴;若初定法时既已贪暴,其后则弊病更甚。”
  耶律楚材还参与制定了手工业、商业和借贷等项制度。
  当时,官府工匠制造器物,大量浪费,侵吞国家资财,十之八九化公为私。窝阔台汗八年(1236),楚材下令进行普遍考核,对工料使用、制作时日及其报酬均做出具体规定,以为定制。
  在商业、信贷方面,随着国家版图的日益扩充,西域等地商人甚为活跃,借贷之事逐渐盛行。州郡长官多借商人银钱以敷官用,利息连年积累,竟致数倍于本银,叫做“羊羔儿利”。至期无力偿还者,有的便典当妻子为奴。窝阔台汗九年(1237),楚材规定,凡借贷者,以本息相等作为极限。民间负债而实无力偿还者,官府替其代偿。
  这一年,楚材还奏请统一度量衡,确立钱钞通行之法,定均输之制。
  窝阔台汗八年(1236),于元奏请民间交易使用交钞(纸币)。耶律楚材考虑到宋、金两国的经验、教训,提议说:“金章宗时初行交钞,与铸钱同时通行。官府乐于发出交钞,而恶于收回,以至纸币贬值,持万贯钱仅能换得一张面饼。因此,民力困竭,国用匮乏。此事当引以为戒。现今印造交钞,应不过万锭。”
  耶律楚材从国计民生的大局着眼,可谓深思远虑矣!窝阔台依议。这一年,蒙古始行交钞。
  由于庶政粗备,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随之复苏、发展。
  生一事不如省一事
  耶律楚材经常重复他的一句名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他也是遵照这一原则从政的。
  自窝阔台汗二年初定征税之制,至窝阔台汗六年灭金,4年之间,税收逐年增加。及窝阔台汗十年(1238),每岁课银多达110万两。
  在此期间,富人刘忽笃马、涉猎发丁、刘廷玉等钦以140万两银“扑实”(承包)天下课税。蒙古君臣急功近利,本拟恩准。作为政治家、理财家的耶律楚材却深知民力、财力均有限度,即所谓“度”,超过度,必会变利为害,转福为祸。为此,他谏阻说:“此辈皆贪利之徒,欺上虐下,为害甚大。”这次,幸喜窝阔台纳谏,停止此议。
  到了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译史安天合为谄媚右丞相、回纥人镇海,引荐回纥商人奥地刺合蛮“扑实”天下课税,数额增至220万两。窝阔台终于利欲熏心,将一国课税,转手出卖给臣商。为此,耶律楚材再次极言上谏,以至声泪俱下,辞色其厉。窝阔台难以忍受楚材的激烈言辞,竟扼腕攘臂,气急败坏地说:“你难道要搏斗不成?”耶律楚材见大汗失态,才不便强争。稍停之后,窝阔台语带讥讽地说:“你要为百姓一哭,我却要试行此法。”耶律楚材已知无能为力,喟然长叹说:“民之困穷,将自此始!”正如楚材所料,把国家财政命脉拱手交给回纥商人,他们必将以成倍的数额压榨百姓,人民怎能不陷入穷困境地。
  中原牧马
  窝阔台汗六年(1234)正月蒙古灭金之后,长城内外结束了三权鼎立局面,形成了大江南北的蒙、宋对峙,势态更见明朗,而斗争日趋激烈。在这个政治棋盘上,谁主浮沉,要看双方执政者的眼光和韬略。
  同年6月,宋将赵范、赵葵建议收复三京(东京汴京、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倚黄河天险和各处关隘抵御蒙军。因有右丞相郑清之附议,是月宋兵入汴京;次月,入洛阳。
  赵、郑诸人意在收复国土,其志可嘉,可惜不得其时。一则蒙、宋军力、财力过于悬殊,二则南宗君臣无心你战。当时,参议官邱岳就曾劝阻赵范,说道:“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正值气盛锋锐,岂肯捐弃所得以予他人!我师若往,彼必突至,非但进退失据,开衅致兵必自此始。况且千里长驱以争空城,既得之后当勤傀饷,否则,后患无穷。”乔行简等大臣也担忧“机会”不合,岁饥民穷,国力不堪,外患未必除,内忧或从起。说道:“规恢进取,必须选将练兵,物用丰足;而今将乏卒寡,财匮食竭,臣恐北方未可图,而南方已先骚动。”
  这些朝议虽表现出南宋君臣向来存在的畏敌心理,却也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南宋到了这般地步,已是进退两难,和战无门。即使有一二个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值此大厦将倾的时刻,也无回天之力。如无十数年甚至几十年恢复、振兴,是无济于事的。
  果然不出邱、乔等人所料,蒙古得知汴京、洛阳军报,立即为其蓄谋已久的对宋战争找到借口,旋命塔思率军南下。同年8月,宋军终因粮草不济,兵溃两京,所复州郡皆为空城,再次落入蒙军手中。
  窝阔台汗七年(1235),南宋派遣程芾交通蒙古,欲约和好;但是,战场上失去的东西,绝难在谈判桌上找回来。蒙古正在利用时机,加紧制订灭亡南宋的计划。
  蒙古君臣朝议征服四方之策,有人提出:遣西域回回等族征江南,遣汉人征西域,利用民族间的矛盾心理,使之两相屠杀,交互制御。耶律楚材权衡利弊,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原、西域相去辽远,未至敌境,人马疲乏;兼之水土失宜,将生疾疫。宜各从其便。”结果又从楚材之议,遣阔端、曲出等攻南宋;命拔都、速不台、蒙哥等征西域;命唐古鲁火赤伐高丽。
  蒙古以其巨大的兵力和高昂的士气,征伐孱弱、松散的周边诸国,犹如摧枯拉朽。几十年间,南宋便倾败于蒙军铁骑之下。
  陈时务十策
  耶律楚材历仕成吉思汗、拖雷和窝阔台汗三朝,长达30余年。君臣相得,是他得以施展盖世才华、实现政治抱负的前提。但是,之所以能够君臣相得,尽管不容忽视这几位蒙古君王的伟岸气度,更不应忽视耶律楚材的雄才大略和忠正廉直。两方面的结合,才奠定了良好的君臣关系。
  在成吉思汗一世,耶律楚材是形影相随的股肱大臣,曾被视为“天赐我家”,尊宠至极。
  窝阔台汗一世,耶律楚材有顾命之义,拥立之功,为其屹立于王廷打下根基。但更重要的是他呕心沥血地为蒙古帝国谋策划,定制度,使这个新生的庞大政权得以雄踞。他披肝沥胆的忠正品质,又不能不使蒙古君臣肃然起敬。正是基于此,窝阔台汗把耶律楚材当作自己的偏得,国家的骄傲。早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就当面赞叹耶律楚材说:“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窝阔台汗八年(1236),即灭金后的第二年,蒙古诸亲王集会,大汗亲自给楚材奉觞赐酒,衷心地说:“我所以推诚任卿,因有先帝之命。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我所以能高枕无忧,实赖卿之为。”当时,正值西域诸国和南宋、高丽的使者前来通问,语多虚妄不实。窝阔台颇为得意地指着楚材对来使说:“你国有这样的人才吗?”来使皆回答:“没有,此人大概是神人。”窝阔台兴奋地说:“你们唯有此言不妄。我也猜想必无此人。”
  正由于这样的知遇之恩,更由于耶律楚材的气质和胆识,使他能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窝阔台汗八年,侍臣脱欢奏请:简选官宦美女,充用后宫。窝阔台诏令依奏实行,耶律楚材却有意拖延不办。窝阔台十分恼叹,严辞斥责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却乘机进谏说:“已选美女28人,足以备用。如再选美,臣恐扰民,正欲复奏。”窝阔台思考许久,点头答道:“此举可罢。”
  不久,窝阔台又欲向全国征用母马。这样一来,蒙族地区向来畜牧,倒无所谓,中原一带素事农桑,必须不弃农就牧,难免使农牧诸业失调。为此,耶律楚材规谏说:“田蚕之地,难以产马。如行此令,必然害民。”窝阔台又准其所奏。
  对于耶律楚材的奏议,言听计从者不乏其例,而不听不从者也不胜枚举。遇到后者,他或者犯颜强诤,或者婉言巧谏。凡属国是,决不轻忽。
  一次,两个道士互争尊长,各立门户,结党营私。其中一个门派勾结宫中宦官和通事大臣杨惟中,捕获并虐杀另一门派的道徒。耶律楚材严格执法,不避亲贵,竟把杨惟中也收捕讯问。宦官畏忌在心,反而诬告耶律楚材擅捕大臣,又扯出另外一些违制之罪。窝阔台勃然大怒,竟把耶律楚材囚系治罪。不久,窝阔台自悔失策,下令释放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拒不让松绑,并进言道:“臣备位公辅,执掌国政,大汗初令囚系老臣,想来有可治之罪,应当明示百官,论述不赦之理。如今释臣,是我无罪,也应明示无罪之由,岂能轻易反复,视同儿戏。这样下去,国有大事,何以执行!”这真是临之以威,竟使朝中众臣相顾错愕。窝阔台竟也开明,只得认错,说道:“朕虽为帝,难道就无过失之举吗?”然后,再三用温言慰劳。耶律楚材趁此机会,陈奏时务十策:1.信赏罚;2.正名分;3.给俸禄;4.官(任用)功臣;5.考殿最(考查官吏优劣);6.均科差(调整赋役);7.选工匠;8.务农桑;9.定土贡;10.制漕(水)运。这十件政事因皆切中时务,准令悉数施行。
  蒙古族饮酒之风甚盛,窝阔台更是嗜酒如命。登位之后,竟然天天与大臣畅饮,大醉勿休。耶律楚材屡谏,窝阔台不听。后来,耶律楚材拿着被酒浸泡腐蚀的酒器铁口,启奏说:“酒能腐蚀铁器,何况五脏!”这则是动之以情,使窝阔台幡然悔悟。他对着近臣盛赞说:“你们爱君忧国之心,有像‘长髯人’的吗?”于是一方面赏赐楚材金帛,一方面下令近臣每日只能进酒三盅。
  长此以往,耶律楚材与窝阔台结下了不解之缘、腹心之情。一次,耶律楚材与诸亲王宴饮,醉卧车中。窝阔台看到后,亲赴耶律楚材营帐,登车摇撼呼唤。耶律楚材正沉沉熟睡,遇人打扰,禁不住心中烦闷,口中竟吐不逊之辞。待他睁开惺忪醉眼,见是大汗到来,惊得酒醒七分,翻身而起,叩拜谢罪。窝阔台说:“卿有酒独醉,竟不与我同乐啊!”说完,长笑而去。耶律楚材久经世事,洞晓古今,无疑想得极远极多。他来不及整理冠带,便驰马赶赴行宫,再去陪伴虎虎生威的蒙古大汗,以图释嫌去疑。窝阔台为他重新置酒,君臣尽欢始散。
  仕乃马真后:英雄坠泪的时代
  窝阔台的去世是元帝国的一大损失,之后乃马真后摄政,把持国家大权,宠信奸邪,使刚有起色的元帝国又一度衰退。耶律楚材久见朝纲难申,一代名臣忧愤而死。
  乃马真后乱政
  窝阔台汗十三年(1241),在蒙军南进节节胜利的时刻,蒙古历史上的一代杰出帝王窝阔台突然卧病不起。
  皇后精神恍惚,召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趁此机会,再次借天命以尽人事,抒发自己的政见,力促说“如今任使非人,卖官鬻狱,囚系无辜甚多。古人一言而善,荧惑退舍。请赦天下囚徒。”皇后一心要救治窝阔台,来不及再说什么。耶律楚材却怕窝阔台日后后悔,又说“非君命不可。”一会儿,窝阔台稍稍苏醒,耶律楚材同皇后一起入奏,请求赦免无辜罪人。事关为己祈福,窝阔台当即准奏。其时,他已口不能言,只得连连点头,表示首肯。楚材得时不怠,连夜去宣读赦书。
  不久,窝阔台渐渐痊愈。这年冬天十二月四日,性喜田猎的窝阔台又要骑马负弓,驽鹰牵犬,出郊竞射。耶律楚材念及大汗年事已高,身体尚未恢复,更担心游猎无度会妨害政事,使借演论来数极言谏阻。左右侍臣却怂恿说:“不骑射,无以为乐。”终于窝阔台连续疯狂驰骋5日,死于外地行宫。
  当初,窝阔台留有遗诏,待他过世之后,以其孙失烈门(养子曲出之子)为嗣。如今窝阔台一死,第六后乃马真氏立召耶律楚材,征询汗位承继之事。楚材知有先帝遗命,说道:“此非外姓之臣所应过问,自有先帝遗诏,望能遵嘱而行。”乃马真氏不从,竟然自己临朝称制。耶律楚材一时难以阻止,只得徐图良策。
  乃马真后宠信奸邪,作威作福。回纥巨商奥都剌合蛮用重贿买通乃马真后,得以专政用事,权倾朝野。廷臣畏惮此人,或缄默不语,或趋炎附势。
  耶律楚材早在奥都剌合蛮承包课税时,就已预见到奸商干政的祸害,并曾拼死力阻。如今看到苦果酿成,五内俱焚,只好舍命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善心的人亲见此状,均为他提心吊胆。可他只为国运着想,余皆置之度外。
  名臣抱恨
  乃马真后二年(1243),又有所谓“天变告警”出现了“荧惑犯病”的星宿运行现象。时当忌辰,耶律楚材先行稳定众心,免致扰攘。不久,朝廷有兵事,因变起仓促,乃马真后下令分授兵甲,挑选心腹,甚至要西迁而避祸乱。楚材进谏:“朝廷为天下根本,根本摇,天下将乱。臣观天道,必无大患。”有了这个定心丸,数日之后,上下安然如旧。
  之后,朝政紊乱,国事日非。乃马真后竟将国家御宝大印交予奥都刺合蛮,并给他朝廷空白信笺,使他随意填写,擅发政令。耶律楚材反抗说:“天下本是先帝的天下,朝廷自有宪章。今欲紊乱制度,臣不敢奉诏。”经他强争,此事遂告中止。
  不久,乃马真后降旨:“凡奥都剌合蛮所建白,令使倘若不书,斩断其手。”耶律楚材又站出来,凛然谏诤说:“国家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使又有何责。事若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何况断手!”乃马真后不高兴,楚材辩论不已,竟大声陈词:“老臣事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30余年,无负于国,皇后岂能无罪杀臣。”乃马真后虽然怀恨在心,却因他是先朝勋旧,孚望朝野,不能不敬畏三分。
  作为一个忠正老臣,久见朝纲难申,未免忧思伤神。积年累月,耶律楚材终于忧愤成疾,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抱恨长逝,卒年55岁。
  耶律楚材当政之年,一向廉洁自律,所得俸禄时常分与亲族,以表资助,却不肯私授亲旧官职。他说:“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我不能徇私恩。”
  耶律楚材去世后,有人诬陷说:“楚材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乃马真后命近臣检视其家,仅见十几把琴阮(阮为古琵琶中的一种,形似月琴),另有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至此,人们更赞叹其廉。
  耶律楚材生前多有诗文写作,后人代他结集为《湛然居士集》。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因耶律楚材有佐运经国立制之功,元代立国规模多由他奠定,追赠他为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一说懿宁王),谥号“文王”。
  耶律楚材对蒙古立国中原有卓越贡献,为缔造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功业。因此,他死时,蒙汉人民举国震动,以致哀恸不止。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极高,甚至以周朝的周公、召公作喻。清朝乾隆年间,为“褒贤劝忠”,在今北京颐和园为他建祠塑像。
  历史的规律是不可逃避的,落后的民族以武力征服了先进的民族,却不免被先进民族的思想所征服,被这个民族所同化。
  文治与武治是打天下、治天下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或缺。
  耶律楚材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失时机地利用每一个“舞
  文弄墨”的机会,向君主灌输创治天下,绝不可轻视文士作
  用的道理。
  后世评价
  黄仁宇:中国人常说蒙古人在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理天下,这种批评有事实的根据。
  李微:公(指耶律楚材)当圣朝开创之际,膺盐梅鼎鼐之任,仰赞天子,茂弘德威,臣上古所不臣之国,籍《禹贡》所不籍之地,公之功业著见于天下,炳如日星,虽月支
  殊俗,蛮荆远方,莫
  不仰戴其威名。
  宋子贞:公(指耶律楚材)以命世之才,值兴王之运,本之以廊庙之器,辅之以天人之学,缠绵二纪,开济两朝,赞经纶于草昧之初,一制度于安宁之后,自任以天下之重,屹然如砥柱之在中流,用能道济生灵,视千古为无愧者也……”。
  王博文:穷观载籍,夷考往哲,或有德而不得其位,或有位而不得其君,或得君而不遇其时,或遇时而柄用不久,致功业无闻,名声郁阏者,可胜数哉!若夫负经世之志,事有为之主,遇可行之时,居久任之位,谏行言听,膏泽浃于天下,为当代佐命元臣者,其惟先正中书令耶律公乎……”。
  宋濂:楚有材,晋实用之。达人先知,曰千里驹。堂堂中书,执政之枢。相我太宗,拓开鸿基。拱立龙庭,上陈帝谟。三灵协和,万象昭苏,舒吾阳和,脱彼翦屠。人文褰开,民献争趋。于变时雍,上登黄虞。厥功何如,请试鼎彝。
  邵远平:定乱开基,在承天意。得民为守,用儒以济。创一统业,垂百年制。重道崇文,力排群议。王者之兴,必有名世。
  (清)曾廉:世每艳称楚材、秉忠(刘秉忠)术数之精,以为国所由开也。鄙哉言乎?二子规画恢恢,忠诚恺悌,类非管、萧(管子、萧何)以下所可及矣。
  屠寄:蒙兀初起,专尚武功,无意置相,固游牧人种性也。斡歌歹汗之世,始有官制,别军民,籍户口,定税课,设科举,译经籍,向文治,思与诸夏同风,实开至元诸政之先路。此谁之功与?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吾于耶律楚材亦云。
  柯劭忞:蒙古初入中原,政无纪纲,遗民喋喋,不保旦夕。耶律楚材以仁民爱物之心,为直寻枉尺之计。委贽仇邦,行其所学,卒使中原百姓不至践刈于戎狄,皆夫人之力也。传所谓自贬损以行权者,楚材其庶几欤?
契丹卧龙--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7月24日—公元1244年6月20日),出身于辽皇族,金朝中都燕京(今北京,汉化契丹族),人,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他因此抑郁而死。后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曾任职:金开州同知、左右司马员外郎、元中书令荣誉评定:著名政治家
  特长:博学多才,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医卜之说。
  最得意的事:陈州郡置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等十八事,请废屠城旧制,陈时务十策
  遗产:《湛然居士集》
  座右铭: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
  
  仕成吉思汗:尚武轻文的时代
  成吉思汗时代以尚武闻名,当时的蒙古政权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四处征战,公元1215年,蒙军攻下燕京。耶律楚材虽为原辽国宗室后裔,但他变通于局势,投身于成吉思汗。在那个尚武的时代,耶律楚材的满腹才学根本无法得到足够的发挥,在他心里时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
  少年英才
  耶律楚材成长在乱世中。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元朝大一统之前的列国纷争阶段,大金国最为强盛,占据中原,统治着北中国。但时过境迁,它的全盛时期已过,国势一年不如一年了。南宋王朝虽是偏于江左,但一刻也没忘记北上收复失地,不时地向北方挑战。立国甘宁陕的西夏,也对称霸中国怀有野心,乘机与南宋结交,在西北方向侵扰。真是诸强对峙,战事频生。此时,金国西北部的附庸蒙古族也乘机崛起,铁木真自被本部族推举为首领后,经过连年的征战,统一了蒙古。金章宗太和六年(1206)成为全蒙古的“汗”(皇帝),尊称成吉思汗,是为元太祖。这个新起的蒙古,更是野心勃勃,在北方不断地向金国发动进攻。金国对其咄咄逼人之势难于应付。
  就在这一年,耶律楚材17岁,他可以出仕了。因为他是当时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的儿子,按照当时金国的规矩,他可以享有赐补省掾(协助政府部门长官掌管文书、处理日常事务)官职的特权。可是他本人希冀参加正规的进士科考试。章宗认为旧的制度虽然不可更改,但是考试更可以发现人才,
  于是敕令他应期当面考试。在应试的17人中,耶律楚材风骚独占,掾吏之职自然探囊取物。从此,他便步入政界。此后,他还曾任职开州同知。
  应召于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事政权确立后,靠着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向四邻征讨。为了免于受到西夏的牵制,成吉思汗决定在攻金之前,先用兵西夏。1205-1209年间,成吉思汗对西夏攻伐三次,大大地削弱了西夏的力量,使之没有出外征战的能力了。接着,经过周密部署后,从1211年起,成吉思汗便大举进兵金国。已走下坡路却一意图谋压服南宋的金国,哪里是成吉思汗的对手,蒙军“所至都邑,皆一鼓而下”、“凡破九十余郡”,直到兵临金国中都燕京城下。
  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金主完颜永济为了躲避蒙军南下的胁迫,一面委送其女入蒙,以和亲争得金国喘息的时间。同时,决定把首都南迁至汴(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的全家随之南下,只有他本人被任命为左右司马员外郎,职掌尚书六部日常奏章,辅佐金国右丞相完颜承晖留守在中都燕京,时年24岁。
  成吉思汗十年(1215)五月,围攻燕京年余的蒙军,一举攻克燕京,右丞相完颜承晖自尽殉国。耶律楚材眼看金朝的大势已去,于是在城陷之后,便“将功名之心束之高阁”,空怀经天纬地的才识绝迹于世,弃俗投佛,在万松老人(行秀)门下钻研佛理,一去三年。艰难的入仕,磨砺了耶律楚材,他等待着时局的发展,等待着实现壮志的机会。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机会终于来到。成吉思汗既定燕地,他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问询治国大计。耶律楚材虽然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他时刻也没忘掉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极想依凭靠山,伸出双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苍生。得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要召见他,感到是一个图谋进取的好机缘。他二话没说,即刻应召前往,以便使自己的盖世才华得以施展。有一首自咏诗可以表明他此时的心迹:“圣主得中原,明诏求王佐。胡然北海游,不得南阳卧。”
  耶律楚材身材魁梧,髯长鬓美,极其勇武。回答成吉思汗的询问,更是声音洪亮而流畅。成吉思汗说到:“辽金世仇,我要为你洗雪国仇家恨。”耶律楚材的回答十分得体:“那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祖父已经入侍金朝,既然做了臣下,怎敢和君主为仇?:”成吉思汗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认为这个人重君臣之情,又遵守信义,是值得信任的。便把他留在身边,以备顾问。耶律楚材才学渊博,受到成吉思汗的宠信,并亲切地称他“长胡子”。耶律楚材此时想的是,历史上董仲舒辅佐武帝以“文治”,使得汉家气势恢弘。如今,他也找到了这样的机会。
  九年随军出征生涯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蒙古军队在对自己的宗主国金国实施了一系列痛击之后,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于是,除了仅用小股兵勇继续对中原金地蚕食鲸吞外,集中精锐之师,进行了有名的西征,攻打花刺子模国。
  成吉思汗对西方的征讨,早在1204年就开始了。那时主要是征服西辽国,1218年,成吉思汗最终灭掉西辽,使之领地尽归了蒙古。在征西过程中,中亚大国花刺子模,曾与西辽结过盟,使蒙古与花刺子模两国结下冤恨。近来,花刺子模国王摩诃未又背信弃义,杀死了蒙古派出的使者和骆驼商队,两国又生新恨。这旧恨新仇加在一起,使成吉思汗发誓,非灭掉花剌子模国不可。
  在西征开始的前一年春天,成吉思汗专程派人到燕京,召请耶律楚材随军西征。耶律楚材十分激动,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机会。因此,他即刻收拾好琴剑书籍,慨然上路。从燕京到成吉思汗的军营,相距甚远,且路势险要。但所有这些,都未能阻止耶律楚材决心报答亲顾之恩、践平生壮志的宏心伟愿。他出居庸关,过雁北,穿阴山,越沙漠,经过一百余天的长途跋涉,最终如期到达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西征出师的这一天,虽时值夏六月,却忽然狂风骤起,阴云密布,转瞬间大雪飘飘。成吉思汗有些疑惧,不知此为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吉凶。耶律楚材绝非是庸俗的阴阳先生,他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他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可以测知月食之期,可以修订历法。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策略家的思维,把对这种天象的解释添加上政治内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知识了解得很肤浅,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刺子模国的行为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决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希望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发10万大军,离开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奔西南越过天山,向花刺子模国杀去。1222年,蒙古军占领了整个花刺子模和中亚。可谓兵锋西指,所向无敌。
  此次西征大胜,成吉思汗认为与耶律楚材的卜吉有关。从此,凡他出战,总是必须有耶律楚材随侍身旁,预测吉凶成败,参赞军政大事。耶律楚材也正是利用这种机会,运用自己的文韬武略,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成吉思汗这个十分骁勇的“一代天骄”面对西征的赫赫战果,自然是崇武轻文。西夏人常八斤因善造弓弩而受成吉思汗的重用,这更增添了这位武夫的自恃。他不把文臣放在眼里,常常当着耶律楚材的面嘲讽说:“国家正是用武之际,像你这样的儒者,到底有何用处?”耶律楚材当仁不让,针锋直指地回敬他:“制弓需用弓匠,制天下者岂不用制天下匠?”这机智的词锋,巧妙的辩难,引起了成吉思汗内心的深思。是啊,光靠武士虽然可以夺得天下,然而“制天下”时还真得“制天下匠”不可。成吉思汗内心折服。此后,他便常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指楚材)是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他处置。”
  在进军花刺子模国过程中,耶律楚材曾力主并负责在塔刺思城(在西辽都城虎思窝鲁朵西)屯田。这个地方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且土地肥饶,经济昌盛。这一恢复发展后方的社会经济之举,对于只知道打仗、掠夺财富的蒙古军事贵族来说,从军事活动转变到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意义重大。蒙古军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继续西进的。1223年,成吉思汗结束此次西征,班师回国。
  1224年,成吉思汗仍取道原来的路线返回。在成吉思汗西征之前,曾向西夏征发军队帮助西征,西夏拒不出兵,成吉思汗当时无暇征伐西夏,发誓日后一定要给予惩戒。当西征归途中,又获悉西夏与金国缔结和约,无疑等于火上浇油,成吉思汗立即决定征讨西夏。1226年秋,成吉思汗开始了对西夏的征讨。蒙古军很快就攻克了甘州(张掖)、凉州(武威)、肃州(酒泉),当年冬天,攻克灵州(今宁夏灵武县)。灵州之战,西夏主力消耗殆尽,城陷后,西夏的首都中兴府已成了空架子。1227年6月,夏主请降,西夏至此灭亡。在攻打灵州这个西夏的军事重镇时,破城之后,蒙军众将士,无不抢掠女子、财物,独有耶律楚材却取书数部,大黄药材数担。同僚们对他的行为甚是不解。不久,兵士们因历夏经冬,风餐露宿,多得疫病,幸得耶律楚材用大黄配制的药材救命,所活至万人。这件事再一次证明耶律楚材慧眼独具,见识广远。
  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9年,其间战争时间达7年之久。戎马倥偬,驰骋异域的环境,使得耶律楚材难以展尽自己的全部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萌生在他的思想深处。然而,他坚信,实现美好的愿望,以儒术佐政兴国的一天,终会来到的。
  仕窝阔台:儒术兴国的时代
  成吉思汗病逝后,帝位传至太宗窝阔台。时天下方定,百业待兴,耶律楚材终于等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耶律楚材向窝阔台极言儒术兴国的道理,元朝在耶律楚材的主持下,定礼制、设法令、兴文教,终使以“武功”闻名的一代帝国逐步走向“文治”之路。
  拥立窝阔台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的冬天,耶律楚材终于回到了燕京。在此前,蒙古国军事帝国效力于西土战事,对那些业已归顺蒙古的州郡缺乏完善的社会组织和法律制度。所以,派往各州郡的长官,常常是任情掠夺,兼并土地,有的竟随意杀人。其中,燕京留守长官石抹咸得卜尤为贪暴,所杀示众之人头,挂满了市场。面对如此混乱的国情,耶律楚材非常焦急。他从巩固蒙古国长期统治的大计着手,立即奏请成吉思汗下诏颁律,控制社会的混乱局面。禁令颁出,即:各州郡如果没有奉到盖有皇帝玉玺的文书,不得随便向人民征取财物;死罪必须上呈国家批准。凡违背此项命令的,其罪当死,决不轻饶。由于此法得体,切中时弊,且惩治条文分明,使贪婪暴虐之风有所收敛,社会秩序初步稳定下来。
  这一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蒙古的惯例,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并且代理国政,是为元睿宗。
  在睿宗监国期间,燕京城中社会秩序一度动荡,有一大批凶恶的强徒,恃强暴夺,每天傍晚,尚未天黑,这些盗贼竟拉上牛车径往富户人家,去掠取财物。若尽其恶求,便掠财就走,如若稍有不从,就会惨遭杀戮,闹得人心惶惶,国无宁日。睿宗对此有所闻,认为只有耶律楚材可以处理好这件事。于是,特遣耶律楚材和中使塔察儿前往究治。耶律楚材清楚,这些杀人越货之徒,如此猖狂,谁也不敢阻拦追究,是大有来头的,因而处理起来会有很多麻烦。但他仍毅然前去查办。耶律楚材经过仔细查询,很快便弄清了这些强徒都是燕京留后的亲属及一些豪强子弟。耶律楚材在掌握大量的证据基础上,斩钉截铁地将触禁者一一缉拿归案,然后拟出法办意见。此刻,这些恶徒的亲族都傻了眼,他们清楚耶律楚材执法不避权贵,又不屑钱财,要想减免刑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暗中贿赂中使塔察儿上,以从轻发落。很快,耶律楚材便得知这一情况,他找到塔察儿,与之晓以大义,指陈利害。他指出此事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前途,若出以私心,处理得不妥,于君主与平民都无法交代。塔察儿听罢惊惧,深知有错,并情愿悉听楚材发落。耶律楚材见他知错能改,便继续同他一起对罪犯遂一审查,依法各有处置。其中16个罪恶昭彰、民愤最大的首犯,绑赴刑场,枭首于市。从此,巨盗绝迹,燕京秩序得以控制。
  这两件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耶律楚材治国的才干,因而在高层统治集团中,更加增强了对他的信任。
  1229年,睿宗拖雷已监国两年,依照成吉思汗的遗命,帝位应继传太祖三子窝阔台,但此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拖雷将移权。作为一个有智谋的辅弼,耶律楚材清醒地认识到,汗位虚悬或错置,于国于民都不利。在最高权柄面前,古往今来,骨肉之间萁豆相煎之事并非罕见。除拖雷外,窝阔台还有个兄长察合台。此人向来性情缜密,为众人畏惧,也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假若三人真的计较起来,彼此不让,结党营私,岂不断送了国运?所以,耶律楚材与窝阔台面议,商议尽快召开“库里尔泰会”,决议汗位。窝阔台嗣位,早经成吉思汗亲口布告,为什么还要召开大会,经过公认呢?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曾有一条制立的法制:凡蒙古大汗,如当新旧交续之时,必须经王族诸将,及所属各部酋长,召开公会,议定之后,方可继登汗位。
  是年秋天,成吉思汗本支亲王、亲族聚集克鲁伦河畔议定汗位的承继人。会议开了40天,仍是议而未决。耶律楚材认为此事不可久拖了,便亲身力谏拖雷:“推举大汗,这是宗庙社稷的大计,应该早日确定。”拖雷仍说:“意见不统一,是否再等几天。”耶律楚材听罢,十分坚定地说:“此期不可变,一过此日,再也没有吉祥的日子了。”拖雷不好再拖下去,这样,窝阔台就即了汗位。蒙古进入了太宗时代。
  确定礼制
  登基朝仪,是耶律楚材精心拟制的。在此之前,蒙古族部落乃至蒙古国是没有朝拜仪式的。旧制简单,未足表示尊严。为了确保朝仪的顺利进行,事先,耶律楚材选中了察合台亲王,作为带头执行者。楚材对他说:“王虽是皇帝的哥哥,但也是个臣子,理应对皇帝依礼下拜。若你下拜,做了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那么就没有人会有异议了。”察合台觉得此话有理,在正式的登基大典上,便率领众皇族和臣僚跪拜庭下。这样,耶律楚材一举除掉了蒙古国众首领不相统属的陋习,制定了尊卑礼节,严肃了皇帝的威仪。盛典进行得非常顺利。会后,察合台颇有感触,对耶律楚材称赞道:“你真是国家的贤臣呵!”
  对于这些粗犷成性、散漫惯了的蒙古君臣,尽管有了讲究礼仪的好开端,但在日常的执行过程中,有许多人仍难以适应,就连朝会有些人也误期甚至乱来。为此,窝阔台打算惩治那些违制的臣子。耶律楚材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过于严厉,贸然从事,会引起动乱。他巧妙地进奏说:“陛下刚刚即位,宜暂示宽宥。”窝阔台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轻发落了违者,果然效果很好。这样恩威并施,反复整顿,是耶律楚材维护并逐渐健全朝廷礼制颇为英明的做法。
  完善法令
  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时代,才进入奴隶制社会,窝阔台即位以后,其管理的领域,多为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北中国。所以,使这位少主在治理国家上显得力不从心,加上应兴应革的事太多,真是一时摸不到头脑。此时,全靠耶律楚材竭尽全力,定国策,立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当务之急的法令,加速了这一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在颁发法令之前,首先规定了既往不咎的政策。对那些因法律不明,而误触禁网,按当时的老规矩必杀无疑的百姓们,不追究颁发政策前的法律责任,或给予从轻处置。这是抑制蒙古一向滥杀无辜,因获某种罪过而死者不计其数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同阁的一些臣僚嘲讽他,说此举实过迂阔。耶律楚材不为所动,力排众议,反复而耐心地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讲给太宗听,终得圣准。此项政策的实施,安定了人心。
  接着,耶律楚材便制定颁发了十八项法令,成为官民遵守执行的准绳。包括官吏设置、军民分治、赋役征收、财政管理、刑法执行等。这些采摭自中原的先进制度,列为蒙古国策的法令,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决策,为后来正式确立的元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这样,不仅遏制了军官的骄横不法,同时也打击了分裂割据的势力,保证了国家政治上的巩固和统一。
  蒙古贵族崇尚武力,根本没有税制观念,他们看不到这样下去会兵强而国蹙。以近臣别迭为代表的人主张,以牧业为主来保证国用,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极力反对这种将燕京农业地区变成牧场的倒退措施。他深知如今的蒙古国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行汉法,大力发展农业,如果保守地强调畜牧,是狭隘的,不合国情的落后政策。他干脆地给太宗算了一笔账:“陛下马上要南征金国,军需从何而来?仅靠畜牧是远远不够的。假使发展燕赵的生产,以地税、商税,及盐、酒、冶铁税,外加山泽之利,可以获利50万两银,8万匹帛,40万石粮食,供给南征绰绰有余。这不远胜于变成为牧场吗?”窝阔台经过认真思考,认为不无道理,便命耶律楚材全权筹划,立行征税制度。耶律楚材领旨后,即刻在河北一带建立十路征收税使,遴选汉或女真中德才兼备的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名儒充任。1231年秋天,窝阔台在云中行宫中,面对十路课税使陈列在朝廷之上的金、银、帛、粟等税物,十分高兴,这时他才真正懂得了耶律楚材力求行汉法的好处。他激动地对耶律楚材说:“你虽然没离开我左右,却能使国用充足。南国的臣僚中,有谁能比得上你吗?”耶律楚材谦虚地答道:“南国的臣僚比我强的人很多。”窝阔台嘉其功劳,赐以美酒。当即下令任命他为中书令(宰相),把典颁、庶务的大权委托给他,且吩咐朝臣,政事不分大小,都要禀报他。他自己也是有事必与耶律楚材商榷,以进一步权衡得失。
  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实施,国家日益兴旺发达起来。但那些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豪强贵族们,到处散布谗言诽谤耶律楚材。有人说:“耶律楚材中书令援用亲旧,必有二心,应奏知大汗,斩杀此人。”耶律楚材听了并不与之斤斤计较,他坚信自己的言行是出以公心的。好在窝阔台自有明察,深责其诬。对于谣言传播最恶毒者原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太宗命楚材鞫审之。耶律楚材以国事为重,不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心上,宽宏大度地奏请太宗日后再行处置。这种高尚的品德很受太宗的赞赏,私下对侍臣说:“楚材不记私仇,真是宽厚的长者。你们应当效法他的为人。”正是耶律楚材精忠为国,处处从大局出发,时时以社稷为重,殚思竭虑,而且长于韬略,才使得蒙古帝国迅速强大起来,政权也得以日益稳固。
  灭金和请废屠城
  窝阔台三年(1231),蒙古国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所以,窝阔台又把南征灭金的行动提上了议事日程。其实,南征这一思想,早在成吉思汗时就已确立。蒙古灭掉西夏,就是为了吞并金朝扫清外围。西夏已亡,既解除了蒙古的西顾之忧,又使金朝丧失了犄角之助。窝阔台认为时机业已成熟,便大举南进。
  耶律楚材了解蒙军以往作战的陋习,凡攻城邑,拒守者城陷之时,不分军民,掠杀殆尽。随着南征日期的临近他深感不安,认为滥杀无辜,不但使黎民百姓罹难,而且只能促其军队拒降。临战前,为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他进谏太宗,将河南一带的当地民众迁往山后,采金植田,让其远离战火。紧接着,又诏令金国逃难之民,降者免死。有人曾认为降者是危急则降,缓和便逃,还能补充敌人的兵源,实难赦免。耶律楚材以为不然,建议窝阔台策造白族若干,发给降民使归本上,蒙古兵士不得侵害之。此举,非但救活了无数的百姓,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中原人民对蒙军的畏惧和敌视心理,为其顺利进军扫清了障碍。
  窝阔台渡过黄河,占据郑州,遣将军速不台围攻汴京。金军用“震天雷”、“飞火枪”守御。“震天雷”是以铁罐盛满炸药,点火引爆,可穿透铁甲;“飞火枪”系以铁管注入火药,能烧伤十余步之敌。汴京攻守战历时16昼夜,城内外死伤多达百万人。蒙军无速胜之法,金军无久守之志,双方于当年4月罢战议和。蒙军北退至河、洛,徐图破城之策。
  窝阔台汗四年(1232)十二月,蒙军思得良谋,遂派遣王戳赴南宋商议夹击金国。当时,南宋虽然朝有忠直之臣,野有效死之士,但最高决策者畏葸厌兵,甘心日夜苟安,执行着北宋以来“内紧外松”的旧章法,致使朝政极度腐败,国势日渐衰颓,上下难为一体,竟如一盘散沙。蒙古对南宋政局的昏暗、衰败心明如镜,早已有蓄谋。只是出于灭金需要,暂行笼络利用。南宋却对蒙古估计不足,况且也无应对时局的良策,只是面对残局,胡乱应酬。当久专朝政的南宋丞相史弥远之侄史嵩之披露蒙军遣使消息时,朝廷多以为不可借机报复金国宿仇。头脑清醒的大臣如赵范等人却不无忧虑,说道:“宣和年间,宋金海上订盟,其约甚坚,终究取祸,不可不鉴。”
  所谓“宣和之盟”,是指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宋命大臣赵良嗣北行,约会方兴未艾的金国,夹攻辽国,口头约定功成之后,宋朝收复燕蓟失地。结果,5年之后辽亡;当年10月,金军背盟,南下侵宋,徽宗诚惶诚恐退位,其子钦宗即位;越一年,金人虏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可谓宋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时过仅百余年,应是殷鉴不远。连金哀宗完颜守绪也已洞察出蒙古野心,说道:“蒙古灭国四十,遂及西夏;夏亡遂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可是,南宋君臣多已忘记前车之鉴,再次重蹈覆辙。当年12月,宋理宗遣人报使订盟。蒙古许俟成功之后,可将黄河以南土地归宋。
  蒙古得到南宋应援,当即再遣大将速不台围攻汴京。
  次年(1233)正月,金国将领崔立发动汴京政变。这又是来自敌人营垒内部的响应,城陷指日可待。值此时节,速不台奏请窝阔台:“金人抗拒持久,我军将士多有伤亡,待城陷之日,宜尽行屠戮。”耶律楚材听到屠城计划,急忙驰骑赶来入奏:“将士暴露于野数十年,所欲得者无非是土地、人民。得地而无民,又有何用!”这已点到报关键之处,可窝阔台仍然犹疑不决。谋臣的智慧是多方面的,楚材见以公论尚不足使窝阔台速下决断,便施了个假私济公的手段,巧借私欲来打动大汗,说道“奇巧工匠、厚藏人家皆荟萃于此地,一旦斩尽杀绝,大汗将一无所获。”窝阔台听了这一席话,被打动了,立刻准其所奏,下令只把金国皇族完颜氏杀掉,其余一律赦赁自此以后援为定例,遂废屠城之法。
  四月,蒙军入汴京。当时为躲避战乱留居汴京有147万人,皆得保全性命。
  六月,蒙军攻取洛阳,金哀宗完颜守绪走归蔡(今河南省汝南)。
  窝阔台汗六年(1234)正月,金哀宗传位于宗室完颜承麟,是为金末帝。登基典礼刚刚完结,蒙、宏合兵攻入蔡州,完颜守绪自尽,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金国遂告灭亡。
  河南初平,蒙军俘获巨甚。还师之日,逃亡之人十有七八。窝阔台汗立下禁令:凡逃亡之民以及收留资助者,灭其全家,乡社连坐。于是,逃者不敢求舍沿途不敢留宿,以致饿殍遍野。耶律楚材念及民情,又从容进谏:“河南既平,民皆大汗赤子,又能逃到何方?为何因一俘囚,连坐而死数十百人?”窝阔台幡然悔悟,遂撤销此禁令。
  金亡之后,西部秦、巩等20余州久未能克。耶律楚材献计说:“往年蒙军获罪,多有逃往此地者。因恐新旧二罪并罚,故以死拒战。倘若许以不杀,将会不攻自灭。”窝阔台下诏赦免逃亡旧罪,又宣布废弃杀降之法,诸城接连请降。这可谓善战者以攻心为上。
  儒术兴国
  蒙古军弓劲马肥,兵强将勇,其武力之盛可谓无与伦比,疆域之大也是空前绝后的。但是要统治这么辽阔的国土,尤其是治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中原和江淮地区,必须具备很有效的思想工具。时至13世纪,每个卓越的政治思想家,在总结古今中西几千年的统治经验之后,容易看出,已有的三教九流诸种思想,各具特长,又各有所短。佛、道教义最善于麻醉,但失之消沉,难以引做主要统治工具;而儒家学说虽不免迂腐之气,但在久经沧桑之后,已融会各家的思想精华,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也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存在形式。在当时,它仍为思想武库中最为精备的武器,是使封建王朝延年益祚的治世妙方。对此,耶律楚材比其他蒙古贵族有更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穷理尽兴,莫尚佛法;济世安民,无如儒教。”简言之:“以佛治心,以儒治国”,是最高明的做法。
  早在第一次西征时,耶律楚材就已胸有成竹,对单纯的崇武思想予以批判,把儒者看作是最高级的工匠--“治天下匠”,为蒙古人的政治思想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蒙古军攻破金国许州(今河南许昌),俘金军资库使姚枢。铁木真因北廷罕有士大夫,加以重用。
  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又参照中原礼教,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他还对窝阔台说:“天下虽得之马上,而不可以马上治。”还经常宣扬“周孔之法”的妙用,并引荐了一批名儒到政府任职。
  窝阔台汗五年(1233)四月,蒙军开进金都汴京,金亡不远,中原已在掌握之中,而偏安江左的南宋也在其蓄谋已久的铁蹄征掠之下。值此,力兴文教,崇奉儒术势在必行。耶律楚材将其作为当务之急,赶忙遣人入城收求孔子后人,得其五十一世孙孔元措,奏请袭封为“衍圣公”,又赋予林田庙地,为之修孔庙,建林苑。下令招收战乱中流亡的礼乐人才,并设置太常礼乐吏员,召集名儒梁涉、王万庆、元著等人,在东宫讲释九经。耶律楚材又亲率大臣及其子孙学习经义,研究孔孟之道。另外,还在燕京等地建立编修所、经籍所,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文教事业开始兴盛。
  窝阔台汗八年(1236),蒙军攻宋,杨惟中、姚枢随军参赞。攻陷德汉府(今湖北安陆)等地后,又得儒江汉先生赵复,携之北上燕京,聚徒讲授儒家经典。从此,北方始重经学。姚枢也得以初窥程、朱性理之书。
  窝阔台汗九年(1237),耶律楚材启奏:“制器必用良工,守成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恐未易成。”窝阔台说:“果真如此,我可任儒者为官。”所以,楚材具体制定了校试办法,分为经义、词赋、论三科,命宣课使刘中、杨奂等人到各路考试。还规定:儒者被俘为奴者,亦皆释放就试;倘有家主隐藏不放,处以极刑。这年一举得士子4000余人,其中四分之一是被赦免奴隶身份的儒者。
  窝阔台汗十年(1238),杨惟中从征蜀、汉等地,搜集周、程、张、朱等书,回至燕京,创立人极书院,修筑周子祠(周敦颐祠堂),以赵复为师,讲授理学。
  其后,儒生出身的太原路转运使吕振、副使刘子振因贪赃枉法获罪。窝阔台借此责备耶律楚材:“卿言孔子之教可行,儒者为好人,何故乃有此辈?”楚林回答得很得体:“君父教臣子,亦不欲令陷不义。三纲五常,圣人之名教,有国家者莫不由之,如天之有日月也。岂得缘(因)一夫之失,使万世常行之道独见废于我朝乎!”这段对话,反驳得有理有力;不能因为有逆子贰臣,就来否定君、父神圣,也不能因为有无耻之传人,就来否定孔、孟之道。
  经过耶律楚材首得,并从正反两面反复规劝,儒学在蒙古上层政权中渐渐据有一席之地。后经学者杨惟中、姚枢等人悉心搜集理学书籍,罗致儒、释、道、医、卜等人才,终使“武功”极盛的蒙古统治者,又逐步收到“文治”之效。
  儒家学派为权势者谋划了一整套统治术,权势者为“先圣先贤”封送了一顶顶华丽桂冠,并虔诚地顶礼膜拜。在已历上千年的封建时代,儒学成为华夏地区各色王朝的灵魂,成为汉和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命脉。耶律楚材为蒙古贵族夺取了儒学这面思想旗帜,毫无疑问是在汉人的心理、舆论方面抢占了重要地盘。这对于取得业已开始的蒙、宋战争的胜利,完善统一后的元朝国家机器,特别对于一向疏于文教的蒙古族历史的发展,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理财策略
  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卓著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理财家。如同其政治、军事活动一样,他在经济活动中,亦处处贯穿着胜人一筹的谋略思想。
  自成吉思汗之世以来,因西域战事未息,无暇拟定中原税制;官吏乘机暴敛,中饱私囊,资财多达万万,而国库却十分亏空。
  窝阔台汗二年(1230),近臣别迭等奏称:“汉人不事畜牧,无补于国,可一律逐走,空出其地以为牧场。”耶律楚材清楚,如今治理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必须改变偏重畜牧的思想。他针对蒙古贵族的短见和无知,反驳说:“天下之广,四海之富,岂有无用之地,更无无用之民。”他还根据汉族地区财力、税收的估计,极言征税之利:“大汗南伐,军需应有所出。若能均定中原地税、商税和盐、酒、冶铁、山泽之利,每岁可得银50万两、帛8万匹、粟40余万石,足以供给军资。为何说汉人无补?”
  这些诱惑力十足的数字,自然能打动窝阔台汗,他立命楚材试行征税制度。楚材奏请建置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长官选用汉或女真中有才学的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名儒,都被入选。而辅助征税者,多用楚材原先在中都时的旧部。
  窝阔台汗三年(1231)秋,十路征收课税使呈献征税簿籍和金、帛、谷物,陈满于云中行宫。窝阔台笑对楚材说:“你不离我身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臣子,有能比得上卿的吗?”耶律楚材幽默地说:“南国之臣皆贤于我。我不才,方留燕,为大汗所用。”窝阔台嘉其谦虚,赐以美酒。
  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金之后,蒙古君臣讨论编制中原民户,以便征收赋税。大臣忽都虎等主张以丁为户。耶律楚材对此想得更为长远:丁系青、壮年,能四处游离,可居则居,不可居则逃。所以,他指出按丁立户之害:“中原向无以丁收赋之法,一旦丁逃,则赋无所出,应当按户确定。”经过再三辩议,最终按楚材的想法实行。这样,用老、幼牵制青、壮,使初编制的户口比较安稳地存在下来。
  往年,蒙古将相大臣每俘人户,往往寄留在自己所经营的州郡,作为私产。耶律楚材奏请检括全国户口,使之隶属郡县管理;停止以往实行的将土地、人民分给蒙古贵族之法,禁止贵族匿占民户,违令者杀。
  窝阔台汗八年(1236)秋,忽都虎献上各地户籍。窝阔台一时忘乎所以,竟许诺把部分州县赐给各亲王和功臣。耶律楚材对中国从战国、秦汉以来分封与郡县制的演变与斗争了解甚细,在关键时刻,坚持了进步历史观,言简意赅地陈述了分封之害“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赠与亲王功臣。”可是,窝阔台既已许诺,苦于不便反悔,楚材便为之想了个变通办法“受封州县的亲王和功臣,可像朝廷任命的州县官吏一样,照例征收贡献,岁终颁布收入金帛谷物数量,使之不得擅自课征。”
  窝阔台按计而行,遂确定了财政税收办法及数额。户赋:每二户出丝一斤,上交朝廷以供国用;每五户出丝一斤,给予诸王功臣,作为慰劳之资。
  地税:上田每亩粟三升;中田二升半,下田二升;水田每亩五升。
  丁税:成丁每年征粟一石;驱丁(被俘虏后在军中服杂役的男丁)每年征粟五升。
  商税:三十税一。
  盐价:四十斤值银一两。
  这样,蒙古在以畜牧业为主转向以农、牧各业并驾齐驱的经济轨道时,使税制初步健全,形成按户、地、丁三者并行科税的制度。
  既定常税,朝臣多认为赋敛太轻。耶律楚材又引经据典,阐述轻徭薄赋的妙处,他说:“初定法时虽然轻而有信,其后仍失之贪暴;若初定法时既已贪暴,其后则弊病更甚。”
  耶律楚材还参与制定了手工业、商业和借贷等项制度。
  当时,官府工匠制造器物,大量浪费,侵吞国家资财,十之八九化公为私。窝阔台汗八年(1236),楚材下令进行普遍考核,对工料使用、制作时日及其报酬均做出具体规定,以为定制。
  在商业、信贷方面,随着国家版图的日益扩充,西域等地商人甚为活跃,借贷之事逐渐盛行。州郡长官多借商人银钱以敷官用,利息连年积累,竟致数倍于本银,叫做“羊羔儿利”。至期无力偿还者,有的便典当妻子为奴。窝阔台汗九年(1237),楚材规定,凡借贷者,以本息相等作为极限。民间负债而实无力偿还者,官府替其代偿。
  这一年,楚材还奏请统一度量衡,确立钱钞通行之法,定均输之制。
  窝阔台汗八年(1236),于元奏请民间交易使用交钞(纸币)。耶律楚材考虑到宋、金两国的经验、教训,提议说:“金章宗时初行交钞,与铸钱同时通行。官府乐于发出交钞,而恶于收回,以至纸币贬值,持万贯钱仅能换得一张面饼。因此,民力困竭,国用匮乏。此事当引以为戒。现今印造交钞,应不过万锭。”
  耶律楚材从国计民生的大局着眼,可谓深思远虑矣!窝阔台依议。这一年,蒙古始行交钞。
  由于庶政粗备,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随之复苏、发展。
  生一事不如省一事
  耶律楚材经常重复他的一句名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他也是遵照这一原则从政的。
  自窝阔台汗二年初定征税之制,至窝阔台汗六年灭金,4年之间,税收逐年增加。及窝阔台汗十年(1238),每岁课银多达110万两。
  在此期间,富人刘忽笃马、涉猎发丁、刘廷玉等钦以140万两银“扑实”(承包)天下课税。蒙古君臣急功近利,本拟恩准。作为政治家、理财家的耶律楚材却深知民力、财力均有限度,即所谓“度”,超过度,必会变利为害,转福为祸。为此,他谏阻说:“此辈皆贪利之徒,欺上虐下,为害甚大。”这次,幸喜窝阔台纳谏,停止此议。
  到了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译史安天合为谄媚右丞相、回纥人镇海,引荐回纥商人奥地刺合蛮“扑实”天下课税,数额增至220万两。窝阔台终于利欲熏心,将一国课税,转手出卖给臣商。为此,耶律楚材再次极言上谏,以至声泪俱下,辞色其厉。窝阔台难以忍受楚材的激烈言辞,竟扼腕攘臂,气急败坏地说:“你难道要搏斗不成?”耶律楚材见大汗失态,才不便强争。稍停之后,窝阔台语带讥讽地说:“你要为百姓一哭,我却要试行此法。”耶律楚材已知无能为力,喟然长叹说:“民之困穷,将自此始!”正如楚材所料,把国家财政命脉拱手交给回纥商人,他们必将以成倍的数额压榨百姓,人民怎能不陷入穷困境地。
  中原牧马
  窝阔台汗六年(1234)正月蒙古灭金之后,长城内外结束了三权鼎立局面,形成了大江南北的蒙、宋对峙,势态更见明朗,而斗争日趋激烈。在这个政治棋盘上,谁主浮沉,要看双方执政者的眼光和韬略。
  同年6月,宋将赵范、赵葵建议收复三京(东京汴京、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倚黄河天险和各处关隘抵御蒙军。因有右丞相郑清之附议,是月宋兵入汴京;次月,入洛阳。
  赵、郑诸人意在收复国土,其志可嘉,可惜不得其时。一则蒙、宋军力、财力过于悬殊,二则南宗君臣无心你战。当时,参议官邱岳就曾劝阻赵范,说道:“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正值气盛锋锐,岂肯捐弃所得以予他人!我师若往,彼必突至,非但进退失据,开衅致兵必自此始。况且千里长驱以争空城,既得之后当勤傀饷,否则,后患无穷。”乔行简等大臣也担忧“机会”不合,岁饥民穷,国力不堪,外患未必除,内忧或从起。说道:“规恢进取,必须选将练兵,物用丰足;而今将乏卒寡,财匮食竭,臣恐北方未可图,而南方已先骚动。”
  这些朝议虽表现出南宋君臣向来存在的畏敌心理,却也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南宋到了这般地步,已是进退两难,和战无门。即使有一二个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值此大厦将倾的时刻,也无回天之力。如无十数年甚至几十年恢复、振兴,是无济于事的。
  果然不出邱、乔等人所料,蒙古得知汴京、洛阳军报,立即为其蓄谋已久的对宋战争找到借口,旋命塔思率军南下。同年8月,宋军终因粮草不济,兵溃两京,所复州郡皆为空城,再次落入蒙军手中。
  窝阔台汗七年(1235),南宋派遣程芾交通蒙古,欲约和好;但是,战场上失去的东西,绝难在谈判桌上找回来。蒙古正在利用时机,加紧制订灭亡南宋的计划。
  蒙古君臣朝议征服四方之策,有人提出:遣西域回回等族征江南,遣汉人征西域,利用民族间的矛盾心理,使之两相屠杀,交互制御。耶律楚材权衡利弊,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原、西域相去辽远,未至敌境,人马疲乏;兼之水土失宜,将生疾疫。宜各从其便。”结果又从楚材之议,遣阔端、曲出等攻南宋;命拔都、速不台、蒙哥等征西域;命唐古鲁火赤伐高丽。
  蒙古以其巨大的兵力和高昂的士气,征伐孱弱、松散的周边诸国,犹如摧枯拉朽。几十年间,南宋便倾败于蒙军铁骑之下。
  陈时务十策
  耶律楚材历仕成吉思汗、拖雷和窝阔台汗三朝,长达30余年。君臣相得,是他得以施展盖世才华、实现政治抱负的前提。但是,之所以能够君臣相得,尽管不容忽视这几位蒙古君王的伟岸气度,更不应忽视耶律楚材的雄才大略和忠正廉直。两方面的结合,才奠定了良好的君臣关系。
  在成吉思汗一世,耶律楚材是形影相随的股肱大臣,曾被视为“天赐我家”,尊宠至极。
  窝阔台汗一世,耶律楚材有顾命之义,拥立之功,为其屹立于王廷打下根基。但更重要的是他呕心沥血地为蒙古帝国谋策划,定制度,使这个新生的庞大政权得以雄踞。他披肝沥胆的忠正品质,又不能不使蒙古君臣肃然起敬。正是基于此,窝阔台汗把耶律楚材当作自己的偏得,国家的骄傲。早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就当面赞叹耶律楚材说:“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窝阔台汗八年(1236),即灭金后的第二年,蒙古诸亲王集会,大汗亲自给楚材奉觞赐酒,衷心地说:“我所以推诚任卿,因有先帝之命。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我所以能高枕无忧,实赖卿之为。”当时,正值西域诸国和南宋、高丽的使者前来通问,语多虚妄不实。窝阔台颇为得意地指着楚材对来使说:“你国有这样的人才吗?”来使皆回答:“没有,此人大概是神人。”窝阔台兴奋地说:“你们唯有此言不妄。我也猜想必无此人。”
  正由于这样的知遇之恩,更由于耶律楚材的气质和胆识,使他能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窝阔台汗八年,侍臣脱欢奏请:简选官宦美女,充用后宫。窝阔台诏令依奏实行,耶律楚材却有意拖延不办。窝阔台十分恼叹,严辞斥责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却乘机进谏说:“已选美女28人,足以备用。如再选美,臣恐扰民,正欲复奏。”窝阔台思考许久,点头答道:“此举可罢。”
  不久,窝阔台又欲向全国征用母马。这样一来,蒙族地区向来畜牧,倒无所谓,中原一带素事农桑,必须不弃农就牧,难免使农牧诸业失调。为此,耶律楚材规谏说:“田蚕之地,难以产马。如行此令,必然害民。”窝阔台又准其所奏。
  对于耶律楚材的奏议,言听计从者不乏其例,而不听不从者也不胜枚举。遇到后者,他或者犯颜强诤,或者婉言巧谏。凡属国是,决不轻忽。
  一次,两个道士互争尊长,各立门户,结党营私。其中一个门派勾结宫中宦官和通事大臣杨惟中,捕获并虐杀另一门派的道徒。耶律楚材严格执法,不避亲贵,竟把杨惟中也收捕讯问。宦官畏忌在心,反而诬告耶律楚材擅捕大臣,又扯出另外一些违制之罪。窝阔台勃然大怒,竟把耶律楚材囚系治罪。不久,窝阔台自悔失策,下令释放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拒不让松绑,并进言道:“臣备位公辅,执掌国政,大汗初令囚系老臣,想来有可治之罪,应当明示百官,论述不赦之理。如今释臣,是我无罪,也应明示无罪之由,岂能轻易反复,视同儿戏。这样下去,国有大事,何以执行!”这真是临之以威,竟使朝中众臣相顾错愕。窝阔台竟也开明,只得认错,说道:“朕虽为帝,难道就无过失之举吗?”然后,再三用温言慰劳。耶律楚材趁此机会,陈奏时务十策:1.信赏罚;2.正名分;3.给俸禄;4.官(任用)功臣;5.考殿最(考查官吏优劣);6.均科差(调整赋役);7.选工匠;8.务农桑;9.定土贡;10.制漕(水)运。这十件政事因皆切中时务,准令悉数施行。
  蒙古族饮酒之风甚盛,窝阔台更是嗜酒如命。登位之后,竟然天天与大臣畅饮,大醉勿休。耶律楚材屡谏,窝阔台不听。后来,耶律楚材拿着被酒浸泡腐蚀的酒器铁口,启奏说:“酒能腐蚀铁器,何况五脏!”这则是动之以情,使窝阔台幡然悔悟。他对着近臣盛赞说:“你们爱君忧国之心,有像‘长髯人’的吗?”于是一方面赏赐楚材金帛,一方面下令近臣每日只能进酒三盅。
  长此以往,耶律楚材与窝阔台结下了不解之缘、腹心之情。一次,耶律楚材与诸亲王宴饮,醉卧车中。窝阔台看到后,亲赴耶律楚材营帐,登车摇撼呼唤。耶律楚材正沉沉熟睡,遇人打扰,禁不住心中烦闷,口中竟吐不逊之辞。待他睁开惺忪醉眼,见是大汗到来,惊得酒醒七分,翻身而起,叩拜谢罪。窝阔台说:“卿有酒独醉,竟不与我同乐啊!”说完,长笑而去。耶律楚材久经世事,洞晓古今,无疑想得极远极多。他来不及整理冠带,便驰马赶赴行宫,再去陪伴虎虎生威的蒙古大汗,以图释嫌去疑。窝阔台为他重新置酒,君臣尽欢始散。
  仕乃马真后:英雄坠泪的时代
  窝阔台的去世是元帝国的一大损失,之后乃马真后摄政,把持国家大权,宠信奸邪,使刚有起色的元帝国又一度衰退。耶律楚材久见朝纲难申,一代名臣忧愤而死。
  乃马真后乱政
  窝阔台汗十三年(1241),在蒙军南进节节胜利的时刻,蒙古历史上的一代杰出帝王窝阔台突然卧病不起。
  皇后精神恍惚,召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趁此机会,再次借天命以尽人事,抒发自己的政见,力促说“如今任使非人,卖官鬻狱,囚系无辜甚多。古人一言而善,荧惑退舍。请赦天下囚徒。”皇后一心要救治窝阔台,来不及再说什么。耶律楚材却怕窝阔台日后后悔,又说“非君命不可。”一会儿,窝阔台稍稍苏醒,耶律楚材同皇后一起入奏,请求赦免无辜罪人。事关为己祈福,窝阔台当即准奏。其时,他已口不能言,只得连连点头,表示首肯。楚材得时不怠,连夜去宣读赦书。
  不久,窝阔台渐渐痊愈。这年冬天十二月四日,性喜田猎的窝阔台又要骑马负弓,驽鹰牵犬,出郊竞射。耶律楚材念及大汗年事已高,身体尚未恢复,更担心游猎无度会妨害政事,使借演论来数极言谏阻。左右侍臣却怂恿说:“不骑射,无以为乐。”终于窝阔台连续疯狂驰骋5日,死于外地行宫。
  当初,窝阔台留有遗诏,待他过世之后,以其孙失烈门(养子曲出之子)为嗣。如今窝阔台一死,第六后乃马真氏立召耶律楚材,征询汗位承继之事。楚材知有先帝遗命,说道:“此非外姓之臣所应过问,自有先帝遗诏,望能遵嘱而行。”乃马真氏不从,竟然自己临朝称制。耶律楚材一时难以阻止,只得徐图良策。
  乃马真后宠信奸邪,作威作福。回纥巨商奥都剌合蛮用重贿买通乃马真后,得以专政用事,权倾朝野。廷臣畏惮此人,或缄默不语,或趋炎附势。
  耶律楚材早在奥都剌合蛮承包课税时,就已预见到奸商干政的祸害,并曾拼死力阻。如今看到苦果酿成,五内俱焚,只好舍命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善心的人亲见此状,均为他提心吊胆。可他只为国运着想,余皆置之度外。
  名臣抱恨
  乃马真后二年(1243),又有所谓“天变告警”出现了“荧惑犯病”的星宿运行现象。时当忌辰,耶律楚材先行稳定众心,免致扰攘。不久,朝廷有兵事,因变起仓促,乃马真后下令分授兵甲,挑选心腹,甚至要西迁而避祸乱。楚材进谏:“朝廷为天下根本,根本摇,天下将乱。臣观天道,必无大患。”有了这个定心丸,数日之后,上下安然如旧。
  之后,朝政紊乱,国事日非。乃马真后竟将国家御宝大印交予奥都刺合蛮,并给他朝廷空白信笺,使他随意填写,擅发政令。耶律楚材反抗说:“天下本是先帝的天下,朝廷自有宪章。今欲紊乱制度,臣不敢奉诏。”经他强争,此事遂告中止。
  不久,乃马真后降旨:“凡奥都剌合蛮所建白,令使倘若不书,斩断其手。”耶律楚材又站出来,凛然谏诤说:“国家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使又有何责。事若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何况断手!”乃马真后不高兴,楚材辩论不已,竟大声陈词:“老臣事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30余年,无负于国,皇后岂能无罪杀臣。”乃马真后虽然怀恨在心,却因他是先朝勋旧,孚望朝野,不能不敬畏三分。
  作为一个忠正老臣,久见朝纲难申,未免忧思伤神。积年累月,耶律楚材终于忧愤成疾,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抱恨长逝,卒年55岁。
  耶律楚材当政之年,一向廉洁自律,所得俸禄时常分与亲族,以表资助,却不肯私授亲旧官职。他说:“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我不能徇私恩。”
  耶律楚材去世后,有人诬陷说:“楚材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乃马真后命近臣检视其家,仅见十几把琴阮(阮为古琵琶中的一种,形似月琴),另有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至此,人们更赞叹其廉。
  耶律楚材生前多有诗文写作,后人代他结集为《湛然居士集》。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因耶律楚材有佐运经国立制之功,元代立国规模多由他奠定,追赠他为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一说懿宁王),谥号“文王”。
  耶律楚材对蒙古立国中原有卓越贡献,为缔造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功业。因此,他死时,蒙汉人民举国震动,以致哀恸不止。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极高,甚至以周朝的周公、召公作喻。清朝乾隆年间,为“褒贤劝忠”,在今北京颐和园为他建祠塑像。
  历史的规律是不可逃避的,落后的民族以武力征服了先进的民族,却不免被先进民族的思想所征服,被这个民族所同化。
  文治与武治是打天下、治天下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或缺。
  耶律楚材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失时机地利用每一个“舞
  文弄墨”的机会,向君主灌输创治天下,绝不可轻视文士作
  用的道理。
  后世评价
  黄仁宇:中国人常说蒙古人在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理天下,这种批评有事实的根据。
  李微:公(指耶律楚材)当圣朝开创之际,膺盐梅鼎鼐之任,仰赞天子,茂弘德威,臣上古所不臣之国,籍《禹贡》所不籍之地,公之功业著见于天下,炳如日星,虽月支
  殊俗,蛮荆远方,莫
  不仰戴其威名。
  宋子贞:公(指耶律楚材)以命世之才,值兴王之运,本之以廊庙之器,辅之以天人之学,缠绵二纪,开济两朝,赞经纶于草昧之初,一制度于安宁之后,自任以天下之重,屹然如砥柱之在中流,用能道济生灵,视千古为无愧者也……”。
  王博文:穷观载籍,夷考往哲,或有德而不得其位,或有位而不得其君,或得君而不遇其时,或遇时而柄用不久,致功业无闻,名声郁阏者,可胜数哉!若夫负经世之志,事有为之主,遇可行之时,居久任之位,谏行言听,膏泽浃于天下,为当代佐命元臣者,其惟先正中书令耶律公乎……”。
  宋濂:楚有材,晋实用之。达人先知,曰千里驹。堂堂中书,执政之枢。相我太宗,拓开鸿基。拱立龙庭,上陈帝谟。三灵协和,万象昭苏,舒吾阳和,脱彼翦屠。人文褰开,民献争趋。于变时雍,上登黄虞。厥功何如,请试鼎彝。
  邵远平:定乱开基,在承天意。得民为守,用儒以济。创一统业,垂百年制。重道崇文,力排群议。王者之兴,必有名世。
  (清)曾廉:世每艳称楚材、秉忠(刘秉忠)术数之精,以为国所由开也。鄙哉言乎?二子规画恢恢,忠诚恺悌,类非管、萧(管子、萧何)以下所可及矣。
  屠寄:蒙兀初起,专尚武功,无意置相,固游牧人种性也。斡歌歹汗之世,始有官制,别军民,籍户口,定税课,设科举,译经籍,向文治,思与诸夏同风,实开至元诸政之先路。此谁之功与?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吾于耶律楚材亦云。
  柯劭忞:蒙古初入中原,政无纪纲,遗民喋喋,不保旦夕。耶律楚材以仁民爱物之心,为直寻枉尺之计。委贽仇邦,行其所学,卒使中原百姓不至践刈于戎狄,皆夫人之力也。传所谓自贬损以行权者,楚材其庶几欤?
契丹卧龙--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7月24日—公元1244年6月20日),出身于辽皇族,金朝中都燕京(今北京,汉化契丹族),人,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辽朝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乃马真后称制时,耶律楚材遭到排挤,渐失信任,他因此抑郁而死。后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曾任职:金开州同知、左右司马员外郎、元中书令荣誉评定:著名政治家
  特长:博学多才,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医卜之说。
  最得意的事:陈州郡置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等十八事,请废屠城旧制,陈时务十策
  遗产:《湛然居士集》
  座右铭: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
  
  仕成吉思汗:尚武轻文的时代
  成吉思汗时代以尚武闻名,当时的蒙古政权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四处征战,公元1215年,蒙军攻下燕京。耶律楚材虽为原辽国宗室后裔,但他变通于局势,投身于成吉思汗。在那个尚武的时代,耶律楚材的满腹才学根本无法得到足够的发挥,在他心里时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
  少年英才
  耶律楚材成长在乱世中。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元朝大一统之前的列国纷争阶段,大金国最为强盛,占据中原,统治着北中国。但时过境迁,它的全盛时期已过,国势一年不如一年了。南宋王朝虽是偏于江左,但一刻也没忘记北上收复失地,不时地向北方挑战。立国甘宁陕的西夏,也对称霸中国怀有野心,乘机与南宋结交,在西北方向侵扰。真是诸强对峙,战事频生。此时,金国西北部的附庸蒙古族也乘机崛起,铁木真自被本部族推举为首领后,经过连年的征战,统一了蒙古。金章宗太和六年(1206)成为全蒙古的“汗”(皇帝),尊称成吉思汗,是为元太祖。这个新起的蒙古,更是野心勃勃,在北方不断地向金国发动进攻。金国对其咄咄逼人之势难于应付。
  就在这一年,耶律楚材17岁,他可以出仕了。因为他是当时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的儿子,按照当时金国的规矩,他可以享有赐补省掾(协助政府部门长官掌管文书、处理日常事务)官职的特权。可是他本人希冀参加正规的进士科考试。章宗认为旧的制度虽然不可更改,但是考试更可以发现人才,
  于是敕令他应期当面考试。在应试的17人中,耶律楚材风骚独占,掾吏之职自然探囊取物。从此,他便步入政界。此后,他还曾任职开州同知。
  应召于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事政权确立后,靠着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向四邻征讨。为了免于受到西夏的牵制,成吉思汗决定在攻金之前,先用兵西夏。1205-1209年间,成吉思汗对西夏攻伐三次,大大地削弱了西夏的力量,使之没有出外征战的能力了。接着,经过周密部署后,从1211年起,成吉思汗便大举进兵金国。已走下坡路却一意图谋压服南宋的金国,哪里是成吉思汗的对手,蒙军“所至都邑,皆一鼓而下”、“凡破九十余郡”,直到兵临金国中都燕京城下。
  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金主完颜永济为了躲避蒙军南下的胁迫,一面委送其女入蒙,以和亲争得金国喘息的时间。同时,决定把首都南迁至汴(今河南开封)。耶律楚材的全家随之南下,只有他本人被任命为左右司马员外郎,职掌尚书六部日常奏章,辅佐金国右丞相完颜承晖留守在中都燕京,时年24岁。
  成吉思汗十年(1215)五月,围攻燕京年余的蒙军,一举攻克燕京,右丞相完颜承晖自尽殉国。耶律楚材眼看金朝的大势已去,于是在城陷之后,便“将功名之心束之高阁”,空怀经天纬地的才识绝迹于世,弃俗投佛,在万松老人(行秀)门下钻研佛理,一去三年。艰难的入仕,磨砺了耶律楚材,他等待着时局的发展,等待着实现壮志的机会。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机会终于来到。成吉思汗既定燕地,他逐渐感到人才的重要,这时他听说耶律楚材是位难得的人才,而且又是被金国所灭、与金国有仇的原辽国宗室后裔,便遣人求之,问询治国大计。耶律楚材虽然修身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他时刻也没忘掉干戈扰攘、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极想依凭靠山,伸出双手去拯救水火中的苍生。得知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要召见他,感到是一个图谋进取的好机缘。他二话没说,即刻应召前往,以便使自己的盖世才华得以施展。有一首自咏诗可以表明他此时的心迹:“圣主得中原,明诏求王佐。胡然北海游,不得南阳卧。”
  耶律楚材身材魁梧,髯长鬓美,极其勇武。回答成吉思汗的询问,更是声音洪亮而流畅。成吉思汗说到:“辽金世仇,我要为你洗雪国仇家恨。”耶律楚材的回答十分得体:“那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祖父已经入侍金朝,既然做了臣下,怎敢和君主为仇?:”成吉思汗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认为这个人重君臣之情,又遵守信义,是值得信任的。便把他留在身边,以备顾问。耶律楚材才学渊博,受到成吉思汗的宠信,并亲切地称他“长胡子”。耶律楚材此时想的是,历史上董仲舒辅佐武帝以“文治”,使得汉家气势恢弘。如今,他也找到了这样的机会。
  九年随军出征生涯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蒙古军队在对自己的宗主国金国实施了一系列痛击之后,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于是,除了仅用小股兵勇继续对中原金地蚕食鲸吞外,集中精锐之师,进行了有名的西征,攻打花刺子模国。
  成吉思汗对西方的征讨,早在1204年就开始了。那时主要是征服西辽国,1218年,成吉思汗最终灭掉西辽,使之领地尽归了蒙古。在征西过程中,中亚大国花刺子模,曾与西辽结过盟,使蒙古与花刺子模两国结下冤恨。近来,花刺子模国王摩诃未又背信弃义,杀死了蒙古派出的使者和骆驼商队,两国又生新恨。这旧恨新仇加在一起,使成吉思汗发誓,非灭掉花剌子模国不可。
  在西征开始的前一年春天,成吉思汗专程派人到燕京,召请耶律楚材随军西征。耶律楚材十分激动,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机会。因此,他即刻收拾好琴剑书籍,慨然上路。从燕京到成吉思汗的军营,相距甚远,且路势险要。但所有这些,都未能阻止耶律楚材决心报答亲顾之恩、践平生壮志的宏心伟愿。他出居庸关,过雁北,穿阴山,越沙漠,经过一百余天的长途跋涉,最终如期到达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西征出师的这一天,虽时值夏六月,却忽然狂风骤起,阴云密布,转瞬间大雪飘飘。成吉思汗有些疑惧,不知此为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吉凶。耶律楚材绝非是庸俗的阴阳先生,他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他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可以测知月食之期,可以修订历法。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策略家的思维,把对这种天象的解释添加上政治内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知识了解得很肤浅,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刺子模国的行为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决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希望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发10万大军,离开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奔西南越过天山,向花刺子模国杀去。1222年,蒙古军占领了整个花刺子模和中亚。可谓兵锋西指,所向无敌。
  此次西征大胜,成吉思汗认为与耶律楚材的卜吉有关。从此,凡他出战,总是必须有耶律楚材随侍身旁,预测吉凶成败,参赞军政大事。耶律楚材也正是利用这种机会,运用自己的文韬武略,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成吉思汗这个十分骁勇的“一代天骄”面对西征的赫赫战果,自然是崇武轻文。西夏人常八斤因善造弓弩而受成吉思汗的重用,这更增添了这位武夫的自恃。他不把文臣放在眼里,常常当着耶律楚材的面嘲讽说:“国家正是用武之际,像你这样的儒者,到底有何用处?”耶律楚材当仁不让,针锋直指地回敬他:“制弓需用弓匠,制天下者岂不用制天下匠?”这机智的词锋,巧妙的辩难,引起了成吉思汗内心的深思。是啊,光靠武士虽然可以夺得天下,然而“制天下”时还真得“制天下匠”不可。成吉思汗内心折服。此后,他便常对其子窝阔台说:“此人(指楚材)是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他处置。”
  在进军花刺子模国过程中,耶律楚材曾力主并负责在塔刺思城(在西辽都城虎思窝鲁朵西)屯田。这个地方是中西交通的要道,且土地肥饶,经济昌盛。这一恢复发展后方的社会经济之举,对于只知道打仗、掠夺财富的蒙古军事贵族来说,从军事活动转变到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意义重大。蒙古军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继续西进的。1223年,成吉思汗结束此次西征,班师回国。
  1224年,成吉思汗仍取道原来的路线返回。在成吉思汗西征之前,曾向西夏征发军队帮助西征,西夏拒不出兵,成吉思汗当时无暇征伐西夏,发誓日后一定要给予惩戒。当西征归途中,又获悉西夏与金国缔结和约,无疑等于火上浇油,成吉思汗立即决定征讨西夏。1226年秋,成吉思汗开始了对西夏的征讨。蒙古军很快就攻克了甘州(张掖)、凉州(武威)、肃州(酒泉),当年冬天,攻克灵州(今宁夏灵武县)。灵州之战,西夏主力消耗殆尽,城陷后,西夏的首都中兴府已成了空架子。1227年6月,夏主请降,西夏至此灭亡。在攻打灵州这个西夏的军事重镇时,破城之后,蒙军众将士,无不抢掠女子、财物,独有耶律楚材却取书数部,大黄药材数担。同僚们对他的行为甚是不解。不久,兵士们因历夏经冬,风餐露宿,多得疫病,幸得耶律楚材用大黄配制的药材救命,所活至万人。这件事再一次证明耶律楚材慧眼独具,见识广远。
  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9年,其间战争时间达7年之久。戎马倥偬,驰骋异域的环境,使得耶律楚材难以展尽自己的全部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萌生在他的思想深处。然而,他坚信,实现美好的愿望,以儒术佐政兴国的一天,终会来到的。
  仕窝阔台:儒术兴国的时代
  成吉思汗病逝后,帝位传至太宗窝阔台。时天下方定,百业待兴,耶律楚材终于等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耶律楚材向窝阔台极言儒术兴国的道理,元朝在耶律楚材的主持下,定礼制、设法令、兴文教,终使以“武功”闻名的一代帝国逐步走向“文治”之路。
  拥立窝阔台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的冬天,耶律楚材终于回到了燕京。在此前,蒙古国军事帝国效力于西土战事,对那些业已归顺蒙古的州郡缺乏完善的社会组织和法律制度。所以,派往各州郡的长官,常常是任情掠夺,兼并土地,有的竟随意杀人。其中,燕京留守长官石抹咸得卜尤为贪暴,所杀示众之人头,挂满了市场。面对如此混乱的国情,耶律楚材非常焦急。他从巩固蒙古国长期统治的大计着手,立即奏请成吉思汗下诏颁律,控制社会的混乱局面。禁令颁出,即:各州郡如果没有奉到盖有皇帝玉玺的文书,不得随便向人民征取财物;死罪必须上呈国家批准。凡违背此项命令的,其罪当死,决不轻饶。由于此法得体,切中时弊,且惩治条文分明,使贪婪暴虐之风有所收敛,社会秩序初步稳定下来。
  这一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蒙古的惯例,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获得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部地方,并且代理国政,是为元睿宗。
  在睿宗监国期间,燕京城中社会秩序一度动荡,有一大批凶恶的强徒,恃强暴夺,每天傍晚,尚未天黑,这些盗贼竟拉上牛车径往富户人家,去掠取财物。若尽其恶求,便掠财就走,如若稍有不从,就会惨遭杀戮,闹得人心惶惶,国无宁日。睿宗对此有所闻,认为只有耶律楚材可以处理好这件事。于是,特遣耶律楚材和中使塔察儿前往究治。耶律楚材清楚,这些杀人越货之徒,如此猖狂,谁也不敢阻拦追究,是大有来头的,因而处理起来会有很多麻烦。但他仍毅然前去查办。耶律楚材经过仔细查询,很快便弄清了这些强徒都是燕京留后的亲属及一些豪强子弟。耶律楚材在掌握大量的证据基础上,斩钉截铁地将触禁者一一缉拿归案,然后拟出法办意见。此刻,这些恶徒的亲族都傻了眼,他们清楚耶律楚材执法不避权贵,又不屑钱财,要想减免刑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暗中贿赂中使塔察儿上,以从轻发落。很快,耶律楚材便得知这一情况,他找到塔察儿,与之晓以大义,指陈利害。他指出此事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前途,若出以私心,处理得不妥,于君主与平民都无法交代。塔察儿听罢惊惧,深知有错,并情愿悉听楚材发落。耶律楚材见他知错能改,便继续同他一起对罪犯遂一审查,依法各有处置。其中16个罪恶昭彰、民愤最大的首犯,绑赴刑场,枭首于市。从此,巨盗绝迹,燕京秩序得以控制。
  这两件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耶律楚材治国的才干,因而在高层统治集团中,更加增强了对他的信任。
  1229年,睿宗拖雷已监国两年,依照成吉思汗的遗命,帝位应继传太祖三子窝阔台,但此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拖雷将移权。作为一个有智谋的辅弼,耶律楚材清醒地认识到,汗位虚悬或错置,于国于民都不利。在最高权柄面前,古往今来,骨肉之间萁豆相煎之事并非罕见。除拖雷外,窝阔台还有个兄长察合台。此人向来性情缜密,为众人畏惧,也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假若三人真的计较起来,彼此不让,结党营私,岂不断送了国运?所以,耶律楚材与窝阔台面议,商议尽快召开“库里尔泰会”,决议汗位。窝阔台嗣位,早经成吉思汗亲口布告,为什么还要召开大会,经过公认呢?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曾有一条制立的法制:凡蒙古大汗,如当新旧交续之时,必须经王族诸将,及所属各部酋长,召开公会,议定之后,方可继登汗位。
  是年秋天,成吉思汗本支亲王、亲族聚集克鲁伦河畔议定汗位的承继人。会议开了40天,仍是议而未决。耶律楚材认为此事不可久拖了,便亲身力谏拖雷:“推举大汗,这是宗庙社稷的大计,应该早日确定。”拖雷仍说:“意见不统一,是否再等几天。”耶律楚材听罢,十分坚定地说:“此期不可变,一过此日,再也没有吉祥的日子了。”拖雷不好再拖下去,这样,窝阔台就即了汗位。蒙古进入了太宗时代。
  确定礼制
  登基朝仪,是耶律楚材精心拟制的。在此之前,蒙古族部落乃至蒙古国是没有朝拜仪式的。旧制简单,未足表示尊严。为了确保朝仪的顺利进行,事先,耶律楚材选中了察合台亲王,作为带头执行者。楚材对他说:“王虽是皇帝的哥哥,但也是个臣子,理应对皇帝依礼下拜。若你下拜,做了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事,那么就没有人会有异议了。”察合台觉得此话有理,在正式的登基大典上,便率领众皇族和臣僚跪拜庭下。这样,耶律楚材一举除掉了蒙古国众首领不相统属的陋习,制定了尊卑礼节,严肃了皇帝的威仪。盛典进行得非常顺利。会后,察合台颇有感触,对耶律楚材称赞道:“你真是国家的贤臣呵!”
  对于这些粗犷成性、散漫惯了的蒙古君臣,尽管有了讲究礼仪的好开端,但在日常的执行过程中,有许多人仍难以适应,就连朝会有些人也误期甚至乱来。为此,窝阔台打算惩治那些违制的臣子。耶律楚材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过于严厉,贸然从事,会引起动乱。他巧妙地进奏说:“陛下刚刚即位,宜暂示宽宥。”窝阔台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轻发落了违者,果然效果很好。这样恩威并施,反复整顿,是耶律楚材维护并逐渐健全朝廷礼制颇为英明的做法。
  完善法令
  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时代,才进入奴隶制社会,窝阔台即位以后,其管理的领域,多为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北中国。所以,使这位少主在治理国家上显得力不从心,加上应兴应革的事太多,真是一时摸不到头脑。此时,全靠耶律楚材竭尽全力,定国策,立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当务之急的法令,加速了这一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在颁发法令之前,首先规定了既往不咎的政策。对那些因法律不明,而误触禁网,按当时的老规矩必杀无疑的百姓们,不追究颁发政策前的法律责任,或给予从轻处置。这是抑制蒙古一向滥杀无辜,因获某种罪过而死者不计其数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同阁的一些臣僚嘲讽他,说此举实过迂阔。耶律楚材不为所动,力排众议,反复而耐心地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讲给太宗听,终得圣准。此项政策的实施,安定了人心。
  接着,耶律楚材便制定颁发了十八项法令,成为官民遵守执行的准绳。包括官吏设置、军民分治、赋役征收、财政管理、刑法执行等。这些采摭自中原的先进制度,列为蒙古国策的法令,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决策,为后来正式确立的元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这样,不仅遏制了军官的骄横不法,同时也打击了分裂割据的势力,保证了国家政治上的巩固和统一。
  蒙古贵族崇尚武力,根本没有税制观念,他们看不到这样下去会兵强而国蹙。以近臣别迭为代表的人主张,以牧业为主来保证国用,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极力反对这种将燕京农业地区变成牧场的倒退措施。他深知如今的蒙古国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行汉法,大力发展农业,如果保守地强调畜牧,是狭隘的,不合国情的落后政策。他干脆地给太宗算了一笔账:“陛下马上要南征金国,军需从何而来?仅靠畜牧是远远不够的。假使发展燕赵的生产,以地税、商税,及盐、酒、冶铁税,外加山泽之利,可以获利50万两银,8万匹帛,40万石粮食,供给南征绰绰有余。这不远胜于变成为牧场吗?”窝阔台经过认真思考,认为不无道理,便命耶律楚材全权筹划,立行征税制度。耶律楚材领旨后,即刻在河北一带建立十路征收税使,遴选汉或女真中德才兼备的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名儒充任。1231年秋天,窝阔台在云中行宫中,面对十路课税使陈列在朝廷之上的金、银、帛、粟等税物,十分高兴,这时他才真正懂得了耶律楚材力求行汉法的好处。他激动地对耶律楚材说:“你虽然没离开我左右,却能使国用充足。南国的臣僚中,有谁能比得上你吗?”耶律楚材谦虚地答道:“南国的臣僚比我强的人很多。”窝阔台嘉其功劳,赐以美酒。当即下令任命他为中书令(宰相),把典颁、庶务的大权委托给他,且吩咐朝臣,政事不分大小,都要禀报他。他自己也是有事必与耶律楚材商榷,以进一步权衡得失。
  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实施,国家日益兴旺发达起来。但那些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豪强贵族们,到处散布谗言诽谤耶律楚材。有人说:“耶律楚材中书令援用亲旧,必有二心,应奏知大汗,斩杀此人。”耶律楚材听了并不与之斤斤计较,他坚信自己的言行是出以公心的。好在窝阔台自有明察,深责其诬。对于谣言传播最恶毒者原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太宗命楚材鞫审之。耶律楚材以国事为重,不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心上,宽宏大度地奏请太宗日后再行处置。这种高尚的品德很受太宗的赞赏,私下对侍臣说:“楚材不记私仇,真是宽厚的长者。你们应当效法他的为人。”正是耶律楚材精忠为国,处处从大局出发,时时以社稷为重,殚思竭虑,而且长于韬略,才使得蒙古帝国迅速强大起来,政权也得以日益稳固。
  灭金和请废屠城
  窝阔台三年(1231),蒙古国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所以,窝阔台又把南征灭金的行动提上了议事日程。其实,南征这一思想,早在成吉思汗时就已确立。蒙古灭掉西夏,就是为了吞并金朝扫清外围。西夏已亡,既解除了蒙古的西顾之忧,又使金朝丧失了犄角之助。窝阔台认为时机业已成熟,便大举南进。
  耶律楚材了解蒙军以往作战的陋习,凡攻城邑,拒守者城陷之时,不分军民,掠杀殆尽。随着南征日期的临近他深感不安,认为滥杀无辜,不但使黎民百姓罹难,而且只能促其军队拒降。临战前,为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他进谏太宗,将河南一带的当地民众迁往山后,采金植田,让其远离战火。紧接着,又诏令金国逃难之民,降者免死。有人曾认为降者是危急则降,缓和便逃,还能补充敌人的兵源,实难赦免。耶律楚材以为不然,建议窝阔台策造白族若干,发给降民使归本上,蒙古兵士不得侵害之。此举,非但救活了无数的百姓,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中原人民对蒙军的畏惧和敌视心理,为其顺利进军扫清了障碍。
  窝阔台渡过黄河,占据郑州,遣将军速不台围攻汴京。金军用“震天雷”、“飞火枪”守御。“震天雷”是以铁罐盛满炸药,点火引爆,可穿透铁甲;“飞火枪”系以铁管注入火药,能烧伤十余步之敌。汴京攻守战历时16昼夜,城内外死伤多达百万人。蒙军无速胜之法,金军无久守之志,双方于当年4月罢战议和。蒙军北退至河、洛,徐图破城之策。
  窝阔台汗四年(1232)十二月,蒙军思得良谋,遂派遣王戳赴南宋商议夹击金国。当时,南宋虽然朝有忠直之臣,野有效死之士,但最高决策者畏葸厌兵,甘心日夜苟安,执行着北宋以来“内紧外松”的旧章法,致使朝政极度腐败,国势日渐衰颓,上下难为一体,竟如一盘散沙。蒙古对南宋政局的昏暗、衰败心明如镜,早已有蓄谋。只是出于灭金需要,暂行笼络利用。南宋却对蒙古估计不足,况且也无应对时局的良策,只是面对残局,胡乱应酬。当久专朝政的南宋丞相史弥远之侄史嵩之披露蒙军遣使消息时,朝廷多以为不可借机报复金国宿仇。头脑清醒的大臣如赵范等人却不无忧虑,说道:“宣和年间,宋金海上订盟,其约甚坚,终究取祸,不可不鉴。”
  所谓“宣和之盟”,是指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宋命大臣赵良嗣北行,约会方兴未艾的金国,夹攻辽国,口头约定功成之后,宋朝收复燕蓟失地。结果,5年之后辽亡;当年10月,金军背盟,南下侵宋,徽宗诚惶诚恐退位,其子钦宗即位;越一年,金人虏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可谓宋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时过仅百余年,应是殷鉴不远。连金哀宗完颜守绪也已洞察出蒙古野心,说道:“蒙古灭国四十,遂及西夏;夏亡遂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可是,南宋君臣多已忘记前车之鉴,再次重蹈覆辙。当年12月,宋理宗遣人报使订盟。蒙古许俟成功之后,可将黄河以南土地归宋。
  蒙古得到南宋应援,当即再遣大将速不台围攻汴京。
  次年(1233)正月,金国将领崔立发动汴京政变。这又是来自敌人营垒内部的响应,城陷指日可待。值此时节,速不台奏请窝阔台:“金人抗拒持久,我军将士多有伤亡,待城陷之日,宜尽行屠戮。”耶律楚材听到屠城计划,急忙驰骑赶来入奏:“将士暴露于野数十年,所欲得者无非是土地、人民。得地而无民,又有何用!”这已点到报关键之处,可窝阔台仍然犹疑不决。谋臣的智慧是多方面的,楚材见以公论尚不足使窝阔台速下决断,便施了个假私济公的手段,巧借私欲来打动大汗,说道“奇巧工匠、厚藏人家皆荟萃于此地,一旦斩尽杀绝,大汗将一无所获。”窝阔台听了这一席话,被打动了,立刻准其所奏,下令只把金国皇族完颜氏杀掉,其余一律赦赁自此以后援为定例,遂废屠城之法。
  四月,蒙军入汴京。当时为躲避战乱留居汴京有147万人,皆得保全性命。
  六月,蒙军攻取洛阳,金哀宗完颜守绪走归蔡(今河南省汝南)。
  窝阔台汗六年(1234)正月,金哀宗传位于宗室完颜承麟,是为金末帝。登基典礼刚刚完结,蒙、宏合兵攻入蔡州,完颜守绪自尽,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金国遂告灭亡。
  河南初平,蒙军俘获巨甚。还师之日,逃亡之人十有七八。窝阔台汗立下禁令:凡逃亡之民以及收留资助者,灭其全家,乡社连坐。于是,逃者不敢求舍沿途不敢留宿,以致饿殍遍野。耶律楚材念及民情,又从容进谏:“河南既平,民皆大汗赤子,又能逃到何方?为何因一俘囚,连坐而死数十百人?”窝阔台幡然悔悟,遂撤销此禁令。
  金亡之后,西部秦、巩等20余州久未能克。耶律楚材献计说:“往年蒙军获罪,多有逃往此地者。因恐新旧二罪并罚,故以死拒战。倘若许以不杀,将会不攻自灭。”窝阔台下诏赦免逃亡旧罪,又宣布废弃杀降之法,诸城接连请降。这可谓善战者以攻心为上。
  儒术兴国
  蒙古军弓劲马肥,兵强将勇,其武力之盛可谓无与伦比,疆域之大也是空前绝后的。但是要统治这么辽阔的国土,尤其是治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中原和江淮地区,必须具备很有效的思想工具。时至13世纪,每个卓越的政治思想家,在总结古今中西几千年的统治经验之后,容易看出,已有的三教九流诸种思想,各具特长,又各有所短。佛、道教义最善于麻醉,但失之消沉,难以引做主要统治工具;而儒家学说虽不免迂腐之气,但在久经沧桑之后,已融会各家的思想精华,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也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存在形式。在当时,它仍为思想武库中最为精备的武器,是使封建王朝延年益祚的治世妙方。对此,耶律楚材比其他蒙古贵族有更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穷理尽兴,莫尚佛法;济世安民,无如儒教。”简言之:“以佛治心,以儒治国”,是最高明的做法。
  早在第一次西征时,耶律楚材就已胸有成竹,对单纯的崇武思想予以批判,把儒者看作是最高级的工匠--“治天下匠”,为蒙古人的政治思想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蒙古军攻破金国许州(今河南许昌),俘金军资库使姚枢。铁木真因北廷罕有士大夫,加以重用。
  窝阔台即位后,耶律楚材又参照中原礼教,制定了尊君抑臣的朝仪。他还对窝阔台说:“天下虽得之马上,而不可以马上治。”还经常宣扬“周孔之法”的妙用,并引荐了一批名儒到政府任职。
  窝阔台汗五年(1233)四月,蒙军开进金都汴京,金亡不远,中原已在掌握之中,而偏安江左的南宋也在其蓄谋已久的铁蹄征掠之下。值此,力兴文教,崇奉儒术势在必行。耶律楚材将其作为当务之急,赶忙遣人入城收求孔子后人,得其五十一世孙孔元措,奏请袭封为“衍圣公”,又赋予林田庙地,为之修孔庙,建林苑。下令招收战乱中流亡的礼乐人才,并设置太常礼乐吏员,召集名儒梁涉、王万庆、元著等人,在东宫讲释九经。耶律楚材又亲率大臣及其子孙学习经义,研究孔孟之道。另外,还在燕京等地建立编修所、经籍所,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文教事业开始兴盛
声明:本网站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